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知要》阴阳

《内经知要》阴阳

00:00
05:07
《內經知要》卷上

二、陰陽
《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金匱真言論》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五常政大論》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