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丙奇
在教育部9月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2019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促进公平、规范管理、科学精准”的原则,先后开展了两轮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明确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进一步降低加分分值。目前,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准。通过清理规范高考加分,实现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的目标。
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是推进高考公平,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发展学科特长之举。规范高考加分之后,要以更贴近时代的教育公平理念推进高考公平,同时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重视个性与综合素质发展。
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这是对我国社会公众关注的高考加分问题,做出的回应。
高考加分虽然在一定时期中,起到了在高考分数之外,关注学生特长与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但是,随着高考加分政策的实施,出现了备受诟病的“加分造假”与“加分教育”问题。所谓“加分造假”,就是围绕加分进行运作,这严重影响高考公平;所谓“加分教育”,则是为获得高考加分,家长送孩子参加培训班,热衷竞赛,这刺激了竞赛热,也增加学生的负担。
总体看来,所有高考奖励性质的加分被全部取消,只保留了少数“照顾性质”加分,而且,“照顾性质”加分也在缩小分值。对于全部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也有人担心,这会影响到中小学对学生学科特长的培养,在没有学科竞赛等加分之后,学生和家长发展学科特长的意愿会减弱。
这一担心,仍是从功利的角度看待加分政策的调整。如果取消加分之后,学生就不再发展自己的学科特长,这本就是为了获得加分才打造出来的“学科特长”,而并非真正对这一学科感兴趣,那么在获得加分实现升学目标之后,无疑就会对该学科失去兴趣。
为了扭转对待加分的功利态度,我国还在中考改革中,也逐步取消奖励性质加分,在“小升初”招生中,明确取消特长生招生,并要求所有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实行电脑摇号随机录取。也就是说,竞赛获奖在升学中,已经不派上用场。那么,该如何引导学校和学生重视个性与特长培养呢?
这一问题,已引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在今年的两会上,就有多名代表、委员提出开展“英才教育”,建立“初中—高中—大学”相贯通的英才教育系统,对超强“学霸”实行弹性学籍管理,允许提前毕业等建议。这还是给有特长学生打造一条专门的培养通道的思路。
要在取消高考加分与特长生招生之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应该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推进个性教育和多元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培养。要实施个性教育和多元教育关键在于,要进一步在中高考中,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我国从2020年启动的强基计划,就在探索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把学科特长纳入多元评价之中。学科竞赛获得全国一二等奖的学生,申请强基计划,可以享有达本省高考一本线(新高考省份为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即可入围的“优惠”,但入围后,和其他学生一起参加学校校测,综合评分达到学校录取普通学生的分数,才能被录取。
除此,新高考改革明确要求对高中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而综合素质评价中,就包括对学生的学科特长、艺术特长和体育特长等的评价。要让学校和学生更重视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在接下来的改革中,加大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的力度。
另外,从2012年起,我国面向当时的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实施了专项招生计划,增设招生计划,这扭转了这些地区学生进重点大学比例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是以新的重视过程公平的教育公平理念,对农村地区、教育薄弱地区的学生实施“公平补偿”。我国高考加分中还保留的“照顾性质”加分,都将从“公平补偿”角度加以优化,实现更精准地促公平。(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wbsp@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傅铭途 孙梓青
校对 | 周勇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