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影片,为我们讲述英雄的故事。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的逐渐翻红,其中佳作也是不断涌现,从《战火熔炉》到《功勋》里“能文能武李延年”篇再到《长津湖》都在不同的领域将现代抗美援朝战争作品推向了新的高峰。
前几天有朋友向我推荐说,最近上映了一部非常不错的网络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作为一部讲述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的影片,周末我认认真真看完了全片,凭心而论,这部电影有优点也有缺点,有些地方没能达到我的预期,但是我依旧支持并愿意向更多人推荐这部电影,让更多不了解黄继光的人,看到他的英雄故事。
▲《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海报
那么我就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兼军事爱好者,聊一聊这部电影。
它回答了一个问题
“志愿军的战斗力从哪里来?”
它在荧幕上展现出了以往容易被其他同题材作品所忽视的很多方面。
在很多以往中国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当中,承担了故事主线的主演们的“入伍参战”历程由于情节设置的原因,往往处于一笔带过的状态。往往就是“家中一段亲情戏”、“开赴前线的路上几个镜头”、“初到战场”这么几个情节的戏份就进入主线战斗场面了。
而在《特级英雄黄继光》当中,一个志愿军新战士的成长履历就被展示的比较完整。
1、志愿军新兵入伍是如何训练的?
在点开《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播放按键之前,其实我还一直有一个担心,那就是特别害怕看到剧组为了突出黄继光“战斗英雄”的身份而让他脱离“通讯兵”的历史事实,给他添加很多战斗技能突出,训练阶段就展示出战斗技巧天赋的戏码。那样的话,拍的再好总是脱离了实际。
幸运的是,在影片当中,黄继光通讯兵的身份不但得到了忠实的还原,甚至还将他作为通讯兵的训练过程完整的展示了出来。
▲新战士们在练习爬铁丝网
对于建国初期,文盲率高的吓人,技术兵器极端匮乏的解放军来说,会发报,能掌握通讯原理,可以架设、修理通讯线路的通讯兵绝对是宝贵的技术人员。能够在电影中展示出这样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绝对是值得点赞的情节设置。志愿军的战斗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与练习当中得来的。
▲黄继光练习爬电线杆,他并不是一个天生能力出色的战士
没有文化的军队,注定是愚蠢的,而愚蠢的军队在面对真正的工业化强敌的时候,再怎么勇敢,也注定会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之下。
▲黄继光进行通讯理论学习,这个对着书本就犯困的场景,对于黄继光那个年纪的男孩子来说,可以说是十分的真实
▲“学习的苦是一时的,学习的好处是长久”的,黄继光在战场上就用上了课堂上学来的知识
2、连队级的团队战术训练
影片除了展示了黄继光个人的专业技术训练以外,还为我们展示了几个连、排级的团队合练场景,在近些年的国产乃至世界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当中,这样的连、排战术合练都算是少数了。上一个给我印象留得非常深刻的连战术训练场景,还是美国战争大作《兄弟连》中,E连在英国进行训练的场面。
▲黄继光所在连队的战术训练
这几个镜头虽然不多,但绝对算是诚意之作了。因为它展示了一个团队的战斗力是怎样形成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们是怎么在不断地磨合过程当中融为一个集体的。
一支能够靠落后武器同世界第一强军打得有来有回的军队,一定是在自己内部的组织度上做到了足够好,“单兵、班组、连排”只有各个环节都做到了有机融和,上了战场才能发挥出百分之百的战斗水平。能体现出这一点军事影片,可以说是抓住了精髓。
3、志愿军中的任务分工
在整部电影当中,任何一个观众都能够强烈感受到志愿军指战员们的“分工感”,谁是通讯员、谁是指挥员、谁是战斗员,一目了然。即使有个别人物出现在了本不属于他的岗位上,那也一定是有剧情交代的。
比如说,之前曾经负责培训新战士的教官在成为“师部侦察营的教导员”之后,还是亲临一线,出现在了一线战斗岗位上,就是因为一个极其苦涩的原因:师部为了了解一线情况而派出的侦察兵全员牺牲了……
▲在简单的台词当中,体现出了美军炮火封锁下战场的惨烈
这种明确的任务职位与分工,体现的正是志愿军在武器落后情况下的科学组织。虽然武器不及对手先进,但是志愿军却能够把最简单的武器组合出最大的综合效能。
