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锁
作者:雅琴 朗读:丽媛
小时候,对外婆家的老房子印象很深刻,尤其是每一道门。
厅堂的门有两道,靠近房内的是两扇对称的大门,门底下有两个圆球状的门脚,扎进两个大孔洞里,仿佛这样会更坚固一些。在这两扇大门的外面一层,还有两扇小门,小门是从门槛上架上去的,很薄,颜色也比大门的木材更浅,最上也只到大门高度的一半。明明它更瘦弱,却充当了保护两扇大门的重任。只有夜深了,才会把大门给拴上。日间,要是出门,人不在家,只会把小门给扣上。外人来访,小门只是阻挡了一部分的高度,但是不会完全隔绝外界,这是一种半开放式的门。而为何在小门下面设置门槛,权因家里养殖鸡。为了防止家鸡乱窜,被人捉去,这个门槛就能很好地保护家鸡,不至于跳起来出去。
那时候对门神的概念停留在贴在门侧的年符。威严神武的关公和尉迟恭,小孩看着难免会感到害怕,甚至觉得坏人想必也会感到害怕,从此心里面就多了一份安全感。虽然有门的存在,但是锁的存在感就很低,顶多就是把门给拴上,除非要出远门,才用得上大锁。所以,在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不会因为空间而隔离开来。串门也不必敲门,望一眼,喊一嗓子,便知道主人在不在家。那年代也没什么小偷,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有一首儿歌是这么唱的: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可能现在的小孩无法理解这个场景,因为他们家里的门前只有过道和另外一扇别人家的门。外婆家的门前是真的有一条小河沟,河沟里面偶尔会有麻鸭经过。兴致来了,便去数一数究竟,桥下有多少只小鸭。那真是一段十分珍贵的田园记忆。除了看鸭子,在门前还留下过许多美好的回忆。
比如说过年时候,小孩们在门前放烟花,大人们在门前打爆竹,那样的除夕夜就有很不一样的味道,快乐也异常简单。关门总是因为要挡风。外公生病的时候,还居住在老房子里,那是老房子存活的最后的一段时间。关门总给人一种不好的念想,仿佛生命的门就要锁住了,那是外公的生命快要走到终点的时候。
长大后,身边的门从木门开始变成了铁卷门、铜门,到现在变成了带智能锁的门。门变得越来越复杂,锁也越来越多种类,从简到繁,从单一到智能。门锁高级了,人心也愈加封闭了。
惟愿心门常开!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