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农的丈夫彼得罗给人的感觉很熟悉,他内心坚守某套稳固的道德秩序,外在表现似乎无可厚非。但莱农和他在一起就像和一块石头生活,他不会主动攻击你,但磕到了只能自己闷声喊疼,日子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索然无味,当你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时,所有人都会说,这样的石头不多了,能遮风挡雨,坚固无比,你为什么要离开呢?
彼得罗婚前的表现几乎无可指摘。虽然出身自有名望的高知家庭,但为人谦逊,行为节制,有强烈的责任感。当莱农被调戏时,他会想捍卫莱农的声誉;会把莱农介绍给自己的家人,妥善安排好结婚的计划,促成了莱农小说的出版,远赴那不勒斯体面地向莱农父母求得同意。他在男女关系上的羞怯,对婚前性行为谨慎保守的态度,让莱农感觉“虽然他和安东尼奥之间隔着整个图书馆,但是他们很像”。莱农坚信,他永远也不会辜负她,背叛她。但渴求跨越阶层的莱农,有些事情也被她刻意地忽略了。
比如在莱农把自己的第一篇小说交给他时,他差点丢在了餐桌上;他介意莱农小说中的情色描写,拐弯抹角地说“这是个不合时宜”的作品。婚后莱农才知道,他不仅仅不赞同她出版的第一本书,那本书的成功也让他很不悦。关于是在教堂还是民政厅结婚,是否办婚宴,孩子会不会受洗等等,看似是莱农同意了彼得罗的决定,实际上莱农连话语权都没有。结婚登记前,彼得罗骨子里的男权思想慢慢显露,他不同意莱农吃避孕药,嘴上虽然说这是违法行为,对身体有害等等,而实际上他只是认为婚后生养孩子是女人的天职。和彼得罗的性事也像例行公务,她完全没考虑过莱农的感受,无论是带避孕套还是吃避孕药,莱农都经过了长时间的抗争。就像“在民政厅结婚”是他的原则一样,“不希望家里出现奴隶”也是他的原则,拒绝请保姆的决定,导致莱农遭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产后抑郁,直到事情失控了他才让她妈妈过来收拾残局。
当学潮运动和政治风波来临,资产阶级的出身和顽固的处事风格,让彼得罗在学校寸步难行。面对越发敏感暴躁的彼得罗,莱农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家庭的和谐,她不再对他谈论自己的思想和写作,实际上彼得罗也并不关心莱农的想法,还会讥讽莱农看的那些女性主义的作品没有逻辑,对莱农和玛利亚罗莎走得越来越近非常不满。说到这里大概会让人觉得,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彼得罗和没接受过的教育的斯特凡诺似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斯特凡诺身上比较明显的暴力因子。但我想通过彼得罗身上极端保守和极好教育之间的反差,作者揭示了根植人类社会几千年的男权思想,难以在朝夕之间改变的现实,它已经渗透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彼得罗研究的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不过高雅的阅读和良好的教育还是发挥了一点作用,出于爱或者责任,彼得罗在婚姻中仍然愿意做出妥协和改变,即使这对莱农而言并不够。
最终导致他们的婚姻走向分裂的,是两人的追求和理念有太多的不同,尼诺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彼得罗渴望平静规律的生活,在枯燥的学术研究中获得快乐。而莱农需要激情,希望能像莉拉一样更彻底地参与到世界中,汲取写作的能量。彼得罗忽略了,作为朝夕相处的人,想要维持长久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倾听和理解对方的需求,保有深层次的情感沟通,能够对彼此忠诚是结果而不是原因。莱农也因为一次次的失望,最终对婚姻出现的问题采取了逃避的态度,转而将精力用于维持美满家庭的假象。但也许彼得罗从一开始就输了,就像他后来对莱农说的,“对你来说,怎么都不行,我怎么都愿意接受,但还是另一个男人最完美。”尼诺是莱农人生中一股足以撼动她离开艾罗塔家族的力量。
面对莱农的离开彼得罗不再能保持理性。莱农把他的信念打碎了,另一个让他更无法接受的原因是,他亲眼见过自己的母亲出轨。在莱农对彼得罗和他母亲相处的讲述,以及姐姐玛利亚罗莎的态度中,我们似乎可以勾画出一个少年彼得罗的生活。一个可能将精力都投放在政治运动,在彼得罗的成长中缺席但令人尊敬的父亲,一个背叛了父亲,强势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一切的虚伪母亲,一个比他出色比他活跃,也更招父母喜爱的姐姐,不愿沾染政治的彼得罗则被认为是艾罗塔家的一个失败者。原生家庭的种种让彼得罗对母亲怀有复杂矛盾的情感,无法忍受这个家族带给他的富裕和特权,极力想脱离家庭影响证明自己,也养成了他固执的性格。彼得罗就像一根紧绷的线,只有在面对不属于他父母世界的人,才会松弛下来,变得开朗。比如面对莱农的家人时,和恩佐莉拉交流时。后面我们再说说为什么莉拉那么喜欢彼得罗。
离婚后的莱农和彼得罗反而能平和相处,彼得罗按时履行了自己父亲的责任,有空就会来看孩子,而尼诺不仅出没不定,还一分钱都没给过莱农。又经历了一段令人失望的情感后,彼得罗终于下定决心去美国,也才算真正脱离了原生家庭的束缚。离开前那晚,他和莱农聊了很多聊了很久,莱农也拥有了认识彼得罗以来,最舒适的一次性体验。想起来,想起来莉拉的每段关系都可以找到非常清晰的词汇来形容,绝望,激情,美好。而莱农在婚姻中的经历和纠缠则显得更为矛盾和复杂,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