轻武器的“细节控”
作为一部表现中美之间步兵部队在山地对决的战争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对双方轻武器的刻画自然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我先来说一个最令我感到惊喜的点吧。
很多武器都是带有标志性特色的。比如说M1加兰德步枪,它的特色就是打完子弹会“叮”的一声跳出弹夹,只要在电影里看到这种步枪,军事爱好者们自然就渴望看到那标志性的一幕才算满意。在这部电影中,与美军近距离交战时就能听到美军那边传来“叮”的跳弹夹声。
▲之前《战火熔炉》里也有这种镜头
除了M1加兰德以外,抗美援朝战争当中也有很多具有类似特点的武器,《特级英雄黄继光》就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点,展示出了这些武器独特的荧幕“爽”点。
例如冲锋枪并不是只会突突突的扫射,它也是有快慢机的,可以选择单发或者连发。
▲将冲锋枪快慢机调成半自动,单点干掉敌人火力点的镜头,在抗美援朝影片中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作为志愿军重要的步兵支援火力,苏制SG43机枪的大防盾一直是极其具有辨识度的。
▲我军仿制的SG43被称为“53式”重机枪,这个防弹盾十分坚固很难击穿
既然是防盾,那自然就可以起到保护机枪射手的作用。我一直以来就特别想在战争影视作品当中,看到这个防盾替志愿军的机枪射手挡下致命一击的镜头。《特级英雄黄继光》终于满足了我的这个愿望。
▲这部电影真的知道爽点在哪,爷有护盾!
再结合电影当中我军轻机枪手与敌人互射时因缺乏保护而不得不闪避,导致火力中断的窘境,重机枪护盾的价值就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机枪没有防盾,在互射当中自然就容易被压制
▲当年在上甘岭战役中,这款机枪就是一座坚固的机枪堡垒
除了表现出了机枪防盾的作用以外,机枪的压制效果和子弹打在敌人地堡上的效果,也是非常的真实。观众可以明显的看到,并不是所有我军发射的子弹都只是激起了一些纷飞的土层,而是明显的存在一些因为剧烈撞击而产生的跳弹轨迹。
▲这种夜间子弹轨迹,明显更加符合实际效果
▲这是现实中机枪射击时的子弹轨迹,是不是和电影里很像
除了机枪表现上的惊喜以外,《特级英雄黄继光》还对两军轻武器的故障问题进行了表现,任何一种武器只要它投入使用,那自然是不可能不出问题的。
在电影当中,无论是我军还是美军都遭遇过卡壳等事故,两军士兵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相对娴熟的排障作业,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尽量抓住对方的武器故障空档进行攻击。
▲美军机枪遭遇故障,士兵奋力排障,志愿军抓住机会攻击
▲志愿军卡弹排障,注意看,还真的排除一发卡弹
相比于其他一些电影往往很刻意的在主角团遇险的“关键时刻”,设置武器故障的“剧情杀”情节,这种将武器故障情节打散,摊入整场战斗进行表现的设计,明显更加符合战场的实际情况,也增加了战斗场面的紧张感和真实感。
▲有故障的情节,自然也就有检查武器状态的情节,图为我军士兵检查武器状况,玩过《逃离塔科夫》的朋友肯定很熟悉这个动作
除了各种枪支的“细节控”以外,一款极少出现在国产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武器,也让我有一种大饱眼福之感,这就是志愿军在爆破拔除美军火力点时使用的苏制反坦克手雷,在我军的战史当中,曾对这种威力巨大的苏制手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种手雷不仅可以炸坦克,还经常拿来炸毁敌军堡垒,可有效摧毁被钢板加固的地堡。
▲爆破组出击前携带的RPG-43式苏制反坦克手雷
▲《第三十九军战例选编》当中记载的我军使用反坦克手雷击毁美军坦克的记录
相比于普通的反步兵手榴弹,势大力沉的苏制反坦克手雷在攻坚作战时所发挥的作用无疑是更加具有决定性的。这一武器细节的还原,让又一款隐入历史许久的功勋武器在荧幕上得到了它的地位。
▲使用RPG-43手雷进攻敌军阵地的志愿军
相比于其他的一些抗美援朝战争电影,这部电影中美军身上的一个小细节也十分值得拿出来单说一下,那就是美军身上的防弹衣。作为一个军工强国,美军在朝鲜战争后期就已经给前线士兵配发了早期的防弹衣(M51/52),尽管那时候的防弹衣性能还比较原始,无法抵挡子弹的直射,但至少也提供了一些基础防护。
▲历史上的美军在朝鲜战争时期使用的防弹衣
▲电影中的美军截图,明显套了一层“马甲”,尽管质感上还有些区别,但是剧组能够注意到这个细节,就已经是诚意满满了,必须点赞
另外还有美军指挥官使用步话机呼叫炮火支援,并且用红色烟雾弹标注目标。
让军队的作战要素在它该在的位置
除了轻武器和单兵携具上的“细节控”以外,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在双方的战术细节上也给安排的诚意满满,除了已经被大家所熟知的各种包抄和步炮协同以外,这部电影中的“夜战设定”尤为值得一提。
