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再现“督战队”,把老祖宗的办法拿出来能管用吗?

俄军再现“督战队”,把老祖宗的办法拿出来能管用吗?

00:00
14:28

督战队真用机枪扫射自己人?


最近俄罗斯在国际上可有点拉胯,先是在哈尔科夫地区失利,接着在上合峰会中,连莫迪和埃尔多安都敢“批评教育”普京大帝,面子上着实有点挂不住。


▲莫迪对普京说:“当今时代不该是战争的年代”


结果这几天又爆出了一则消息,乌克兰国防部称:从截获的俄军谈话中得知,为了防止前线士兵“恶意”逃脱,俄罗斯已经成立了“拦截部队”,并且第2军第4独立摩托旅的指挥官已经收到上方的第222号命令,不服从命令擅自后撤的士兵将会受到“军法处置”。



这件事情还要追溯到本月初的哈尔科夫大战,由于乌克兰部队的反击,使得俄军出现了大规模后撤的情况。咱们都听过一句老话叫“兵败如山倒”,形容军队的溃败就像大山倒塌一样,这句话其实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叫“兵退如山倒”,就是说一支军队前面的士兵只要一开始后退,后面的士兵也会跟着退,最后就像山倒一样无法阻止。


▲网上流传的俄军俘虏照片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南下准备灭掉东晋,两军对峙于淝水。到了十二月,就有人向苻坚提议后退,等到晋军渡河到一半,再主动出击。可是当秦军后移的时候,晋军突然渡过淝水突击。之前诈降的朱序、张天锡就趁机在秦军的后面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结果导致后面不知道什么情况的秦军士兵就真的以为秦军败了,瞬间阵脚大乱,四散奔逃,最后70多万秦军逃散和被歼灭。淝水之战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苻坚本人被杀和前秦四分五裂。


可能普京没听过淝水之战,但是此次哈尔科夫俄军大撤退也不得不让他警惕,因此为了防止再一次出现士兵不按命令无序撤退的情况,克里姆林宫的指挥部搬出前苏联惯用的“拦截部队”的老方法也算是情理之中。



历史悠久的督战制度


“拦截部队”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督战队,顾名思义就是指监督士兵的单位,主要职责是在战场上监督士兵,以防止逃逸,若出现逃兵现象,有权利对逃亡士兵进行处置。这种制度起源很早,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已经有专门监督部队执行作战的官员。


跟据罗马军事学家韦格蒂乌斯所著的《罗马军制》记载,古罗马的皇帝经常会往各部队派遣总督,不论是作战部队还是辅助部队,都必须听从总督的决策。全体军士的武器、马匹、被装、粮饷全部由他掌管,如果有军士做出违法犯纪之事,总督也有权力对其实施惩戒。


▲古罗马军团


中国古代也有监军以便临时差遣,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比如《史记·司马穰直列传》就记载了:“穰苴曰:‘......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以及《新唐书·宦者传·刘贞亮》:“出监宣武军,自置亲兵千人......高崇文讨刘辟,复为监军。”


这里要说明下,“督战”跟“监军”还不完全是一回事,虽然二者在职能上有很多相似,但是严格来说“监军”是主要监督的是负责领兵的将领,比如唐朝就经常安排太监作为监军,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对大臣更加不信任,宦官监军随处可见,比如孙知古监郭子仪军,邢延恩监房琯军,鱼朝恩监九节度使等等。


而督战的主要对象是战场上的普通士兵,比如在明朝的正统十四年,瓦剌部族首领也先一路打到北京城下,兵部尚书于谦临危受命,为了防止士兵怯战,于谦亲自到前线督军,并下了死命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北京保卫战壁画


后来好多影视作品中也都加入了类似情节来表现战士的无畏精神,军武菌依稀记得有一部电视剧,好像是《新三国》吧,里面一名主将把佩剑插在地上,对士兵们呵斥道:“谁要退过这把剑就杀无赦”。



俄罗斯的“督战传统”


