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土耳其雄霸天下】
13世纪至16世纪,奥斯曼人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身即为中国隋唐时期西北地区的突厥人,他们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13世纪初,蒙古大军入侵中亚,奥斯曼人遭到驱逐,被迫西迁,进入安纳托利亚,归顺塞尔柱罗姆苏丹国。13世纪末,趁罗姆苏丹国动荡之际,酋长奥斯曼宣布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也铸造了奥斯曼国家的雏形。
【欧洲人的强敌】
奥斯曼一世死后,其子乌尔汗即位,乌尔汗是奥斯曼国的真正缔造者。在他统治时期,国家机器逐渐完备,国家领土急剧扩大。他下令建立常备军,组建近卫军团;完善国家行政机构,在中央设立迪万(国务会议);中央向各地派遣行政、军事长官和教法官,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乌尔汗的文治武功在奥斯曼土耳其历史上是少有的。在整治国家内部的同时,他也积极对外扩张领土。此时的罗姆苏丹国正值内乱,根本不是彪悍善战的奥斯曼人的对手。几番征战,罗姆苏丹国领土被奥斯曼人侵吞殆尽,接着,乌尔汗将矛头转向了东罗马。建国1000多年的拜占庭帝国已经走到了暮年,国家肌体千疮百孔,在新兴的奥斯曼国家面前败局已定。1331年,奥斯曼军队击伤拜占庭皇帝,攻占尼西亚,并迁都于此。接着尼科美底亚、安卡拉等地纷纷陷落,拜占庭的势力彻底被奥斯曼人逐出了小亚细亚。1349年,拜占庭陷入动乱,乌尔汗率军跨越达达尼尔海峡,出兵巴尔干半岛色雷斯。自此,奥斯曼人踏上了欧洲的土地。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第七代君主,在历史上以“尚武好战”著称。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期间,大肆扩张领土,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终结了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国的辉煌。
乌尔汗去世以后,其子穆拉德一世继承父亲遗志,继续向东南欧扩张。而此时东南欧的局势使奥斯曼人尽得天时:拜占庭帝国江河日下,实际辖地不过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围一隅领土;巴尔干强国塞尔维亚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保加利亚自1330年被塞尔维亚打败后,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穆拉德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发兵占领亚得里亚堡,接着一路凯歌,西色雷斯、马其顿、索菲亚等地也纷纷被攻陷。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奥斯曼军队力挫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匈牙利三国联军,一战震惊了欧洲各国。欧洲人对奥斯曼人无可奈何,只有坐看巴尔干半岛被奥斯曼人蚕食。所谓唇亡齿寒,君士坦丁堡很快暴露在奥斯曼人面前,成为一座孤城,拜占庭的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了。
1453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15万大军、舰船300艘,亲征君士坦丁堡。但君士坦丁堡三面环海,形势险要,城防建筑固若金汤,穆罕默德二世的军队久攻不下。不久,苏丹改变进攻策略,用金钱收买了热那亚人,借道加拉太,具体做法是在加拉太后面陆地上用木板铺了一层道路,上面涂上油脂,把舰船从上面拉过去进入海湾,接着在水面架起浮桥,从水陆两方夹攻君士坦丁堡。5月29日,君士坦丁堡城被攻陷。随后,苏丹迁都君士坦丁堡,并将其易名为“伊斯坦布尔”,将城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大清真寺。
【伊斯兰世界霸主】
东南欧被征服之后,奥斯曼帝国的大军没有止步,继续在中亚、西亚和北非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堪称伊斯兰世界的霸主。
15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先后出兵击败了伊朗萨法维王朝和埃及马木鲁克王朝,哈里发也做了俘虏,并被奥斯曼苏丹取而代之。至此,奥斯曼已占据了阿拉伯世界的核心地区。麦加圣地谢里夫也不得不卑躬屈膝,表示臣服,并供上大量的伊斯兰教圣物。
后来在苏丹苏莱曼统治时期,奥斯曼帝国发展到了顶峰。苏莱曼统治奥斯曼土耳其长达46年,发动了13次征战,先后出兵征服伊拉克、黎巴嫩、希贾兹、也门等地。他还向东南欧地区派遣军事长官、伊斯兰教法官、传教士等,扩大伊斯兰教的影响力。苏莱曼还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海上霸权,1538年,奥斯曼帝国舰队和西班牙等国的联合舰队在希腊西部的海面大战,只有150艘战舰的奥斯曼舰队并不惧战,以少胜多,力挫两倍于己的联合舰队,使威尼斯被迫割地并赔款30万金币。
