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艺术史》第29课。
最近,摆地摊一下子成了热点话题。地摊虽小,却也是刺激经济发展,提高民生的手段。在现代社会,经济和民生是一个社会的基础。而早在宋代,中国的商品经济就开始了蓬勃发展,生机勃勃的商业成了宋代国家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虽然我们没法回到宋代去感受那繁华盛况,却可以在宋代的艺术中去观看和体验。今天这节课,我要通过三件重要的宋代绘画,和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作为商业帝国的宋朝。
《闸口盘车图》:政府与商业文化北宋 佚名《闸口盘车图》绢本 55.4x124.1 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藏
第一幅画,是上海博物馆的《闸口盘车图》。遗憾的是,我们不知道这幅画作者是谁。过去认为是五代南唐的宫廷画家卫贤,但目前大部分的学者相信,这是一件北宋的作品。有人根据对大型酒楼建筑的对比,认为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时代接近,属于北宋后期之作。也有人认为要比《清明上河图》的时间早几十年,属于北宋中期之作。
水力磨坊
这幅画有时也被称作“水磨图”,因为画面的中心景物是一座大型的水力磨坊,一架巨大的水磨正在热火朝天的工作。水磨的动力是水流,越大的水磨,对水流的需求也越大。所以,画中的水磨建在一条宽阔的河上,通过对河水的引导,制造水平面落差,产生巨大的水动力,这就是画的名称中“闸口”的意思。而“盘车”就是牛车,是宋代最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大的盘车相当于解放牌大卡车,小的至少也是个皮卡。画面中的盘车队伍出现在近景的河岸边,可以看到至少有4辆箱式大车,每车由两头黄牛拉着,正在往远处开动。这个牛和人组成的车队是画中各种景物的连接点。
盘车队伍
作为观众,我们的眼睛都是喜欢偷懒的。视线一遇到复杂的东西就会躲避,转而搜寻那些一眼就能看懂的地方。我相信,如果不是借助于细致的观察和琢磨,我们一时半会绝不会知道画面左上方河流对岸的建筑和庭院是一座磨坊,而画面右下角河岸边的建筑是一所大型的酒楼。但我们的眼睛很快就会看到盘车队,我们也很快就会知道这是一个运输的车队。于是我们将立即进入画面所设定的逻辑,从而产生疑问:车队运的是什么?他们从哪来,又要到哪去呢?
车队的行进方向是画面深处。那里应该就是磨坊的入口,也是盘车的目的地。盘车的车厢都是封闭的,里面究竟运输的是什么货物呢?其实画家也为我们暗示出来了。
驶向磨坊的小船
磨坊的主体部分建在河面上,虽然和岸边距离不远,但只能靠小船往来。小船也是一种运输工具。水面上有2条小船,根据水手摇橹的动作可以知道一条驶向磨坊,一条驶离磨坊。驶向磨坊的船上堆满了一个个的麻袋,和磨坊庭院里到处摆着的麻袋一模一样。显然,小船是给磨坊运送物资。驶离磨坊的船,船舱里空空如也,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宋代的磨坊,主要加工两种东西,一种是把麦子磨成面粉,一种是把茶饼磨成茶末。很容易就可以判断,画面中的磨坊是磨面粉,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水磨两边的庭院空地上,堆着比人还高的麦堆,还有人用筛子在筛。磨面粉的时候,的确需要经过几道磨和筛的工序,才能得到纯净的面粉。
草亭坐着一位头戴展脚幞头的官员
宋代人,尤其是北宋人,对麦子和面粉的需求量相当大。开一个磨坊,可以说稳赚不赔。宋代的政府精明得很,他们把磨坊的经营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磨坊成了政府垄断的官营经济。画面中拥有如此巨大水磨的磨坊,绝对是官方的。果然不出所料,在画面左上角有一个草亭,里面坐着一位头戴展脚幞头的官员,正在核查一位官吏递上的文书。他应该就是政府委派的水磨的管理者了。在长官的巡视之下,磨坊里的工人也愈加的积极。尤其是在大水磨旁边进行操作的几个,大概因为温度很高,几乎脱得全身赤条条的,只留下兜裆的内裤,露出夸张的胸肌。
有纹身的工人
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细节:在水磨右边院子里工作的工人,穿的也很少,有两位的大腿、胸脯和胳膊上竟然有纹身。这可不是黑社会大哥的刺青。在宋代的军队中,军人是常常有纹身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宋的岳飞,背上刺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纹身说明磨坊里工人的身分,是军人。更准确的说,他们是厢军,而不是禁军,性质更接近今天的武警,常常会为政府部门服务。北宋在东京汴梁和郑州,都设有好几处官营的水磨,供应皇宫、官府和城市的一般需求。可以说,画面正是这种官方经济形态的展现。
画面那画得极为细致的水磨和带有斗拱的官式建筑,甚至是盘车的队伍,都在告诉我们这幅画很有可能是一幅官方委托的画,展现的是北宋经济的活力。
