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下)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下)

00:00
03:22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阴㾓[yùn]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