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

魏晋南北朝隋唐

00:00
14:16

昙曜五窟

云岗石窟一期工程,是由昙曜主持兴造的,指的就是今云冈16-20窟

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五代皇帝,突出宣扬了“皇帝即是当今来”,五窟主像均雄伟高大,气势不凡;形象面型方圆,宽额长眉,深目高鼻(西人气质),“曹衣出水”式衣褶紧贴其身。

昙曜五窟是云岗石窟中现存最早也最著名的洞窟,具有中亚造像的特点。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指唐太宗昭陵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是昭陵北阙的一组纪念性浮雕,侧为飒露紫拳毛騧(guā)、白蹄乌,南侧为特勒骠青骓(zhuī)、什伐赤

传为阎立德和阎立本共同设计完成,飒露紫中出现了一名牵马的武士形象,六块浮雕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具有情节性,这六件石刻纯熟的使用了“起位”这一典型浮雕创作技巧,因而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表现了唐帝国的时代气魄,是唐代陵墓雕刻的代表

其中飒露紫、拳毛騧保存最为完好,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他骏马浮雕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顾恺之

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才绝痴绝

在艺术特点上(1)顾恺之的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所谓“传神写照”。(2)也擅长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精神风貌,通过悉心体验,以微小的细节衬托出人物的个性、风貌。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重要观点。代表绘画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论画》等。

顾恺之不仅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为中国画论的绘画作品的评论树立了典范,对后来谢赫的“六法”论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女史箴图》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

根据西晋张华文学作品《女史箴》而作,注重用线造型来创造绘画形象是其主要特征,线条是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用线的力度不大,正如“春蚕吐丝” “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全画共十二段,现存九段,选取当时贵族妇女生活片段进行描绘,意在向宫中妇女讲解和规劝封建道德规范。《女史箴图》虽然具有说教性质,但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

《洛神赋图》

东晋画家顾恺之代表作之一。

根据诗人曹植的著名的诗篇《洛神赋》而画成,为顾恺之传世精品。描绘了一个浪漫而伤感的爱情故事。画中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画卷以故事发展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人物之间的情思主要不是依靠画布表现来显露,而是依靠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展现出来。画中人物含情脉脉,若往若还,表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情意,使人体验到顾恺之概括为“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游春图》

代画家展子虔的著名作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

(1)在画面技法上:《游春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地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经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于成熟

(2)在构图上:画面采取俯瞰式的构图,获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

(3)在画面色彩上:该图画面色彩浓丽,游乐于山川中的人物以及画面所呈现出的春天气息.富于装饰性,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倪,从中可窥见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

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结束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初级阶段,预示着中国山水画艺术春天的到来。

《虢国夫人游春图》

这是盛唐时期画家张萱的代表之一,作品以盛唐宫廷贵族妇女生活为创作题材的作品,画出杨贵妃姐妹三月三日游春的场景。画面马的步伐轻快,人的形态从容,符合郊游的愉快主题,表现了当时豪贵生活的骄纵富有

(1)在画面内容上以盛唐宫廷贵族妇女生活为创作题材,描绘了杨贵妃之姊虢国夫人率众游春的情景。

(2)通过人物的主从关系,在画面构图技法上构图的前疏后紧,突出了主人公的主体效果,线条简劲流动,赋色艳丽鲜明,人物体态丰满华贵。画卷使人自然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曹衣出水

是指北齐画家曹仲达所创的佛教人物形象风格称谓。以画天竺风格的佛像著称,也被誉为“曹家样”。

“曹衣出水”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故称之为“曹衣出水”,与吴道子“吴代当风”相提并论。这一风格特征吸取了印度笈多王朝造像的特点,同时融入中原画风,是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的体现。

