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只要说出来,你就会好很多

书单|只要说出来,你就会好很多

00:00
10:09

心理学并不是一副万能的解药,却能帮助你照见心底的尘埃。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心理健康,正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曾在演讲中提到,新冠疫情使得全球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的数量增长了1.6亿,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之下,心理疾病的年轻化趋势也在加剧,学业的迷茫、工作的压力、家庭的重担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困于心理疾病。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高达24.6%,18-34岁的青年是成年人中最焦虑的群体。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浮出水面,或许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消息,至少说明,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焦虑等等,它们允许被表达,并逐步得到正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并且主动寻求解决方案。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抑郁不被人理解,甚至被污名化。人们认为抑郁不过是一种消极情绪,鼓励陷入抑郁情绪的人“振作起来”、“开心一点”,但这对于身陷抑郁的人来说,无异于二次伤害。

美国知名作家安德鲁·所罗门曾发表演讲《抑郁,我们各自隐藏的秘密》,分享自己的抑郁经历。他说:“抑郁的反面,并非快乐,而是活力。而正是这样的活力,似乎就在那段时间从我的身体中慢慢消失了。”

拨开压抑、焦虑、迷茫的云雾,我们需要正视发生或者潜伏的心理问题,本期书单,不能开出针对心理问题的万能解药。但如果可能,我们更希望它像一束光,帮你照见心底的尘埃。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美]洛莉·戈特利布

译者:张含笑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品方:果麦文化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这是一本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作者洛莉·戈特利布在书中呈现了双重视角——她既是诊室中帮助别人解决心理问题的治疗师,也是一位需要寻求心理帮助的来访者。

所有的故事,都在心理诊室的方寸之地展开。寻求心理帮助的来访者中间,有事业成功、自负倨傲的好莱坞制片人,刚结束新婚蜜月就被诊断出癌症的大学女教师,倍感孤独、打算在七十岁生日那天自杀的老太太,带有原生家庭创伤、遇到许多渣男的年轻姑娘,当然,还有被男友突然分手、遭受情感重创的戈特利布自己。

尽管这里没有急救室的生死时速,却承载了每一个来访者内心的惊涛骇浪。人们来到这里,讲述没有成为过去时的过去,揭开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心理治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你和心理治疗师的关系,你是否‘感到被感知’。”戈特利布认同自身作为治疗师的角色,是给来访者提供一面“镜子”:通过不带评判和偏见的对话,客观地映照出来访者真实的样子,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

讲述真的具备疗愈的力量吗?戈特利布并不确定,事情并不会因为被讲述而发生变化,时间依然向着一个方向流逝,讲述者依然会为此感到痛苦。但当痛苦可以被言说时,改变已经发生了。“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中国心理学家李松蔚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

《只要说出来你就会好很多》

作者:[美]玛丽·卡尔

译者:胡天慈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博集天卷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你妈妈准备用屠刀宰你们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在参加美国休斯顿的一个早间谈话节目时,作者玛丽·卡尔被主持人问到关于童年的遭遇。还没等卡尔接话,卡尔的姐姐坐在观众席里大喊:“什么感觉?那当然是他妈的很不爽!”

这就是卡尔真实的成长环境——一个热衷于酗酒、时常情绪失控的母亲,一个脾气暴躁、经常跟人打架的父亲,以及撒起谎来能骗过警察的姐姐。生长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暴力与谎言的家庭里,卡尔有着一个动荡不安的童年,她遭受过强暴,亲眼目睹母亲情绪失控,朝着父亲开枪。

这些原本惨痛的经历与遭受的心理创伤,被卡尔用塞林格式的幽默写了出来,“命运赏给你这些厉害人物,为何还要去编故事呢?”卡尔通过书写,直面往日的阴影,并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正如书的标题,“只要说出来你就会好很多”,与其独自吞噬伤痛,不如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而写作便是卡尔直面与疗愈自我的途径。

这本书出版后,卡尔收到了各地读者的来信,他们在信中倾诉自己过往的经历,其中不乏一些心理医生,推荐自己的来访者阅读这本书,因为“发现它对童年性虐待、酗酒和早期创伤方面有心理治疗作用”。

《纽约时报书评》在评价这本书时,如是形容:“哀伤又内省。她那强韧的精神、她的诗句、她的语言、她自己的声音,使这段困顿、难熬的旅程得以重获新生。”

《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美]卡伦·霍妮

译者:潘华琴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浦睿文化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作为和荣格、阿德勒、弗洛姆齐名的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妮是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表人物,不同于弗洛伊德学派对于幼年经验的强调,霍妮主张用文化决定论取代生物决定论。

作为一名精神分析专家,霍妮自身也饱受抑郁症的困扰。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她在尖锐地剖析人性的同时,也保持着一种乐观的态度以及悲悯的情怀。精神分析对她来说,并不完全是一项技术或者理论工具,而是患者和分析师通过共同的努力,拆除心理防御,直抵内心深处“痛苦的灵魂”。

霍妮认为,并不只有孩子才具备可塑性,“只要活着,我们所有人都拥有改变的能力,甚至是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能力。”过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立足当下,重视当前问题的解决。

在这本写给普通人的心理自助书中,霍妮深入剖析了内心冲突的根源,并提出了切实的解决方案。

在遭遇难以避免的内心冲突时,有人会选择将问题搁置、视而不见,有人会用表面的强大来掩饰内心的脆弱。但不管是哪一种,任何压抑、忽视、躲避冲突的努力,都不过是像鸵鸟把脑袋埋在沙里一样。霍妮主张从人格中产生冲突的因素入手,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的必备条件是,勇于承担责任和对自己负责。”霍妮在书中提出了人格理论,她认为,自我成长的道路,最终通向的是个体内心的完整。想要做到这一点,一个人就必须将真实的自我从种种的禁锢和伪装中解放出来,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

作者:陈海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品方:得到图书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如何培养一个新的习惯?如何走出情绪的阴影?如何让自己的心智变得更加成熟?

结合自己十几年来做心理咨询的经验和思考,作者陈海贤指出,改变之所以困难,在于它涉及到了人生发展阶段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关乎当下、未来,也关乎过去。“人不是根据现有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构建现在的生活。”

想要真正做出改变,我们就需要从行为的改变、思维的进化、关系的发展、走出人生瓶颈期和绘制人生地图这五个方面出发,寻求系统的解决方案,基于心理学知识,重新认识和探索自己,最终发展出一个了不起的我。

改变的第一步,并不是具体的行动,而是认知自己,洞察想要改变的想法背后自己的心理动机。陈海贤在书中指出了很多人可能存在的误区,即出于对自身的不满,才想要寻求改变。这种不满,也许是你最初改变的动力,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你的迷茫、焦虑。

要想真正改变,首先要接纳自我,放弃对完美生活和理想自我的执念,转而专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正如书中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在于高要求的背后,究竟是你对自己的厌恶,还是爱和期待。只有后一种感情才是能够触动大象改变的力量。”

愿你的每一天都阳光灿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03632459

    前奏呢

  • 听友403632459

    女主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