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24日,即法国战役开始后第15天,德军已经将荷兰军队歼灭并重创了比利时军队。此时,德军装甲部队主力已经抵达英吉利海峡,会同B集团军群将法军18个师、英军10个师和比军12个师的庞大兵力包围于德法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德军以第6和第18集团军从东南和东进攻,拥有装甲兵主力的第4集团军和第1装甲军从西和西南进攻,距离敦刻尔克不到40千米。德军集团共有43个师,坦克与飞机占有绝对优势,联军面临被歼的厄运。
然而就在此时,12时41分元首大本营突然用电话下达命令,要装甲部队停止进攻,原地待命,命令全文是“ 根据元首的命令,在阿腊斯西北前进的部队,不得越出朗斯-贝顿-埃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一线。在西翼,所有机动部队都要停止前进,让敌人自己投向上述有力防线”。26日夜,这道命令被撤销,德军又恢复了进攻。但是在27日再次下令停止前进,28与29日两天又被允许进攻。不过在29日,装甲部队撤回,由步兵负责进攻。这样,由于德军的一再停顿,使得英法海军有时间组织大规模的营救。英法海军动用了850艘舰船,在5月27日至6月4日的8天时间共撤出约34万人,这支侥幸保存下来的军队成为了英国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
关于德军统帅部在敦刻尔克战役中为何下令停止进攻的命令而没有及时实施进攻,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这就形成了世界历史上的一大疑案-敦刻尔克之谜。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曾经提到有些德国将领们建议希特勒,将装甲部队停留在敦刻尔克外围,这样可以使英国人有一个求和的机会,或是增加德国谈判成功的希望。并且说,停止装甲兵进攻的命令来自A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施泰特。
丘吉尔的这个说法难免有些凭空捏造之嫌。时任第19装甲军司令的古德里安回忆录中写道:“。。。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曾经提到有些德国将军们建议希特勒,将装甲部队停留在敦刻尔克外围;这样可以使英国人有一个求和的机会,或是增加德国谈判成功的希望。据我所示并没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建议。丘吉尔又猜想是伦德施泰特主张停止装甲兵的进攻的,这也毫无事实的根据。。。”。古德里安是向敦刻尔克进攻的最重要任务,他的话应该最具有权威性,理应相信。丘吉尔说道提起这些建议的是一些“德国将领们”,按照常理,作为将领,想到的或者建议的只能是迅速歼灭这支联军,以取得德军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歼灭战胜利;而能够提出所谓“谈和”、“谈判”之类完全属于政治范畴的建议是不符合逻辑的。能够涉及政治的将领绝非普通将领,即便是伦德施泰特也没有资格。而且,这道命令上还说,敦刻尔克完全留给空军去对付;如果加来的占领也感到困难的话,也可以交给空军去处置。显然,能够涉及政治并决定空军出动的“德国将领”只有可能是三军统帅希特勒和三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等很少的几个在最高统帅部的高级将领。不过哈尔德等人非但没有提出这类建议,也没提及有人提出这类建议,反而极力要求撤销停止进攻的命令。因此,这道命令只可能来自希特勒本人。
6月1日,希特勒在B集团军群司令部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个向他的将军们解释了他下达停止前进命令的动机:“先生们,你们也许会感到惊讶,为什么我把装甲师停在敦刻尔克外面。事实是,我们浪费不起我们的军事力量。我担心敌人从索姆河上发起进攻,会消灭第4集团军薄弱的装甲部队。。。”。