▲电影中的敌我两军,都出现了大量的压制火炮。缺点就是为了场面震感,排的太密集了
夜间作战或者说“低光环境下的作战”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敌我识别和对光线的利用与控制。
为了在与美军进行表面阵地争夺时不会误伤自己的战士,影片中的所有志愿军指战员都在自己的左臂上缠上了一条白毛巾。这种简单易行的敌我识别手段,正是我军战士在长期实战当中所摸索出的宝贵经验。
▲电影中臂缠白毛巾的我军战士
除了注意敌我识别以外,这部电影当中的志愿军在进攻美军据守的高地时还十分重视利用光线的复杂变化来发动进攻。这也在侧面体现出了志愿军战士的骁勇与经验丰富,“虽然我没有办法遏制美军海量发射的照明弹,但只要你的照明手段有空隙,战场上还有阴影,那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予以利用,并且利用你的照明对你的阵地实施观察和欺骗。”
▲照明弹一起,美军迅速进入阵地准备作战
▲照明弹带来的照明效果对双方而言都是一样的,就看双方怎么利用了
夜战要素之外,全片在战斗场面的呈现过程当中,还着重对志愿军的“进攻梯队(波次)”进行了表现。任何一块战场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在过小的战场里投入过多的步兵部队,不但无法达成快速突破的目的,反而会堵塞己方不多的进攻路线,造成混乱,为敌军集中火力优势对己方进行大量杀伤创造条件。
▲即使在攻击力量仅仅剩下5个人的情况下,志愿军指战员仍旧选择分两个梯队投入攻击
在电影当中,志愿军的部队都是被分批次投入战场的,第一梯队投入攻击时,第二梯队在出发阵地里待命。只要没有命令,不管第二梯队的心情再怎么着急,都不能加入战场。
▲“等命令”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就刻画出了志愿军的纪律性
在整部影片当中,双方军队内的作战要素都时刻处于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展示出了两支世界级强军该有的作战素养。
在志愿军方面,给大家提两个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例子:
首先是不用语言沟通,直接进行默契配合的爆破手与冲锋枪手,在对美军阵地进行攻坚的过程当中,尽管我军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都各司其职地为进攻部队提供了掩护,但是由于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地势崎岖的原因,总有很多美军的火力点是上述这些武器照顾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各战斗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军一个爆破组遭到美军压制的情况下,我军的一位冲锋枪手直接为他提供了就近的火力掩护,在察觉到压制自己的美军被击毙之后,我军的爆破手并没有像其他一些电影中那样和及时支援的友军来个“相视一笑”或其他互动,而是直接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判断出此时此刻就是该发起进攻的好时机,不废话,直接端起爆破筒就上了,干净利落地炸掉了美军的火力点。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战场直觉与默契
其次是战斗中我军指挥员的位置,在本部电影当中我军的一线指挥员始终处于一个相对靠后的位置上,如果前出太远的话还会收到其他指挥员要求其后撤的提醒。
▲“指挥员”与“战斗员”之间责任分工是不同的,无论是在《能文能武李延年》当中,还是在本作当中,这一点体现的都很好
美军方面虽然作为整部电影的“配角方”得到的刻画并不多,但是从一些细节上仍能看出美军的老辣,这里仅举一例:
在我军向美军阵地运动的过程当中,最先发现我军部队的是一个美军机枪火力点,这个火力点里的美军在发现我军动向之后,没有急于开火,而是等较多的志愿军战士进入射界之后,再突然开火,力争第一波次火力就击倒尽可能多的我军战士,其余的美军也是在等重机枪这种对进攻方收割效率最高的兵器开火之后,再加入战局开枪。
▲这种等敌人全部暴露之后再开火的战术,不是新手菜鸟能做出的
▲其余的美军开火镜头也表明,这些美军的射击水平与战斗素养并不弱
丰富的细节和战斗力不俗的敌军,都让这部《特级英雄黄继光》值得被广大观众细细观赏一番。
不足之处,个人的建议