说完了古代再说说现代,现代意义上的督战队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法国,职能跟古代的也差不多,都是在战场上监督士兵,一旦发现有士兵临阵脱逃,督战队可以不走任何法律程序当场处决。


从这往后欧洲就经常出现大规模的战争,比如三十年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七年战争,再到后来的一战、二战。战争是相当残酷的,每时每刻都有人会死,上一秒活蹦乱跳的人下一秒没准就灰飞烟灭了。前线士兵每天生活在这种高压环境下,难免就会出现厌战情绪,尤其是那些刚刚补充进来的新兵,连基本的军事训练都没受过,枪一响,腿就软了,腿一软,大脑就一片空白,下意识就想往后跑。所以为了逼着士兵在战场上拼命,当时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督战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俄国的督战队了。


▲一战中的沙俄士兵



这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军武菌上中学学一战历史的时候老师就讲过沙俄是帝国主义列强中最薄弱的一环,装备比不过人家,连后勤都跟不上,正所谓“君视民如草芥,民视君如寇仇”,沙皇您老人家对我们这样,我们自然不愿意给您老人家卖命了,很多官兵就开始产生了厌战情绪,于是大批的士兵不是投降就是擅自撤退,搞得前线根本打不下去。


▲一战中投降的沙俄士兵


这种情况下,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想起了老祖宗的办法——督战队,于是就在军中建立了大规模的督战队监督战场上的士兵,士兵们一回头,就能看见黑压压的枪筒对着他们,任何擅自后退者都将得到沙皇赏赐的枪子儿,反正要么被敌人击倒,要么就被自己人击倒,沙俄的就是靠着督战队才没有在前线溃败。


结果光顾着对外,却忘了自己内部也一团糟,1917年沙俄国内爆发了二月革命,罗曼诺夫王朝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等到布尔什维克党人闹十月革命时候也继承了沙俄的督战队体制,当时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托洛茨基就认为用一支支持革命的战斗队伍鼓动其他部队继续战斗是极其重要的。1918年底,托洛茨基就想出了用卡车搭载机枪,跟在战线后方驱赶士兵前进的办法。



苏联督战队真用机枪

扫射自己人?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又建立起了“督战队”,在当时被叫做“前线拦截部队”,俄文是“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这支特别部队的组成,源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道著名的“第227号命令”,当时德国军队正在大举进攻苏联本土,而斯大林也没想到,自己手里的苏军居然这么不禁打,危急之下,他便发布了著名的“227号命令”,组建督战队,赋予前线军官就地处决士兵的权力。著名二战史学者戴维·M·格兰茨在其著作《巨人的碰撞》中就指出苏联红军有租金督战队的习惯。


▲投降的苏军士兵


说到这里肯定有不少朋友会想起一部20多年前的老电影叫《兵临城下》,电影改编自威廉·克雷格1973年创作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与德军顶尖的神枪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场生死之战。


电影中的一个情节就对苏联督战队进行了刻画。当时主角瓦西里手里只有子弹没有枪,但是还是被苏军督战队驱赶着上战场,结果冲到一半便遭到德军的火力压制,而就在大家都往回跑时,又遭到自家督战队的机枪扫射。


▲电影《兵临城下》剧照


有一说一,虽然苏联督战队的名声一直不太好,但是这部电影确实也“黑的有点过了”。因此从名字就能知道,拦截部队的职责是阻拦后部队后撤,而不是单纯的处决士兵,另外,拦截部队还承担反奸,反间谍的任务。


当然为了确保阻拦效果,配备机枪是有的,拦截部队在战场上就地处决逃兵的事也是有的。督战分队的任务是协助指挥官维持和建立部队中的秩序,阻止恐慌的军人逃离,使用武器来消灭那些引起恐慌以及逃跑行为的发起者,同时对那些忠诚战斗或因情况撤退的人员提供支持。