众所周知,战争本身就不是“仁义”的,在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激烈作战中,希特勒不可能大发善心,想给联军“有一个求和的机会”,而且仅仅是模糊的“增加德国谈判成功的希望”,却不是可以保证成功。事实上,的国通英国谈判的希望师根本不存在的。此时英国首相是一向持坚定反德立场的丘吉尔,而不是之前执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而从德国海军5月27日就开始建造第一艘登陆艇的行动来看,德国根本就没有指望英国的谈和或者投降,而是准备武力的征服。由此可见丘吉尔此说为虚。
还有一条可以驳斥的理由就是就在这道命令之前希特勒还发出了大本营第13号指令,指出“下一个作战目标是,通过北翼我军实施向心攻击,歼灭在阿图瓦和佛兰德斯地区被包围的法国、英国和比利时军队,迅速夺取和守卫那里的海岸。届时,空军的任务是,粉碎被包围之敌的一切抵抗,阻止英军经英吉利海峡逃走,掩护A集团军群的南翼。应利用一切有力战机继续同敌人空军进行斗争。。。”。
丘吉尔的第二个看法则是希特勒和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都相信德国的空中优势足以阻止英法军队从海面上撤退,而事实上却没有这个能力。这一看法应该说比较权威,许多军事评论家也认为德军统帅部过高估计了德国空军的实力。
链接-1940年5月10日双方实力比较
德军:136个师330万人,装备2445辆坦克、火炮7378门和3824架飞机(1264架战斗机、1462架轰炸机和535架侦察机等)
荷兰:10个师35万人,装备火炮656门和飞机175架(62架战斗机、9架轰炸机、50架侦察机等)
比利时:22个师60万人,装备坦克10辆、火炮1338门和250架飞机(90架战斗机、12架轰炸机和120架侦察机等)
法国:104个师244万人,装备坦克3063辆、火炮10700门和飞机1368架(637架战斗机、242架轰炸机、489架侦察机)
英国;10个师39.5万人,装备坦克310辆、火炮1280门和飞机456架(261架战斗机、135架轰炸机和60架侦察机)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德国空军的实力却是被丘吉尔和军事评论家们低估了。德国空军在战前开始前有3824架飞机参战,并在最初的进攻中重创联军,袭击纵深达到400千米。荷兰空军5月10日当天就只剩下12架飞机,比利时空军也有一半飞机被炸毁在机场,法国空军到5月17日也只剩下1/4的飞机。到5月24日,荷兰和比利时领土已经基本被德国占领,其空军不复存在。法国空军在此时也所剩无几,根本不可能对德国空军有严重威胁。至于英国空军,出于保卫本土的需要,只派出占总数1857架飞机的1/4力量来到法国。而在此之前,德国空军损失并不严重,整个5月10日到7月1日一共损失飞机1279架(笔者注:英国同一时期损失飞机959架)。
从5月24日到6月4日,英国空军在敦刻尔克一共出动了2739架次,平均每天230架次。倘若德国空军对付这样一支部队都显得力量不足,又怎么会在一个月后敢于攻击数量达1000余架飞机的英国空军主力呢?而且,德国空军在敦刻尔克一战中投入飞机数量达到800架,已经大大超过了英国每天能派到这一地区的数量总数。
根据德国参谋总长哈尔德的日记记载,德国空军这段时间主要是因为天气影响不能出动,其余时间则是由于英国空军袭击导致遭受不小损失。即便这个记载确实,似乎也难释其疑。因为仅就德国空军投入800余架飞机而言,在数量上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夺取制空权并不应该成为问题。5月27日德国空军向敦刻尔克投下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城市的港口设施遭到摧毁性打击。6月1日全面空袭,出动战斗机420架次、轰炸机485架次,炸沉对方31艘舰船,重创11艘,成为对方在此次行动中海军损失最惨重一天。之后,英法将撤退改在夜间进行,以避开德国空军锋芒。这间隔不长的两次空袭充分说明德国空军全完有能力夺得敦刻尔克地区制空权。看来所谓德国空军缺乏实力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链接-敦刻尔克双方损失情况