欢门和酒店
其实,水磨并非画面的全部。画中岸边还有一个拥有华丽门楼的酒店。耸立在酒店建筑门口的这个门楼被称作“欢门”,欢乐的欢。是宋代大城市中大型酒楼的标准装饰物。用竹子、木板等材料搭建而成,感觉象是个奇特的脚手架,上面会挂着各种各样的装饰物品,甚至还会挂上宰割好的成片的猪羊肉。欢门越大,酒楼越大。在北宋,大型酒楼同样是官方经营的,因为有巨大的利润的酒业,就是国家专营的。我们会看到酒店门口有一个牌子,写着“新酒”两个字。所谓新酒,就是一年一度最新酿造的酒。通常是在每年四月开酿,中秋节前酿成出售。这种酒通常都是黄酒,是谷物酿造而成。于是乎,我们就能够在磨坊和酒店之间建立起联系:粮作物麦子用来磨面,另一种粮食作物稻米用来酿酒。农业生产的发达,带来了商业经济的繁荣。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商铺与城市商业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 252*528.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农业与商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实在大家更熟悉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清晰的体现。
收藏在北京故宫的《清明上河图》是一件另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它在五米多长的画面中画了五百多个人,还有刻画精细的鳞次栉比的建筑物。从唐朝开始,建筑物就成为了专门的绘画门类,称作“界画”,得名于木匠所用的用来画细线的界笔。与唐代相比,宋代的界画大量引入交通工具:车与船。前面讲到《闸口盘车图》里出现了盘车,而《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大街上可以找到规模更大的盘车,由3头牛牵引。但画面的主角并非被淹没在城市人流中的盘车,而是画面中那条蜿蜒河流中的十几艘大船。
界笔:绑上小木块的毛笔
通常认为,画面描绘的是清明节时的东京汴梁,此时正是横贯东京的汴河春水高涨,航道通畅之时。来自南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被源源不断运到都城。画中的船就是用来漕运的漕船。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农业的发达,才使得百姓丰衣足食,也才会有繁荣的城市经济。我们今天说的“第三产业”,正是画中城市的主要景观,包括酒楼、食店、茶肆、旅馆等等。
《清明上河图》充满了细节,每一次看,都令人有所收获。但这看似航拍画面一样真实的宋代都城景观,却使得很多学者为之争论不休。不夸张的说,这幅画充满了谜团。首先,作者是否是北宋徽宗时期山东籍的宫廷画家张择端,无法完全肯定。其次,画面画的是东京汴梁城吗?也无法肯定。有些学者认为,画中的城市是一个细节真实,整体却是虚构的地方,是一个理想的城市。另外,画作制作的时间,也有人怀疑并不是北宋,而是南宋人对北宋东京繁华盛况的追忆。画中的时间,也不见得就一定是“清明节”,甚至有人认为可能是杂揉了四季景观而成。而且,人们对画作的意义有不同看法。
虹桥
有一种观点认为,画面中最核心的景观,是汴河上由木头搭建的拱桥,称作“虹桥”,就是“虹桥机场”的“虹桥”。一艘大船因为对于水流速度和风向没有掌握好,导致未能及时收起桅杆,有撞桥的危险。此时,所有的水手都在紧张的协作,岸边、桥上,大家也都在帮忙。这可能是一种“同舟共济”的政治隐喻,用来映射当时的朝政。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这个大船撞桥的危险场面,可能是画家在含蓄的表达对于混乱朝政的担忧。
孙羊店
这些不同看法,都折射出一个认识的难题:由于图像细节过于的丰富,我们如何来把握这幅画的主旨呢?其实我也没有答案。但我认为,画面中的商业氛围和城市经济无疑是画家最想表现的。那些三百六十行的店铺,各种不同的职业,是画中的主角。为了帮助我们辨认店铺和职业,画家抓住了不同店铺的标志物来仔细描绘。酒楼有欢门,饭店门口飘扬着“孙羊店”的大旗,暗示出羊肉是北宋人的主要肉食。有卖香的,招牌上写着“刘家上色沉檀香”;有治病的,高挂“杨家应症”的牌子。还有名医诊所“赵太丞家”,可能是退休的御医开设的,门口竖立着治疗“五劳七伤”“治酒所伤”以及治疗肠胃的广告牌。在前面的饭店吃伤了胃,在酒店喝伤了肝,不要慌张,只要肯花钱,尽管到这里来。发达的城市经济带来了空前的人员流动。大型的旅店,立着“十千脚店”的灯箱,小型的家庭旅馆,则有可以“久住”的“王员外家”。画中城楼门口,还出现了一个骆驼队。这来自西北沙漠甚至更远的地方的交通工具,正是商业交流的见证。
这样的宋代,很接近于我们今天。这里没有首都的宫廷和皇帝,而是小人物的城市。画面里那些看起来无所事事,在城里闲逛的人,或者是趴在城楼旁的小桥栏杆上呆呆的望着桥下流水的人,是无名无姓的人,但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个体被商业联系起来,组成了城市。城市被商业联系起来,构成了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明上河图》也许并不是在用传统的方式为帝王歌功颂德,或是暗含讽刺,而是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那就是庶民文化的胜利。
