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四 (1)
------------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很好的。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说得上明智呢?”
我们知道的“孟母三迁”,就是择仁而处。
《孟子·公孙丑上》有一段引到了这一章。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知也。”
矢人,是以造箭为生的人。函人,是造铠甲的人。巫,能治病。匠,木匠,要造棺材。
这段话的意思是:造箭的人难道天生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造箭的人唯恐他的箭不锐利不能伤人,选铠甲的人唯恐他的铠甲不坚固使人受到伤害。唯恐救不了人的巫医和唯恐不死人棺材卖不出去的木匠也是如此。所以说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啊。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很好的。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说得上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位,是人们安定的住所。没有人阻挡却选择不仁,这就是不智。
孔子讲择乡(选择住处),孟子发挥了,讲择术(选择职业)。由此我们可以推广到很多地方。譬如择乡可以想到择友择妻,择术可以想到择师择好(爱好)等等。
记得我高中的班主任徐致远老师常常引用柳青《创业史》上的话教我们,人生有几步是非常关键的,一定不能走错。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是贫困。利,朱熹解作贪,“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也可以解作下面译文中的用法。
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期过贫困的生活,也不能长期过安乐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所以实行仁。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安守贫困,小人困苦不堪就要作乱了。孔子就讲:“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君子处富贵,能“无骄”能“好礼”,不仁之人久处富贵,就会有种种毛病出来。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一句话讲得太好了。
《朱子语类》上讲,安仁者不知有仁,如带之忘腰,履之忘足。利仁者见利为一物,就之则利,去之则害。
仁者安仁,好比系惯了腰带,就不觉得系着腰带,穿惯了鞋,就不觉得穿着鞋。朱熹这个比方非常生动。
知者利仁,好比用筷子,吃饭就拿上,不用的时候不会老拿在手里。
我想,我们大都不是“生而知之者”,“仁者安仁”的境界不是一蹴而就、说说就能做到的。所以要循序渐进,先从“知者利仁”入手,好比眼睛近视了要戴眼镜,乍戴不太习惯,戴久了就不想摘了,经济学里叫帕雷托改进。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者才知道爱什么人,厌恶什么人。”
仁者不是好好先生,不会一味说好话做好人,好仁而恶不仁,才是仁者。
仁是境界很高、涵盖很广的一种品德。仁里面包括“公”和“明”。仁者要明白的人之好恶,然后好人所好、恶人所恶。这样,“公”和“明”都出来了。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恶,可读作邪恶之恶,也可读作厌恶之恶。朱熹集注解成邪恶,一个人假如立志做仁人,就不会做坏事了。
俞樾《群经平议》解成厌恶。一个人假如立志做仁人,就不会厌恶别人。
前一种说法淡而无味,好像“乾坤大挪移”一般的神功魔法,不如后一种说法。“无恶”与“能好能恶”文义相承,并行不悖。“仁者爱人”,虽然有所屏弃,但是心中仍然希望他能改过自新。“无恶”与“能好能恶”,是车之双轮,鸟之两翼。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