参加敦刻尔克的693艘英国舰船被击沉6艘驱逐舰、8艘运兵船、1艘护卫舰、5艘扫雷艇、17艘渔船、1艘医务船和188艘小船与快艇,还有同等数量舰船受损。此外盟军舰船共有49艘军舰和119艘船只参加,损失8艘军舰(法国3艘驱逐舰和5艘扫雷艇)和9艘船只(法国2艘货船和3艘拖网渔船)。德国空军损失177架飞机-被击落84架,英国空军损失181架飞机。
对于德军统帅部的这道命令,许多西方评论家分析,德国是想保存装甲部队实力,以便迅速南下击败法国,进而迫使英国言和。这一说法应该损失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说法了,其主要是根据德军进攻西线的目的得出。
当时,德军的任务就是迅速击败法国,并使其退出战争。因此,德国方面打算保留富有战斗力的装甲师,用于将与索姆河南岸的法军主力进行的决战。随着法国的失败,德英之间就能在划分世界势力范围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并为德国日后进攻苏联解除后顾之忧。
根据统计,从5月14日到5月30日,德军共损失坦克529辆,补充了217辆坦克。尽管还有不少坦克因为机械故障需要修理,不过多数在3天内可以修复。这样与开战前相比,德军可以出动的至少有1500辆坦克,此外还有数百辆可在几天内修复的坦克。
不过,这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同样疑点不少。在5月24日之前,法军已经损失37万人,主要是第1集团军群,而在敦刻尔克被围的英法部队也属于该集团军。可以说,法军最强大的第1集团军群已近覆灭。这个集团军辖有英法军队装甲部队的大部分,而在索姆河南岸的法军主力,虽然兵力多达70多个师但坦克只有1200辆。如果除去被围于敦刻尔克的700辆英法坦克,同开战之初相比,法军已经损失坦克2100辆。此时法军装甲兵主力已经覆灭,兵无斗志,失败情绪笼罩全军,又无构筑好的坚固工事可以阻挡德军。而德军装甲部队主力尚存,损失轻微,歼灭被围于敦刻尔克的英法军队并不会影响与法军主力的决战。况且,此时被围的联军一片混乱,缺乏食品和药品,难以组织顽强的防御。德军距离敦刻尔克只有40千米,仅仅因为少推进40千米就可以达到“保存装甲部队实力,迅速击败法国,进而迫使英国言和”等目的根本就是不着边际。十分明显,这40千米的“和平化”是丧失战机之举,这是除了傻子都明白的道理。
许多历史学家都赞成这一条理由,德军害怕在沼泽地损失坦克。这也属于保存装甲部队实力,所以成为了上述说法的“添加剂”。而且这一理由还出自于希特勒本人之口,他说是看到佛兰德平原(西欧平原)河川纵横,所以才下令装甲部队不要冒险前进。
要证明这个理由是否成立,关键要看敦刻尔克地区的地形是否会对坦克行进构成严重障碍。德军的《法国军事地理简介》描述佛兰德平原(西欧平原)“在雨天广大地区将成为沼泽,徒步都难以通行。堤坝数量众多,一般不是很宽,通过水淹,运河和沟渠密布的区域非常适合后卫部队的防御。敦刻尔克交通任何时节都可勉强通行,但较困难;很多沟渠纵横交错,浅表地下水,可挖掘出来形成水障碍”。在英国记者亨利-莫尔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中提到,加来和敦刻尔克之间的水闸都已打开,大水淹没了周围的洼地,德军由阿布维尔北上的装甲部队被一片洪水挡住了去路。按照他的描述,坦克的前进是根本不可能了。然而事实上却是德军第1装甲师在5月24日却毫无阻碍地推进到加来与敦刻尔克距离几乎正中间的阿运河,并渡河建立了几个桥头堡。此外,如果英军退守的地区果真是沼泽遍地,那么英法军队显然不可能在短短几天内将700余辆坦克、2400门火炮、6.3万余辆汽车、50万吨军用物资和弹药运入敦刻尔克滩头阵地。这一切足矣说明沼泽不能阻碍坦克前进。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希特勒所列举的理由是后来才公布的,而且只是地形原因。再者,不适合与不能够是有本质区别的。对于装甲部队来说,如果遇到无法通过的地形,比如河流或者陡崖,部队指挥官完全可以自行解决并处理,绝不会愚蠢到因为上级没有命令停下而命令坦克照直开过去。况且德军装甲部队在本月前不是也突破了“不适合”装甲部队通行的阿登山区吗?