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封感谢信背后的小区“临时党支部”

5封感谢信背后的小区“临时党支部”

00:00
11:58

9月6日晚上10点过,成都高新区中德英伦世邦(F区)8栋的党员志愿者们刚忙完次日一早的核酸采样任务分配,楼栋群里突然发来一幅手绘图。

画中人身着防护服,手持采样器,半遮的脸上只露出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大白”。画作右侧题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赠画人盛凤莲,是8栋的普通居民。连日来,她见党员志愿者们扫楼、送物资、挨家挨户上门服务,心里有说不出的敬意,于是作画一幅,献上“小小的鼓励,大大的感激”。

盛凤莲画的《致敬最美逆行者》

这幅画,小区每一位穿上过“大白服”的党员志愿者们都存在了手机里。

若将画也算为感谢信,那么9月2日才成立的中德英伦世邦(F区)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一周内已经收到了5封来自居民的感谢信。

封封手写,句句诚心——

“你们‘疫’不容辞,是隔离生活中最明媚的底色……”

“你们默默坚守,撑起万家团圆,灯火通明……”

“不想说太多感谢,只希望你们之后可以有几天假期,美美睡一觉,与朋友们去露营……”

这个位于中和街道的小区共有11栋楼,其中10栋楼为实际居住楼栋。9月1日,小区发现阳性病例后实施临时封控。9月2日凌晨,中德英伦世邦(F区)2栋被划定为高风险区,其他楼栋被划定为中风险区。

为了迅速集结党员志愿者,有序开展防疫志愿工作,小区第一时间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由疫情防控一线经验丰富的蒲草社区党委书记陈玉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一日之内,小区党员志愿者纷纷报到、即刻上岗,将小区内疫情防控工作全部扛了起来。

短短7天,诸多感动。故事,要从集结说起。

中德英伦世邦(F区)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共有36名成员,许多人直到现在,还没见过彼此的样子。

党员志愿者们都是在各自的楼栋单元中开展服务,核酸检测和物资发放也是在楼栋单元中进行,以尽可能避免楼栋之间的人员交叉,所以支部成立后,他们大多数人只是在线上集结,至今未曾见过彼此。

志愿者搬运物资

“等到疫情结束,我们全支部成员一定好好碰个面,相互拥抱下彼此。”陈玉说,自集结当日起,大家就已成为最亲密的“战友”,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说起集结当日,陈玉用了一个词,“忙中有序”。

那是9月1日,小区出现一例阳性病例,并存在密接、次密接人员。中和街道将陈玉等人派至中德英伦世邦(F区),牵头承担起组织小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任。

陈玉是土生土长的中和人,36岁,是中和街道最年轻的社区书记。他曾先后多次承担过中和街道辖区内多个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所以这一次,他又被派到了最需要支援的地方。

来不及收拾用品,架着行军床,拿上手机充电器,陈玉和几名同伴匆匆搬进了小区闭环,在物业大厅的空地板上“就地驻扎”。

陈玉的地铺

一个小插曲是,当时给工作人员搬去的行军床少了两张。陈玉觉得“没得啥子”,直接打起了地铺,没有再去申请。他太忙了,有限的时间要争分夺秒用在刀刃上。

而陈玉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集结小区党员志愿者,所以他第一时间发出了征集令。

居住在8栋的张姐是最早集结的小区党员志愿者之一。9月1日,在看到业主群内的征集信息后,她立即报名,没有丝毫犹豫。

她是一家国企的职工,也是一名老党员。“老实说,自己居住的小区第一次发现了阳性病例,谁能不紧张呢?”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是一群淡定的“逆行者”触动了自己。

防疫工作人员的行军床

当时,大家尚在慌乱的情绪中没回过神来,但是几名防护严实的小伙子扛着行军床“逆行”进了小区。看到这一幕,张姐心里一暖,久久没有平静。事后回想起来,她不知道那些小伙子里面有没有陈玉。

党员志愿者们的集结,好似一个“星火燎原”的过程。9月1日,陈玉还在不断发宣传、做工作,号召业主党员们站出来。次日,党员志愿者队伍就已“饱和”了。再往后,大家连干活儿都要靠“抢”,生怕错失了服务的机会。

9月2日,中德英伦世邦(F区)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陈玉担任书记。临时党支部共36人,其中32人为业主党员。

这些成员中,民警来了、企业员工来了、基层公务员来了、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也来了……他们都是小区的业主,但自集结起,不问身份,只是党员,只为战疫。

陈玉的思路很清晰,在集结党员志愿者的同时,他就安排了一次大“扫楼”。

彼时,一系列的防控统筹工作亟待开展。在这个有着3000余名居民的小区中,当务之急是需要先摸清各楼栋单元的实际住户数量、临时住户数量、滞留人员数量、特殊人群数量等情况,并与每家每户保持畅通的联系。

志愿者上门“扫楼”

于是,“扫楼”后,小区每个楼栋单元都成立了各自的住户服务群,共计12个群。临时党支部的党员志愿者们,就分布在这些服务群中,负责着各自所居住的楼栋单元的防疫工作。张姐负责的,是自己所居住的8栋1单元。

组织楼栋内的邻居们进行核酸检测、核酸采样准备、核酸信息录入及核对、规划大家的检测路线、逐门逐户派送防疫物资、通知传达疫情防控安排及注意事项,以及对接楼栋内居民们的不同需求等,这些都是党员志愿者们每天的工作。

