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扇面藏古今 指尖技艺永流传

方寸扇面藏古今 指尖技艺永流传

00:00
14:52

壮美广西,多彩非遗。这期听遍桂林带您感受桂林的非遗——桂林团扇。

2018年12月,“桂林团扇制作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而这项技艺的传承,正是源于一位荔浦老人的坚守,他就是邱广初。本期节目就让我们走进邱广初老先生和他的团扇世界。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浓的扇子情结,桂林团扇起于宋朝,明清后日渐盛行,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产物。团扇,又称宫扇、纨扇。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扇柄不长,起源于中国,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古代诗人就曾    留下不少美妙诗句:“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团圆合欢扇,比似月婵娟”,寓意团圆友善、吉祥如意。古时女子尤爱一柄团扇遮面,轻捻流转间,东方女子的含蓄之美,欲说还休的雅致神韵,竟悉数藏在了这古朴俊逸的团扇中。

在桂林,团扇历史悠久、造型优美、构造精良、工艺复杂。因目前团扇扇骨的全套制作工艺只有桂林掌握,而扇面图案的编织、绘画又以桂林山水为主,所以又称“桂林团扇”。团扇分为圆竹剖丝团扇、平竹剖丝团扇、插丝团扇三类,常以宣纸、绢帛、织锦、刺绣为    扇面。手指粗细的厘竹一分为八,去掉竹黄,用刀将其剖成数十根均匀的细丝,在竹节处插入横向竹弓,使竹丝分散平铺,即完成了扇骨。随后,经过扇面绘制、裁剪成型、包边装饰等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把团扇的制作。

荔浦,盛产竹子,马岭镇在明清时商埠兴隆,当地丰富的节庆祭祀活动都离不开用各种形象生动、造型逼真、神采奕奕的竹艺制品来增添节日气氛。当地百姓善于制作竹艺品,传统竹艺技艺代代传承,最有代表性的是集竹艺、工艺美术于一体的“荔浦邱氏传统竹艺”。

邱广初就是“荔浦邱氏传统竹艺”的代表人物。邱老先生出生于广西荔浦一个传统的竹艺世家,自幼跟随祖父学习竹艺,他是中国圆竹剖丝团扇创始人。77岁的邱广初谈到当初制作团扇的故事,仍记忆犹新。

“以前没有做过(团扇),这是第一次做(团扇)。第一次做肯定有麻烦,不知道怎么做才好。用了很多方式来做,尤其是取囊的那一道工序,那道工序很难做的。以前我们刚刚开始做,不知道怎么做,我们先把(竹子)打开,打开以后,用竹子弄断里面的竹囊,这样才把它弄出来。(一方面)工效慢,(另一方面)难制作。做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取囊取不出来。要用做木工的凿子在里面划开,这样要很多时间,而且还不敢拿出来,拿出来还怕(竹子)断掉。其实(竹子)并不会断掉,想起这个事情自己也(觉得)好笑。”

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文化符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具有观赏性和实用价值。谈起桂林团扇的发展,邱老先生感慨万千:“七十年代的时候,在广交会上,日本客户拿扇子拿到广交会来,它拿两个品种,一个平竹,还有一把是这个圆竹,浙江奉化他们只能做这一个(平竹团扇),这一把圆竹团扇他们做不了,这个工艺难度很大。”

“那天我去县外贸,领导就问:‘老邱,这个产品你能不能做’。我拿来看了一下,我说:应该可以吧,但是也不敢说的太满,本来我们以前都是做竹编芒编的,有生产基础,实验成功后就交给县外贸,县外贸拿到一看,两个样品一对比,基本上可以以假乱真了,看不出那一把是客户拿来的,那一把是自己做的。”