因此,如果希特勒是因为地形原因的话,他根本没有必要下这个命令。再说,希特勒的行为本身就否决了他公布的这个理由。因为河川纵横是长久的,而希特勒却在26日夜撤销了命令,28和29日又允许前进,莫非在24和27日就“河川纵横”,而26日夜与28及29日右边的“一马平川”?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亨利-莫尔的书中还提到,德军停止前进的命令是龙德施泰特下的,原因是英军在阿腊斯(Arras)实施的反击(笔者注:此次反击英军认为德军损失800人-被俘400人,损失至少20辆坦克;英军损失200人左右和52辆坦克,法军损失20辆坦克)使得德军不得不小心谨慎;而且,德军也不愿意让装甲部队在没有步兵、炮兵支援的情况下进攻这样顽强的对手。
阿腊斯反击是英军试图突破德军包围在5月21日于阿腊斯地区发起的进攻行动。英军共有2个师组成,这次进攻确实也使德军受到一定震动。不过,英军的反击行动应该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德军5月20日夜间抵达英吉利海峡,英军在第二天就发起反击,显然是想乘德军包围圈尚未形成之时实施突破。英军反击部队只有2个师,而遭到攻击的德军也不过是第7装甲师的2个摩托化步兵团,引起恐慌心理在所难免。更何况,同一天德军2个装甲师将英军击退,并在第二天向北进攻。这说明了德军的行动丝毫没有收到英军反击的影响,自然也不可能因为想起三天前英军的反击而会驻足不前。德军的进攻主要是依靠装甲兵,而并非步兵和炮兵。阿腊斯战斗中是德军装甲兵解救了步兵,而并不是步兵支援了装甲兵。英军的这次反击行动只是让德军装甲师放慢了前进的脚步。而且在24日,德军装甲兵进展十分顺利,如果为了等待步兵和炮兵不仅未必能对攻击起到多大帮助,还会贻误战机,给对方加强防御的时间。做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龙德施泰特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当然,关于德军停止进攻命令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是德军统帅部迟疑不决或者所谓希特勒民族主义思想使他对英法联军刀下留情,不过这些观点都难以立足,并无法解释德军统帅部停止进攻命令的真正原因。
很明显,以上各种说法都是单纯解释了5月24-26日夜间德军的停顿,却没有将24、27和29日三次停止前进联系起来。很明显,他们之前是有联系的。而且德军统帅部在下达命令的当时并没有公布理由,所以连辩论也不可能。而这与之前的命令是大不相同的。
在5月15日,希特勒也曾经下过一道要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原因是德军前锋已经深入法国境内100余千米,而后卫部队还拖在德国境内的莱茵河,左翼由于步兵跟不上过于暴露,缺乏掩护,待加强侧翼后方可前进。当时说明的这道命令理由曾经引起战地将官们的激烈辩论,直到19日在陆军总司令坚决要求下,希特勒才允许做威力搜索后伺机前进。虽然德军装甲部队并没有遵照命令而是抗命前进,不过在5月16日,法军预备第4装甲师即在索姆河南岸活动,一直牵制德军第19装甲军,在19日甚至突入距离德军该军指挥部不到2千米地区,只是调转了方向而已。同时,在巴黎附近,集结着一个有8个师的法国预备军团。虽然法军没有对德军侧翼实施突击,不过在当时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然而,5月24日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德军的侧翼已经由步兵、炮兵掩护,被围联军企图突围的企图也被打破,其他各个地段也毫无危险,但此时德军却下了一道停止前进的死命令,而且不允许进行辩论。这说明,这道命令很可能是出于战略全局的考虑,不便交由战地将官们进行辩论,而且原因很可能是不能公布的。对于这一点,上述任何说法,包括希特勒本人后来公布的理由都无法与他吻合,足见这些都不是希特勒的本意。
未完待续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