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

夏枯草

00:00
08:46
【原文】 夏枯草,味苦,辛,寒。主寒熱;瘰鬁;鼠瘺;頭瘡;破;散癭結氣;腳腫濕痹;輕身。一名夕句,一名乃東。生川穀。 【譯文】 夏枯草,味苦,辛,性寒。主治身體惡寒發熱,瘰鬁,鼠瘺,頭瘡,破癥,驅散癭結之氣,治療小腿腫痛、濕痹證,具有使身體輕巧的功效。又叫做夕句、乃東。產於河流的穀地之處。
產地分佈:主產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 成熟周期:夏季果穗呈棕紅色時采收。
形態特徵:本品呈棒狀,略扁,淡棕色至棕紅色。全穗由數輪至十數輪宿萼與苞片組成,每輪有對生苞片兩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狀,脈紋明顯,外錶面有白毛。體輕質脆,微有清香氣,味淡。
功效:清火明目,散結消腫。
【集解】 蘇頌說:夏枯草在冬至過後開始生長,葉子像旋覆。三四月間開花抽穗,為紫白色,像丹參花,結子也成穗。它到了五月就枯萎,故在四月采收。 李時珍說:夏枯草在原野間有很多。它的苗高一二尺左右,莖微呈方形,葉子對節生,像旋覆葉但更長更大些,邊緣有細齒,背面色白而多紋。莖端抽穗,長一二寸,穗中開淡紫色小花,一穗有細子四粒。將撇苗煮後,浸去苦味,可用油鹽拌來吃。 徐之才說:與土瓜相使。伏汞砂。 朱震亨說:本草著作中說夏枯草善治瘰鬁,散結氣。它還有補養厥陰血脈的功效,這點書中沒有提及。用夏枯草退寒熱,體虛的可以用;如果用於實證,佐以行散之藥,外用艾灸,也能漸漸取效。
【釋名】夏枯草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乾燥果穗。它冬至過後長葉,三四月開花,結子抽穗,五月枯萎。因其在寒冷的雪霜季節生長,到夏季反而枯死,與眾不同,故名夏枯草。 夏枯草味苦、辛,性寒。主治時冷時熱,頸部結覈或破潰形同為瘺管,頭上禿瘡,還能破除腫塊積聚,消散癭氣,治療腳腫及各種濕邪痹證,還可使人身體輕捷。 夏枯草味辛而能散結氣,味苦則可瀉火清肝,所以有解肝中鬱結、清肝明目的作用。臨床中,多用於治療瘰鬁、癭瘤等,對火熱上攻導致的目痛、頭痛、頭昏及“腳腫濕痹”等症也有很好的療效。另外,夏枯草還有補養厥陰血脈的作用,對失血引起的睡眠不穩效果顯著,服後即可安然入睡;選陳久的夏枯草入藥,療效更佳。正如《本草害利》中所載:“夏枯草辛苦微寒,緩肝火,解內熱,散結氣,治瘰鬁、鼠疹、癭瘤、乳癰、乳岩、目珠夜痛,能散厥陰之鬱火也。” 夏枯草 夏枯草除了入藥外,還可食用。李時珍說,把它的嫩苗煮熟後,浸取苦味,然後用油鹽拌後做成酸菜吃,味道極佳。然而,夏枯草長期服用會傷損胃腸,具體使用時應慎重。不過,據醫書記載,將其與參、術配合使用,則久服無害。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夏枯草含有三萜皂甙、熊果酸、芸香甙等有效成分,主要有降壓抗菌的作用。
【百草堂】 神農是民間傳說中的藥仙,他解除眾生疾苦之偉績,千古傳頌。 從前有位書生,為人厚道,自幼攻讀五經四書,然屢試不第。書生因此終日鬱悶,天長日久,積鬱成疾,頸部長出許多瘰鬁,眾醫皆施舒肝解鬱之法,無效,病情越來越重。 這年夏天,書生父親不遠千里尋神農。一日,他來到一座山下,只見遍地綠草茵茵,白花豔麗,似入仙境。他剛想歇息,不料昏倒在地。 這百草如茵的仙境,正是神農的藥圃。神農將老人救醒,得知來意,就從草苑摘來藥草,說:“此草名‘夏枯草’,夏天枯黃時採集入藥,用此草上端球狀部分,煎湯服用,有清熱散結之功效。”書生按方服用,不久病愈。後來,父子二人廣種夏枯草,為民治病,深得人心。
【治療方劑】(僅供參考)
治瘰鬁馬刀,日久成漏 夏枯草湯:夏枯草300克。用240毫升煎至七成,去渣服用。如果病人非常虛弱,應煎濃膏服,並塗患處,多服益善。
治赤白帶下 夏枯草花,開時采,陰幹研末。每次服10克,飯前用米湯送服。
治頭目眩暈:夏枯草(鮮)100克,冰糖25克。用開水燉,飯後服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