李嵩《货郎图》:商品与乡村市场南宋李嵩《货郎图》手卷绢本 浅设色 255×70 .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最后要来讲的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的《货郎图》系列,《货郎图》是庶民文化最好的显现。之所以说“系列”,是因为李嵩留下了4件“货郎图”,分别藏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大都会美术馆、克利夫兰美术馆等处。我们清楚地知道画家的身分,李嵩是南宋宁宗时期的宫廷画家,但“货郎图”却几乎看不出任何与宫廷有关系的地方。画面很简洁,一个中老年货郎挑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到乡村,对妈妈和孩子们推销货物。其实,这位货郎是虚拟的,现实中不可能有这种连头上身上都插满和挂满了货物的货郎。在《清明上河图》的“孙羊店”外面可以见到真正的宋代货郎,他们在繁华的闹市摆摊。如果我们意识到《货郎图》是一个虚构的理想货郎,正如我们可能会意识到《清明上河图》也许也是一个理想化的都市一样,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货郎是商业的象征吗?货郎要表达什么意义?
小圆牌“病”
我曾经对《货郎图》作过专题的研究。我发现,虚拟的理想货郎,除了出现在《货郎图》中,还出现在元宵节时进行表演的艺人中,是庆祝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这个年节大主题的娱乐表演之一。所以,《货郎图》可能也是在宋代的元宵节时观赏的,包含了吉祥寓意。要猜测画中的寓意也不难。我们会看到,货郎图中有奶孩子的妈妈,还有好几个儿童,是一幅和儿童有关的图像。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古代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画中的货郎也是一位精通医术的人,他在身上挂着一个小圆牌,写着“病”字。担子的货物上还贴着“专医牛马小儿”的字条,他还贩卖鳖甲、牛角等药物,甚至还有一只可以药用的穿山甲。李嵩所服务的宋宁宗宫廷,正被子嗣问题困扰。究宁宗一生,前后生了十个男孩,却无一长大到成年,甚至绝大多数都活不到周岁。放在这个语境里,《货郎图》就展现出了特殊的意义。
三百件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商业所表现出来的。如果说《清明上河图》关注的是商铺和城市商业,《货郎图》的关注点则在于商品和乡村市场。城市和乡村,才构成了完整的国家。城市商业和乡村市场,才构成了完整的商业。我小的时候,住在江西南昌所属的一个叫做石岗的小乡镇上。最兴奋的就是父亲带着我坐2个钟头的汽车进省城,去市里的百货大楼。《货郎图》其实就是一个移动的百货大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画面里写着三个很小的字“三百件”。字面意思是说画中货物有三百件之多。当然,很少有人会去数,就像我们不会真的认为百货大楼只卖一百件商品。但对于商品的强调是显露无遗的。说《货郎图》是一个关于货物的隐喻,大概也不为过。
两个担子上各插着一个招幌
《货郎图》还有一个地方值得仔细观察。在货郎一前一后挑着的两个担子上,各插着一个招幌。一个是酒招,写着“山东黄米酒”。另一个是醋葫芦,写着“酸醋”。两个招幌左右呼应。黄米酿造的米酒作为官方特许经营的物品,前面已经讲过了。其实,醋在宋代也是这样,被国家和政府的牢牢管控。南宋的各个州县都设有醋库和醋坊,酿造食用醋,并且进行专卖。除了官营醋坊之外,当时也有不少私营醋坊,但私营醋坊必须获得政府颁发的许可证之后才可以进行买卖。回到《货郎图》,显然,画里的老货郎就是一个获得了经营许可的合法经营者。我们可以说,这个小小的货郎以及他的琳琅满目的数百件商品,是南宋商业环境的一个缩影,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国家、商业和个人生活之间的联系。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吧。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待在宋元的世界里,去看一看宋元时代的生活美学。我们下节课再见!
喜欢本课程 欢迎转发海报
和更多人一起漫步7000年中国艺术史之路
我觉得这个课应该叫中国美术史更准确。
清明上河图的人物数量应该是810多人
货郎图你肯定说错了
好课,没有图太可惜了
旭思读书君 回复 @粉蝶儿10: 有图,简介文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