其作品早已不存,但在克孜尔早期壁画中仍然可以感受“曹衣出水”的风采,反映出中外艺术在当时的交流融合

吴带曹衣/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

吴带当风最早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曹指的是曹仲达,吴指的是吴道子。

曹仲达北齐画家,他以画天竺风格佛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吴道子代著名的人物画家。其创作成就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其独创的宗教图像的样式被称为“吴家样”,他首先以书法用笔,创作出有顿挫起伏的“兰叶描”,状若“莼菜条”,组成形象的线条富有运动感和强烈节奏感,获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这种风格被形容为“吴带当风”,吴道子笔势圆转,所画人物衣带宛若当风飘舞。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

这两种样式对当时以及后世道释/佛教人物画有很大影响。

画圣

指的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吴道子独具一格的道释人物画,时称“吴家样”。他强调用笔的表现力,有意压缩色彩在艺术表现上的比重,并力求简化色彩色阶上的复杂变化。世称“吴装。

吴道子他创作的豪迈奔放、变化丰富、错落有致的“莼菜条”线描,能表现对象 “高测深斜,卷褶飘带之势”,获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视觉效果。这就是吴道子创造的“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

此外,他还创作有“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为后世白描之先声。吴道子在绘画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精神审美变化,所创“吴带当风”成为后世典范,因而享有“百代画圣”之誉。

谢赫“六法论”

南齐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性格特征作为艺术表现的;“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反映人物特征笔法要求;“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及构图;“传移模写”是指绘画的临摹复制

“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谢赫《画品》

谢赫是南齐著名的画家、理论家。谢赫的主要贡献是在绘画理论方面,他的《画品》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画品》中先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批图可鉴”。之后提出了绘画品评的标准即“六法”,同时,也对曹不兴以来的27位画家分品第高下。

“六法”是谢赫提出的绘画品评的标准,即:“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及构图。“传移模写”是指绘画的临摹复制。“六法”的提出是对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zǎo]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造化”,指大自然,“心源”指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指画家从客观事物汲取创作原料忠实于他所描绘的对象,进而对他所表现的物象作分析研究评价,在头脑中加工改造,即为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创作既要以大自然为师,又要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孕育。

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抒情与表现,是主体客体再现表现高度统一

《历代名画记》

《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通史,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绘画百科全书唐代张彦远著。

在内容上全书大概分为三部分:

(1)对绘画历史发展评述绘画理论叙述;(2)对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3)关于画家传略画迹史料。在书中还阐述绘画教育作用,对谢赫的六法做了进一步阐述,提出品评作品的5 个等级即为:自然谨细

其中所论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绘画的的起源功能承继关系评论标准艺术表现、以及时代和地方的特点等方面,都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有新的见解。

宗炳《画山水序》

宗炳所作,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起点与基础,也最早将老庄道家思想贯彻到画论。 ②在《画山水序》提出了含道映物、澄怀味象美学观点:倡导山水画要体现圣人之道,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画家绘山水以领悟虚无之道。③提出近大远小透视原理和“畅神说”,强调艺术家想象活动,情景交融。

唐三彩

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

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

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代是我国封建朝代的鼎盛时期,所以说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盛唐是唐三彩的极盛时期,安史之乱之后逐渐衰落。
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就是黄色和绿色的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那么到了唐代以后,就是说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

颜筋柳骨

"颜"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指唐代书法家柳公权

两者都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著名的楷书四大家。颜真卿的书法用笔肥厚粗拙,显得劲健洒脱;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以骨力遒健著称。“颜筋柳骨”是说他们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

颜筋柳骨出自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也泛称书法极佳。

颜真卿代表作品:《多宝塔感应碑》、《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柳公权代表作品:《玄秘塔碑

癫张狂素

是唐代书法家,张旭怀素二人的草书风格,张旭擅长狂草,书写全凭自身意气,草字虽然奇怪百出,而求源流,无一点画不合规矩,因其生性嗜酒,常在大醉中呼叫狂走然后下笔,也叫“张癫”,代表作《古诗四帖》怀素,往年精于翰墨,其草书承张旭而有所发展,其书势若惊蛇走龙,骤雨狂风,他与张旭齐名,人称“颠张狂素”传有《自叙帖》,《食鱼帖》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