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浪漫派代表作曲家——斯克里亚宾(下)

晚期浪漫派代表作曲家——斯克里亚宾(下)

00:00
08:24


上期我们介绍了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和他的第三交响曲。 今天我们接着介绍他的代表作交响曲《狂喜之诗》,斯克里亚宾一共写了五部交响曲,这部《狂喜之诗》是第四部。斯克里亚宾受到“泛神论”的唯心思潮影响,先前完成了《神明之诗》之后,既着手写这篇《狂喜之诗》作为续篇,进一步用象征性标题,抒发他的哲学思想,阐明他对“欢乐”的理解。所谓“狂喜”,既是没有约束的创造活动的欢乐(精神)是无穷无尽的创造过程,是没有意识和目标的。根据宇宙进化论的唯心说法,创造者(宇宙)并不理解创造的真正含义,凭本能创造、净化、演变并不断加快生命的搏动,一直发展到活动的顶峰,既达到没有约束的创造活动时,会出现心醉神迷的境界。

乐曲的结构与传统奏鸣曲式相近似,以序奏开始:呈示—发展—再现—结尾。普通的奏鸣曲式结构一般采用正副两个基本主题,斯克里亚宾却采用了一大堆主题(包括一些短小的、有特定乐意的片断)。繁复处有八个以上的主题相互盘根错节,相辅相成,融为一体。音乐材料虽然庞杂,但并没有损害“诗篇”的本身。乐队编制比通常管弦乐队要大,除了在通常管弦乐的编制外,还加上了四支圆号、三支小号,此外还增加了管风琴、竖琴、钟、锣等等乐器,手法新颖特殊,配器细致,整体构思巧妙而富有逻辑性。    序奏“没有约束的创造活动和欢乐”揭开了序幕,之后是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由长笛奏出,象征“追求理想”,第二主题由单簧管奏出,象征主人公的动机“自我确正”,即灵魂的觉醒,这两个主题是整个乐曲的主线,体现出积极主动的意志和英雄性功勋的思想。交错缠绵,难舍难分。此后过渡到长笛引出的第一主题“精神的飞升”。音乐上升到超脱的精神状态之中,悠然的和声渐渐升高、飞翔,仿佛到了太空,寻找自己的精神境界。这时我们能连续听到以下几个主题:1、“人类之爱”(小提琴独奏)2、“意志的力量”(小号独奏)3、“创造力”(铜管乐)    这些主题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乐曲不断的从一个主题中延伸出另外一个主题,其它或长或短的主题还有“威胁”、“苦恼”、“渴望” “不安”、“意志”等八个以上。


发展部分是全曲中心的部分,流露出精神上的矛盾。在这里,作者在谱上注出了:“戏剧式的快板”、“悲剧似的”、“异风式的”,还有“高贵而愉快的感情”等等。全曲的最高潮在展开部中,“自我确证”的主题同“不安”的主题相冲突,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顽强斗争,铜管乐器的沉重和大锣的轰鸣声,似乎是凶兆而严酷地在宣称黑暗的胜利,但就在这一刻,从乐队深处由长号吹响了一个新的“抗议”的主题,至此乐曲转入了再现的部分。

再现部分以第一乐章的音型出现,全部主题重新再现,“狂喜”的激情再度快速飞翔,然后已达高潮:长号奏出了壮丽凯旋的低沉音调,此时“创造”的主题傲视群雄,一切都美化、神化了,最后用八个园号和五支小号,奏出了巨大、洪亮的最强音,异常宏伟绚丽,此处是作者的倾心之作。   “狂喜之诗”由于题材抽象,结构细密,效果独特,听者会体察到到它诗意盎然、神秘莫测的美感,从而领略作者意境的真谛。但是他的唯心主义影响深重,主观意念过多,结构过于繁杂,有时在欣赏过程中,难免让人感到有些晦涩和茫然。不过,这部作品愉快明朗的乐观精神和健爽有利的情绪仍然是占据重要地位的。作者曾经说过:“我要对人们说,它们是有力和强大的”,《狂喜之诗》同样体现了这句话的基本精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