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动的画像石、田间地头的“智慧大脑”……记者带你提前打卡丰收节主会场!

会动的画像石、田间地头的“智慧大脑”……记者带你提前打卡丰收节主会场!

00:00
05:25

9月23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启幕。丰收节全国主会场筹备目前进展怎么样了?9月20日,红星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的天府农博园核心区天府农博岛主展馆探访。

还未走进天府农博岛,五个巨型木结构的建筑已经映入眼帘,16种色彩渗透指间,远远望去,犹如稻浪翻涌起伏,震撼人心——这便是天府农博园核心区主展馆。

▲天府农博岛主展馆

据了解,主展馆占地202亩,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其中,1号馆为会议中心,2、3号馆为农博展馆,4号馆为农耕文明博物馆,5号馆为未来的文创孵化和总部办公区域,整体呈现“稻浪翻涌”的建筑形态。

主展馆里有什么“丰景”?一起跟随红星新闻记者的镜头,提前打探一番。

在农耕文明博物馆门口,4个形似“粮仓”的建筑造型格外醒目,粮仓外围水车、谷仓……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景象。

▲农耕文明博物馆

走进天府农耕文明主题展览,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跨越5000年的四川农业农村演进历程,突出天府农耕文明亮点,展现了天府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及辉煌成就。反映四川农业发展的重要展品一一展出,石斧、劳作俑、特色农产品……通过这些珍贵的展品,农业的故事,被搬到了观众眼前。

沉浸式体验,是展览的特点之一。展览现场有一处互动装置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屏幕上展示了不同形态的农耕劳作俑,观众站在屏幕前,会随机出现一种形态的劳作俑,观众可以模仿劳作俑的姿势进行定格,系统还会对观众的模仿进行匹配度打分,打分结束后,屏幕上会显示该观众模仿的劳作俑的简介。“这样既增加了观众观展的互动性与乐趣,也让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劳作俑展现的是什么形态,让大家更加了解农耕文化。”讲解员胡林科介绍说。

会动的画像石,你见过吗?记者在现场看到,主题展览通过投影技术,让成都曾家包汉墓画像石“动”了起来。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的庄园生产、生活画像石真实地展现了东汉时期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以及自给自足的庄园式经济状态与生活场景。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景象通过投影“活”了起来,耕地、打水、饲养家禽……东汉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

▲成都曾家包汉墓画像石

据了解,中华农耕文明馆展馆面积24133平方米,为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组委会设置的永久性展馆。

随后,记者来到大国粮仓科技馆。据了解,该馆展览面积4800平方米,由“端牢中国饭碗”“拎稳菜篮子”“守好质量安全底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卖好卖优农产品”六个部分组成,全面展现农业全产业链科技成果。

▲天府农博岛主展馆

一走进大国粮仓科技馆,记者就被众多科技产品所吸引。植保无人机、蔬菜全自动移栽机、叶菜收获机、果园巡检机器人……众多田间地头的科技机械被搬进展馆,让人近距离感受农业科技的魅力。

在植保无人机展区,一台极具科技感的无人机端放在展柜,后方的照片展示着它飞翔在田野之上的画面。讲解员胡林科告诉记者,植保无人机是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可以通过地面遥控或导航飞控,来实现喷洒作业,可以喷洒药剂、种子、粉剂等。“无人机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防治效果高。且远距离遥控操作,喷洒作业人员避免了暴露于农药的危险,提高了喷洒作业的安全性。”

大国粮仓科技馆还“复刻”了一个小果园。绿色的草地上,三棵果树挺立其中,旁边还竖立着一个秋千,一派田园悠闲景象。在这几棵果树旁,停着一台果园巡检机器人,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处果园。“巡检机器人能够无人自主导航,机器上方设置了监控摄像头,可以对果树的生长情况、病虫害、开花、坐果、果实成熟度等进行巡检,让每一棵果树都在‘眼皮底下’成长。”胡林科介绍说。

“这些科技产品仿佛给田间地头装上了‘智慧’大脑,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引领了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胡林科说。

▲天府农博岛主展馆

据了解,农耕文明博物馆、大国粮仓科技馆等展馆的各项筹备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将于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向公众开放。届时大家可以来一睹为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