日本客户拿到一看,说:“可以啊”,跟他的要求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出入了。(日本客户说)“就下单吧”,就成交了。(订单)来个一百把,一百把好做啊,几个月慢慢做,做出来还可以。几百把做成功以后,他认可了以后,马上又下了一万把(订单),做一万把(我)脑壳都大了。因为我(的员工)全部是刚刚培训的,没有哪一个有基础,所以做出一万把以后,质量参差不齐,好的也有不好的也有,客户也有意见,“好了好了不要做了”,做的质量不过关。我们县外贸的领导就鼓励:“老邱,这个产品你不要放弃,这个产品做好以后,订单很大的量很足的”。所以不断地每年送两三次样品,后来样品做的挺好的了,慢慢又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再从一万、两万、三万慢慢增加,一做就是几十年,最后还是成功了,这是个机缘的巧合吧。

是啊,这一柄小小的团扇,有多少风雅,就有多少匠心。

正所谓,好鞍配好马,好竹做好扇。据邱老介绍在团扇十几道制作工艺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第一道:选材。选材:优选3年以上,且无花斑、无伤痕、无虫蛀、不伤皮、不变质,颜色青白的毛竹开成相应尺寸的竹片,扇叶和扇柄之间需要有一个竹节。如此品质上乘的竹子才能做出品相一流的团扇。

经过十几道工序后,一把怀袖风雅的团扇终于应运而生。

手里的一把小小团扇,却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如果是一人独立完成一把扇子的制作,需要 3 天多的时间。“这不仅是门技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在邱广初看来,一把用心制作的团扇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承载着千百年的传统与智慧,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于1982年邱广初创建了国内最大、品种最全的团扇生产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邱燕珍作为团扇大师邱广初的小女儿,从父亲手上接过团扇手艺的传承大旗后,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在她的努力下,父亲手里的一个小小工艺厂蜕变成如今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的团扇出口企业,还创建了享誉国内外的“邱广初团扇”品牌。20多年的坚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路上的奇迹。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邱燕珍匠心独运,巧妙地把剪纸、书画、织棉、刺绣等工艺与团扇制作相结合,让山、水、景、物惟妙惟肖地呈现在一把小小的团扇上。团扇,在她手里化为了驰骋想象的伟大艺术奇迹。

“我记事开始,就经常帮我父亲做这个竹器的活。那当然啦,我爸他做这个企业起来,他非常的困难,所以他也希望他的下一代,能接班下去。

从2000年一月份开始,我就正式回到公司来上班了。从2013年开始我们就加入了桂林工艺美术协会,加入协会以后呢,就是平台更大了,然后我们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我们去参加了很多区里面、市里面的,还有一些国家级的展会,就把自己的产品宣传出去。2018年我们就获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感觉这不光光是一个简单的商品,我们肩上的担子就更加重了,要肩负这个传承下去的任务。之前的话就想到,做的产品能够卖出去就卖,如果卖不出去我就不做,现在不一样了,不管再艰苦你也要把它做下去。

现在正在准备实施的一个项目就是桂林团扇的博物馆,那么我想建立起来以后就可以对外开放。第一个是对中小学生的教学开放,因为现在我们提倡国家传统文化的复兴,那么首先要让孩子们来了解这个传统文化,让他们真正的体验到,这个技艺是什么样子的,让他们参与到其中来制作,从而让他们喜欢上我们的国货。这是一块我们作为中小学的教学基地(的地方)。另外一块,因为我们荔浦的话也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就拿我们的银子岩来说,每年接待的游客上千万,那这千万的游客可以把他们引到我这个传统文化产业的工厂来参观,游客来了以后,他一个可以了解我这个企业,了解我这个产品,另外一个还可以把我们这个产品带回去,给他的家人还有朋友一起宣传出去。还有另外一个就是作为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因为做扇子或者传统文化的,大家的话相互交流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结合,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把更多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下去。”

执一方青罗小扇,谱一段诗情画意,邱氏制扇家族,通过师带徒、徒再带徒的方式,不断传承桂林团扇制作技艺。两代人的非遗传承,匠心坚守,初心不变,不仅赋予了团扇更多寻常百姓家的烟火情长,更摇曳出桂林文化的绵长厚重。



作者:于上一 李荣荣 李妙玲

出处:原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