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对华依赖”,德国为何炒来炒去

“摆脱对华依赖”,德国为何炒来炒去

00:00
05:44

德国政界近来屡屡鼓噪摆脱对中国经济依赖,但中德经贸关系的高度互补性也让这种声音不断遭遇反弹。德国金属和电气行业雇主协会主席沃尔夫5日接受德媒采访时警告称,德国工业在短期内几乎无法改变对中国的依赖,如果德国与中国发生经济战,将导致德国工业瘫痪。

德国慕尼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今年4月发表调研报告称,11%的德国企业依赖其中国分公司的产品,如果考虑全部来自中国的上游产品,德企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程度高达46%。有德国媒体报道认为,对于出口导向型的德国经济而言,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业绩牵动了德国国内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无论是大众汽车、西门子、巴斯夫这样的巨无霸,还是被誉为隐形冠军的众多德国中型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甚至将研发部门搬到中国,即便没有在中国销售或者生产的德国企业,也不可避免地需要采购中国厂商的设备或者上游产品。

不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孙恪勤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并不认同德国单方面依赖中国的说法。他告诉记者,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21年,中德双边贸易额约为1.5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从德国进口约0.775万亿元,向德国出口约0.744万亿元。双方进出口额非常平衡,是一种互补性很强的互利互惠的贸易结构。而非德国国内一些观点一厢情愿认为的德国经济单方面对中国高度依赖的格局。孙恪勤认为,德国是传统的进出口大国,对外依存度一直较高,这是德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按照经济规律进行的资源配置,也因此获得自身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段时间以来,德国一些政客和所谓研究机构频繁宣称,德国不应陷入对中国经济依赖的陷阱,要求政府重新考虑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德国经济研究所鼓动德企减少对华投资,把德国企业今年上半年大举投资中国说成是“以惊人的速度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德国焦点周刊本月3日还称,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正改变对华政策,甚至在审查是否将中国继续称为合作伙伴。

然而,德国经济界却普遍反对上述观点。德新社8月报道称,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鲁斯武尔姆表示:“我们不应该从根本上质疑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德国商报称,尽管德国国内的警告越来越响,但巴斯夫、大众、宝马、奥乐齐等德企今年在中国大举投资,几乎没有公司愿意错过中国的发展机会。

对于为什么德国经济离不开中国,德国IFO研究所8月发布报告称,与中国的贸易战给德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将是英国脱欧的六倍。按照报告估算,如果双方均采取更高的进口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措施,会使德国GDP至少下降0.81%。如果德国企业将生产链全部迁回德国,德国GDP将下跌接近10%。报告作者之一的弗拉赫认为:“去全球化不仅将使失业率升高,经济增长率下降,而且最终还会损害这个国家的政治稳定。企业不应在非必要情况下离开重要的贸易伙伴。”

对于德国舆论近期频繁出现的脱钩声音,孙恪勤表示:“中国历来维护多边贸易机制,维护生产链和供应链的全球完整性和安全性,因此中国从未对与德国的经贸关系进行限制,也不可能主张脱钩,德国国内一些说法完全是该国国内一部分利益集团臆想出来的根本不存在的逻辑。”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6日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摆脱对华依赖的杂音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本身并不符合经济规律。

孙恪勤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东升西降的趋势感到恐惧,不断把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政治化,并进一步衍生出“中国对西方国家在价值观甚至社会体制上构成威胁”的错误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率先提出与中国脱钩,并拉拢、强迫欧洲加入其中。尤其是在俄乌冲突发生后,西方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而处处被动,从而引发在经贸关系上对中国高度依赖的强烈恐惧。

不过目前中德经贸关系的合作现状决定了德国无法摆脱对华依赖。崔洪建和孙恪勤均认为,一个产业历经多年形成的合作链条组成非常复杂,硬脱钩对双方都是损失,所以为了现实的经济利益,脱钩很大程度上会停留在口头上,而无法付诸实施。

正如德国金属和电气行业雇主协会主席沃尔夫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如果我们今天突然切断中国对欧洲的所有出口,这是不可想象的。”他认为,那些要求立刻重新安置供应链、重新安置德国在华工厂的所谓呼声,“完全不现实”。

崔洪建指出,中国一贯坚持市场化原则,一直维护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从不把经贸问题政治化,德国应打消对与中国进行经贸合作的疑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可以是_o7

    中德互信

    ThereisAlex 回复 @可以是_o7: 8

  • 听友411935554

    共同发展

  • 听友225835291

    声音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