建阳雕版印刷之始
朱子宋慈故里,建本建盏之乡。大家好,这里是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南平市建阳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联合喜马拉雅共同推出的《大儒传芳书香建阳》系列节目。今天与大家一起分享《建阳雕版印刷之始》。
中国的雕版印刷术肇始于隋唐时期,至唐中期已趋于成熟。唐末五代,中原时局震荡,大批望族开始举族南迁入闽。中原望族的入闽所带来先进农耕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学、佛教、道教等在闽地都得到较好的承袭,其中作为宗教快速复制与传播的技术——雕版印刷,也在闽北快速发芽开花。
随着宋代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文学、史学、哲学及科技等都全方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两宋时期,闽地相对稳定安全,农耕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地方文教事业逐步兴盛,尤其是当时朝廷倡导以文治国的理念,在科举上偏重于以文取士,各阶层的士子为了求取功名而皓首穷经,对儒家学说倾心专注,大兴诗书研读之风,由此带动建阳印刷业的发展。
宋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载:“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天下。”朱熹亦言:“闽地反居天下中。”斯时,闽北一带,书院林立,讲帷相望。以朱熹为首的理学门徒及故友先后在建阳创办了寒泉、云谷、西山、武夷、沧州、云庄等精舍(书院)十几所。像这等名师所创的书院,引得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求学。本土书坊所刊行的书籍成了精舍(书院)最好的教学用书。
同时,一大批理学人物立足建阳著书立说,为麻沙、书坊两地坊间印刷提供了充足的稿本。因此,彼时的建本,经、子二部之书尤多,而且印工精美,朱熹本人不仅在童游、考亭等处建藏书楼、经史阁广藏书籍,还在崇化书林建书楼收藏书版,并自行刊刻印刷书籍,对书坊刻书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彼时,文化繁荣,书院渐次建立。另外,佛教兴起,带来寺庙的兴盛。需要大量的儒学、佛学书籍以供所需,这些都奠定了建阳雕版印刷业起步发展的厚实基础。
提起建阳刻书世家,首推余氏和刘氏。据余氏族谱记载,余氏自唐末即由陕西万年县迁居崇化书林,刘氏翱、翔、豳三兄弟在唐末时由扬州衣冠入闽,号为“三刘”,其中刘翱这一支定居麻沙。余氏、刘氏族下多人操刀刻书,并由此带动亲属、邻居以刀锄笔耕为业。在中原经过五代十国的动乱而使雕版印刷趋于萧条时,居闽地者却独享数代太平,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安土乐业,川源浸灌,四畴膏沃,无凶年之忧”(出自《桑史·地理志》)。农业丰顺,其他各业如铸造业、手工业、商业等也蒸蒸日上,尤其是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的造纸业更为发达,从而使雕版印刷业得到长足发展。
北宋时,朝廷推行对外开埠,商贸活动十分活跃,商人足迹远至日本、朝鲜和阿拉伯一带,建本书籍与建茶、建盏等大批销往海内外。江南经济的不断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建阳刻书业的兴盛。
建阳地处闽北腹地,在苍苍莽莽的林海间所生长的竹木资源,成为造纸、刻板、制墨材料的重要产地。福建造纸以竹为主要原料,地处闽北建阳,造纸原料如麻竹、绵竹、苦竹等资源十分丰富。两宋时期,建阳的雕版印刷业所需的书纸“建阳扣”生产工艺已非常成熟,当时建安余氏勤有堂不仅刻书而且造纸,所造“建阳扣”均印上“勤有”二字,除满足本书坊印刷用以外,还对外销售。雕版用的野梨树、水冬瓜、南酸枣等树木原料随处可寻,为满足制作雕版的需求,当地还在山脚、河边、房前屋后等地方大量种植梨树。建阳属南方丘陵地带,山上盛产马尾松,大量的松树为烧制松烟墨提供了良好的原料。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建阳麻沙、书坊两地刻书业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建阳是福建通往中原的交通走廊,自闽地北上商路驿道,大都须经建阳。北上出闽古道有四:一自邵武、光泽过杉关经江西通中原的驿路;二自崇安(今武夷山市)经分水关至江西通苏杭的商路;自浦城越仙霞关进入浙地;三自建阳经唐石里过桐木关进入江西。此外,可沿建溪南下入闽江达刺桐(泉州)而通海外。水陆交通运输的便利,促进频繁往来的客商。图书销售,畅通便捷。“版本图书,上自六经,下及训传,行四方者,无远不至。”
以上就是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期再会。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