这一点在一些老兵的回忆里中也得到了印证,根据苏联老兵尼古拉耶维奇的回忆录《战争记忆》,拦截部队只有在常规的阻拦措施失效这种少数极端的情况下,才会使用上述比较激烈的措施。


▲电影《兵临城下》剧照中的督战队


等到了1943年以后,随着苏军在前线节节胜利,督战队就基本成了打酱油的角色。这个时候需要督战队的反而成了德军。一开始德军没有设立专门的督战队,前线督战任务都是由宪兵执行的,但是到了1943年,德军开始一路溃败,为了保住前线守军的纪律和为数不多的士气,德国开始在野战部队中成立专门的督战队。


▲苏军督战队


1944年1月9日,继承18世纪“荣誉称号”的德军督战队正式成立,第一批总共有三个督战团,每团五个分队,队员由拥有丰富野战经验的国防军官组成,并且只听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其他人哪怕再大的官也不好使。德军督战队的权利很大,除了枪毙不听命令的士兵之外,还可以随时随地组织临时军事法庭,处决违纪的军官。


督战队真能扭转战局吗?


现在回过头看,好像建立拦截部队督战的命令对于阻止苏军的溃败和日后发动反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似乎可以说是挽救苏联于水火的救命稻草了,那么是不是只要祭出督战队,就能转败为胜呢?


想要得到答案,首先还是要考虑到苏联当时面对的情况,在战争初期苏军遭到了巨大失败,前线大量的将士死伤、被俘、投降和溃逃,军队中四处散播着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战争中被德军俘虏的苏军官兵


当时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对德军的恐惧之中,士气基本上为0了,而提升士气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场胜利,但是想打胜仗首先就得保证秩序和纪律,敢于面对敌人才有可能战胜敌人,督战队的作用就是保证每一个士兵都能面对敌人。可以说,督战队在特殊时期起的作用的确很大,对(物理)稳定军心的确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有督战队并不是算什么稀奇的事,本次俄乌战争中,就传出过乌克兰成立督战队的消息,另外很多国家比如法国德国,甚至北洋军阀和国军都有。奉系军阀的张宗昌就有一支白俄雇佣兵组成的督战队;直系吴佩孚也曾率督战队、大刀队、机枪手站在桥头严令官兵不准退却。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也组建过督战队,比如1937年,本应在南京防卫战中防守光华门的国军72军军长兼88师师长孙元良率师直属队和262旅擅自撤退,企图渡江逃跑。在挹江门内被36师师长宋希濂的督战队用机枪“劝阻”,只得返回。可是后来没劝住,还是让他跑了。


▲国军督战队


但是,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督战队都能起到正面作用,反而那些在死亡威胁下被迫返回战场的士兵成了压死国家的最后一棵稻草。比如在北伐战争中的贺胜桥之战中,吴佩孚亲率督战队督战,还一口气砍了10多个旅长、团长的头逼迫士兵战斗,结果溃兵在战不能胜、后退无路的情况之下,最终选择向督战队开火。还有前面提到的一战中的沙俄军队,不但没有赢得战争,反而把自己给玩死了。


▲背后布满了机枪,士兵就能全力作战吗?


这里还要顺便说一下日军,日军一直对外宣称“武士道精神”,战死沙场是为天皇尽忠,但是到了战争后期,日军中也出现了不少畏战、厌战的士兵,这时候能让士兵拿枪上战场的就不是“武士道精神”而是督战队的机枪了。



由于督战队的消息是来自乌克兰方面的报道,所以目前军武菌还不能百分之百确认是不是确有其事,如果事情属实,那么战争可能正朝着对俄军不利的方向发展,毕竟俄罗斯作为先动手的一方,成立督战队这种事算不上什么好消息。


不过换个角度想,督战队也意味着俄军的决心,即使在战场上失利也没有选择直接放弃,这也让战争的烈度和复杂性又升了一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夕阳苇影

    正义还是邪恶 文明还是野蛮 得人心还是失人心 一目了然

    1397326crdq 回复 @夕阳苇影: 对对对,所以希特勒那么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