志愿者运送物资

每天晚上,临时党支部的党员们会在线上完成次日的工作任务分工。张姐负责的是核酸检测路径规划的任务。平面图前,她与同伴们反复琢磨,用箭头和线条,勾画出了避免交叉的来回路线。

而在楼栋群里,她会主动提醒邻居们当下的检测节奏:

“早上9点啦,我现在出门去做准备啦,预计半小时后开始核酸哟。”

“准备已完毕,现在是9点半,大家可以陆续下来啦。”

“现在还剩下8户没做完,抓紧哦。”

……

要是发生了住户没看到信息的情况,张姐会在梳理核对后,让楼栋管家上门提醒。总之,要做到一个都不遗漏。

有时候,她负责逐户上门录入信息,或是派送防疫物资。每到达一层楼前,她会在群里告知:“28楼的邻居们,我要来啦”“27楼的亲们,来了哟”……

张姐还有一项小工作,就是每天上午和下午按时到楼下查看邻居们的快递、物资、食物包裹,然后拍照在群里提示相应的住户下来领取。有一次,她忙于核酸信息统计无法分身,于是就在群里拜托有空的邻居下楼帮忙查看包裹。没想到,这项小工作从此之后就被邻居们自觉承担了起来,谁下楼谁拍照,再也没让张姐操过心。

志愿者巡逻

不仅如此,张姐还发现,楼栋里多出了许多“田螺姑娘”。一楼的前台,被人悄悄摆放了酒精、口罩和防护手套;楼道中暂放的防疫物资稍显凌乱,还未来得及安排,早已被人默默摆放整齐。

“守护是彼此的。”张姐说,每个人都在付出。她从中更明白了党员的使命,除了冲锋在前、服务在先,党员更是成炬的微光、燎原的星火,让大家心向一处,让更强大的力量就此凝聚。

“小张,有什么任务是我能做的?我绝对没问题!”不论是在楼栋群里,还是在与志愿者私聊时,盛凤莲都多次表达了希望一起进行志愿服务的想法。64岁的盛凤莲,退休前是三六三医院的麻醉科主任医师、教授。

由于中德英伦世邦(F区)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的党员志愿者数量已经饱和,为了避免人员流动,同时考虑到盛大姐已是退休年纪,于是大家鼓励她好好休息。

“小区这些志愿者们,好些都是女孩子,辛苦又细心,让人心疼。”盛凤莲心中总觉得该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画了一幅“大白”图来致敬最美“逆行者”,发在了群里。

盛凤莲一直在学画,她常画花草,很少画人物。这一次,她悉心勾勒。其实,曾是麻醉科医生的她,许多年里都是这样的“无名英雄”,与患者短暂相对的时间里,只露出一双眼睛。

她将“大白”的一双眉眼画得尤其美,眼神的坚定中,透着温柔与诚心。

9月7日,这幅画转至临时党支部群内,陈玉心中一暖。事实上,若将画算作感谢信,不算电话表扬、在线致敬等,这已经是支部收到的第5封感谢信了。

另外四封,也全部来自不同楼栋的业主。文字密密麻麻铺满整页信纸,落款多是匿名或整栋业主联名。

有人在信里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也有人在信中,把他们叫作“最可信赖也最无私的‘逆行者’”。

有信中写道:“在防护面罩后面,那是一张张很稚嫩的面孔,在肥大的防护服里,是一个个纤弱的身躯。”

还有信中感叹:“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付出,才会凝聚起一股强大的力量。”

……

信中说得不错。陈玉和临时党支部的成员们都感受到了,这股无形的力量,早已不局限在支部、志愿者队伍中,而是凝聚起整个小区的居民,一日强似一日。

业主写的感谢信

就拿盛凤莲来说,即便没有参与志愿服务,她也没让自己闲下来。作为退休医生,她主动告诉邻居们,有身体不适,她可以帮忙看看,或是帮忙咨询专科大夫。毕竟,虽然小区已有畅通的就医通道,但遇到小病小痛,谁都不愿挤占资源。

同单元有位邻居的膝盖被虫咬伤,已经有些感染。盛凤莲帮忙咨询了外科大夫,推荐了治疗方法。巧的是,一共两种药,邻居家里有一种,盛凤莲家里也有一种,正好凑在一起,解决了患者的病痛和麻烦。

“这些居民们才是‘最可爱的人’。”陈玉动容地说,大家的感谢信背后,有信任和理解,有致谢与鼓励,但更多的是他们默默地站在党员志愿者们的身后,奉献着他们的力量。

业主写的感谢信

在物业大厅临时改成的小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里,到处都是地铺与行军床。陈玉找不到可以珍藏这些感谢信的地方。他想,等到这一轮疫情结束,能聚会的时候,整个临时党支部一定要好好聚聚,大家要记住队友们彼此的脸,还要一起大声读一读这些信。

这些信,是双向奔赴的证明。薪火还在传递。放眼全城,截至9月7日,成都已在高中风险地区等地累计成立467个疫情防控临时党组织。

经过临时党支部和小区全体居民们的努力,9月8日零时起,中德英伦世邦(F区)2栋由高风险区调整为中风险区,其余楼栋调整为低风险区。

这些党员们的榜样精神,立起来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