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中考常考题
【听下面材料做选择题】“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分别是杜牧和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的评价,关于项羽你还知道哪些典故呢,下面来考一考你?相信你一定回答得很好!
1.(2019·广东·中考模拟)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人物故事,下列人物与成语连接正确的是( )
A.齐桓公--约法三章 B.项羽--风声鹤唳
C.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D.刘邦--破釜沉舟
【答案】C
【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在大泽乡遇雨误期,按律当斩,陈胜、吴广等斩木为兵、揭竿而起,举起反抗旗帜,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C项正确。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入关中、进咸阳,为得民心,向关中父老宣布废除秦朝的严刑苛法,并约定要遵守三条法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得到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故约法三章与齐桓公无关,A项不正确。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巧施计谋,以少胜多,趁前秦军队溃退,东晋军队快速渡河杀敌,前秦士兵逃亡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东晋军又追来,拼命奔逃,故风声鹤唳与项羽无关,B项不正确。公元前207年,河北巨鹿一带的反秦队伍被秦军围攻,项羽在率军渡过漳水后,命令将士砸掉烧饭的锅,凿沉战船,烧毁营帐,以示决一死战,最终歼灭秦军主力,故破釜沉舟与刘邦无关,D项不正确。故选C。
2.(2021·宁夏·中考模拟)下面这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所反映历史事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
A.项羽、夫差 B.刘邦、夫差
C.刘邦、阖闾 D.项羽、勾践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项羽命令将士破釜沉舟,巨鹿一战,大破秦军主力。春秋末年,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称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题干中涉及到历史人物是项羽、勾践。故选项D符合题意;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阖闾是春秋末期吴国君主,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类型】高考常考题
【听下面材料做选择题】楚汉战争中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项羽被包围在垓下,突围后自刎。王安石在《乌江亭》中发出疑问:“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让我们一起通过梳理楚汉战争来回答王安石的疑问。
【小试牛刀】
1.(2019·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俗称“对子”,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独具魅力。“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
①牧野之战
②春秋吴越争霸
③巨鹿之战
④楚汉之争
A.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并结合所学可知,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指春秋后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②正确。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是指秦朝末年项羽率领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③正确,故选C;周武王率军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商朝军队阵前倒戈,引导周军灭掉商朝,①错误;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④错误;故选C。
2.(2020·广东茂名市·高州一中高一月考)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 )①大泽乡起义 ②巨鹿之战 ③楚汉之争 ④建立“张楚”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项羽在巨鹿之战大胜秦军,加速了秦朝灭亡;在楚汉之争中,项羽败给刘邦,乌江自刎,因此②③正确,故选C;陈胜和吴广领导发动了大泽乡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①④与项羽无关,故排除ABD。
3.(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对于秦朝灭亡,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指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由此可知,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A.仁义不施 B.屠城杀降
C.赋税和徭役繁重 D.失去民心
【答案】D
【解析】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司马迁指出项羽失败的原因在于烧杀抢掠,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综合判断可知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失去民心,故选D项;A只符合贾谊的论断,排除;B符合司马迁的论断,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D。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