奥斯曼国家继承了拜占庭的众多遗产,改变了阿拉伯帝国分裂后,伊斯兰世界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俨然已是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帝国的根基】
奥斯曼帝国的强盛有多种原因,用完善而严密的军事制度所铸就的无往不胜的军队,是帝国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奥斯曼军队是由西帕希骑兵和耶尼切里兵团两部分组成,军团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耶尼切里兵团在军队中占有特殊地位,作为一支常备步兵团,于14世纪60年代初建立,是穆拉德一世时期从战俘中挑选的1000人而建立的一个兵团。从兵团起源和人员结构上看,它实际上就是当时伊斯兰国家盛行的奴隶兵团的一个变种。
耶尼切里兵团内部纪律严谨,士兵必须吃住在兵营内,要绝对听从上级的命令。士兵常年在训练和作战中度过,个个装备精良,吃苦耐劳,在帝国对外征战中常常起主力军的作用。奥斯曼帝国军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实战军队,是第一个使用火枪和加农炮的军队。在围攻君士坦丁堡时,奥斯曼军队开始使用猎鹰加农炮。奥斯曼骑兵不穿戴重盔甲,表现出高速和高机动性,使用弓箭、短剑作战,作战模式与蒙古骑兵类似,善于包抄,发动突袭。帝国几任苏丹都是杰出的军事统帅,智勇双全,洞悉战略形势并能把握时机。辅之以外交策略,软硬兼施,因而能屡战屡胜。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因其巨大的圆顶而著称于世。
帝国强盛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奥斯曼土耳其采取了奖励军功的种种制度,特别是它的土地制度。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80%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土地一般分成哈斯、泽美特和梯马尔3种。哈斯当然是王室成员的领地和政府官员的食禄田,但泽美特和梯马尔这两种土地是以服军役为条件,赠给有军功的专门从事征战的士兵。收入低于2万阿克切的土地为梯马尔,在2万到10万阿克切的则为泽美特。按照军功分给士兵不等的土地,这一政策吸引了大量的青壮年踊跃参军,保证了帝国的兵源。
【发达的商业和文化】
奥斯曼人不但善于治军,而且有敏锐的商业头脑,充分利用国家占据的欧亚贸易咽喉的地理位置,鼓励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帝国由此成为世界闻名的商品中转站。来自东方的瓷器、香料、丝绸在此转到西欧各国,同时西欧的毛织品等也经此转输到东方各地,帝国政府也从转口贸易中坐收渔利,获得了高额的收入。另外,活跃的对外贸易也刺激了帝国境内的城市经济,特别是手工业专门化的发展与进步。伊斯坦布尔、大马士革、巴格达、开罗等城市都是著名的手工业中心。
16世纪,奥斯曼帝国文化达到鼎盛时期。奥斯曼文化深受伊斯兰教影响,同时也兼有拜占庭文化的因素。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拜占庭文化的杰出代表,教堂整体宽阔高大,气势雄伟,最令人赞叹的是,教堂中间巨大的圆顶稳定地安放在四个拱形门上面却安然无恙。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奥斯曼人没有毁掉这座代表“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结合”的古老教堂,而仅是在教堂外面的四个角上竖立起四根圆柱,将它改造成了具有伊斯兰特色的清真寺。
苏莱曼一世死后,奥斯曼帝国渐趋衰败。地方封建割据日益加强,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承担着沉重的徭役赋税,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渐尖锐,帝国境内先后爆发了10多次农民起义和教派起义,16世纪至17世纪的杰拉勒运动,甚至严重动摇了帝国的统治根基。
1571年,在勒班多战役中,奥斯曼帝国的海军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击败,从而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权。至此,在内外交困之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日趋衰败,走上了分崩离析之路。
1571年,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在勒班多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从此,奥斯曼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