前面为大家点评了这么多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接下来就来谈谈我认为的不足吧,当然,谈这些不足并不是觉得“我比导演还懂,要教职业电影人怎么做事”。而是仅作为普通观众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纵观整部电影,在表现黄继光等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要“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动机时,使用的基本上是比较简单对白与自白。
▲黄继光阐述入伍决心
这样的表现形式,同其他一些佳作比如“李延年”中的政治动员和《战火熔炉》里直接对美韩军暴行的一些展现相比,就要弱上一些,假如能够有一两组镜头来展现黄继光幼年时是如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吃苦,又是如何在解放的过程中得到温暖的话,那么整部电影的“文戏”感染力就应该会更强烈。
▲“李延年”作为指导员视角,其中的文戏,显然更胜一筹
还有部分情节,没有展现出志愿军应有的作风。比如教导员三人在通讯途中遇到一位受伤的战士,因为急着赶路,教导员便将他“抛弃”在路边,伤兵只好自己爬着追赶,虽然之后遭到炮击,教导员重新扶起伤员撤退,但总让我感觉心里不对味。
等他们几人赶到前线,美军正在猛烈进攻,坑道里十几个伤员却安静的坐着,伤员告诉他们阵地上只剩下5人了,这一幕不能说有什么错,但和“能文能武李延年”以及老影片对比就能看出区别了。
▲美军发起进攻时,阵地上只剩下5人,片中的伤员只是安静的坐着
▲美军发起进攻时,老电影《上甘岭》中伤员在坑道里帮忙装子弹
▲美军发起进攻时,《能文能武李延年》中伤员要求回战场、压子弹
▲《能文能武李延年》中,瞎子背着瘸子向美军发起最后的反冲击
还有一个离谱的情节,教导员作为百战老兵,到了上甘岭这种战争末期,在打退美军一次进攻后,居然不知道马上进坑道或者反斜面防炮,而是和所有人一起坐在战壕里休息,然后被美军一顿炸,教导员不幸牺牲,阵地失守。
另外就是剧中的人物刻画太简单,无论是黄继光还是他的几个亲密战友,都不够形象,甚至他两个最亲密战友在牺牲时,我都没记住他俩的名字。远不如“李延年”中五班长、罗厚才、陈衍宗等配角更加立体生动,每个人牺牲时都会让观众十分心痛。
▲“李延年”中的几个角色甚至比主角更加感人
黄继光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马特洛索夫是一名苏联士兵,他在1943年卫国战争中用胸口堵住了德军火力点的机枪口而牺牲,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并被拍成了电影《马特洛索夫》。据称黄继光生前很喜欢这部电影,并看过很多遍。而且黄继光在参军前就是儿童团团长,搜剿过伪保长的枪支弹药、被评过民兵模范,这些故事如果能在电影中体现,或许会让黄继光更加形象。
至于像“开头的军服质感太新”、“中美两军的压制火炮特效比较假”等问题,个人觉得这些都不能算是什么缺点。毕竟整个电影的制作体量摆在那里,我们不可能要求一部网络电影有《兄弟连》那样鸿篇巨制的经费保障,强行对比属实是有点“耍流氓”了。
只要剧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可以调配的资源尽可能的合理投入到“该花”的部分,作为观众,作为军事爱好者的我就知足了。
虽然这部电影无算完美,但我仍希望这部《特级英雄黄继光》能够为后来者提供一个新的台阶,鼓励更多的电影制作者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个题材里创作出更好的佳作。
我们英雄部队中的特等功臣还有很多,有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最后拉响手榴弹滚向敌群同归于尽的英雄排长孙占元;有刚入伍,在全班伤亡的情况下,独自一人机智勇敢打退敌军40多次冲锋、毙伤280多人守住阵地的新兵胡修道;有在战斗中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连接被打断的电话线,让电流通过身体保证指挥联络通畅的通讯员牛保才。
▲体验用自己身体连接电话线,已经成为很多通讯兵新兵必经之课
▲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式的英雄有很多
在四十三天的上甘岭战役中,拉响手榴弹、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碉堡、堵抢眼的烈士,有姓名记录在册的就有三十八位之多!
我希望他们的名字,不要被曾经受过他们保护的后辈们遗忘,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影片,为我们讲述他们的英雄故事。
在哪里看得到?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不错
你⚘浪⚘漫⚘如⚘月⚘亮⚘
SGDK 回复 @SGDK: 在黑暗中,寻找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