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建行财报:一个助力实体经济和自身发展共振的样本

拆解建行财报:一个助力实体经济和自身发展共振的样本

00:00
13:06

如果在金融业中选一个血统最优质的贵族,那么一定非银行业莫属。

“股神”巴菲特一生都钟爱银行股,过去十年投资银行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累计收益已经超过百亿美元。

在他看来,银行天然就是一门好生意。它的投资逻辑不在于天花板有多高,而在于地板价值有多牢靠。

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尤其是去年以来由于疫情反复和经济运行“三重压力”的影响,银行业因具备金融“活水”的属性,成了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这是商业银行的历史性机遇,更是价值型银行和一般银行的分水岭。

截止到8月31日,中国银行业“中报季”以最受关注的四大行收尾。上半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而建设银行凭借着精准服务实体经济,稳步推进战略业务,全面主动管控风险,取得良好业绩表现,在一众银行中“脱颖而出”。

半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建行盈利保持平稳态势:集团资产总额突破33万亿元,增幅11.4%;实现营业收入4360亿元,同比增长4.72%,净利润1617亿元,增速4.95%,负债总额突破31万亿元,增幅12.2%,核心指标稳健均衡。

其中,净息差为2.09%,ROA为1.01%,ROE为12.59%,保持可比同业领先水平;不良贷款率1.4%,较年初下降两个基点,拨备覆盖率244%,资本充足率17.95%,风险抵御能力充足。

如此来看,于投资者而言,谁将为其带来“戴维斯双击”,高下立现。

众所周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银行业与宏观经济、实体经济之间,血脉相连、共生共荣的密切关系。只有经济好了,银行业才能更好。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遭遇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发挥金融服务实体,助力稳定经济大盘,为经济转型升级催生增长新动能,是当下所有银行的“重中之重”。

纵观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大行上半年经营情况,在发挥大行“头雁”作用,国有大行加大信贷投放、债券投资的力度空前,也各有特色。

作为一家国有大行,建行“因建而生,因建而兴”,过去60多年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和专业能力,这一能力,也决定了其在助力实体经济的过程中看的更高、更远。

因此,助力实体经济也被建行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加力支撑稳经济大盘的过程中,建行并非是搞“大水漫灌”,而是给出了一套新打法——同时追求规模与质量持续平衡,实现信贷投放量与质的“双升”。

在“量”上,建行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稳住信用扩张总量。

财报显示,上半年,建行人民币贷款新增1.54万亿元,同比多增3642亿元,人民币债券投资新增80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而在“质”上,建行并非是“垒大户”,而是聚焦国民经济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追求信贷投放的精准有效性,以适应实体经济发展新趋势。

报告期内,建行在基础设施、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分别增长8%、14.4%、和26.7%,科技贷款规模突破一万亿元,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贷款占比提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曾说,金融业的发展,实际上是跟随实体经济需求的引导,当实体经济有需求时,金融业就自然而然发展起来。如果金融只在“空转”或者服务“少数的有钱的大机构和人”,将注定不能走得长远。

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依旧保持着较强的韧性。在整个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大象与蚂蚁”都能催生增长新动能,也都更需要金融的支持。

对于建行来说,一边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一边服务实体经济坚定有力。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有量有质”才能助力建设美好生活。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建行中报业绩说明会上,建行行长张金良表示,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支持实体经济,就是支持银行的未来。

近年来,我国经济已步入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现象加剧也倒逼银行业主动转型。

作为国有大行转型的先行者,建行很早就意识到银行传统优势增长潜力终将见顶,现代化转型浪潮正勇,于是提出了开启“第二发展曲线”的理念。

在张金良看来,建设银行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增强服务国家建设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建设为根本遵循,就必须要稳步推进战略业务,有效提升服务质效,推动一二曲线相融并进。

今年上半年,围绕着经济社会痛点、难点以及盲点,建行分别在战略推进和提质增效上“做加法”,率先开启了一场“新金融行动”。

一方面,建行持续推进转型战略,拓宽广度。

以持续发力绿色金融为例,建行制定了“建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并提出成为全球领先可持续发展银行的总体战略目标和15项重点任务。

在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完善的蓝图下,建行逐步构建绿色资产负债表。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2.4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501.89亿元,增速22.93%。绿色产品服务体系也在不断丰富;

在乡村振兴上,建行深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报告期内“裕农通”线上线下持续融合,涉农贷款增长12.4%,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半年涉农贷款增量、增速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而在打造大财富管理体系上,建行已经将财富管理业务作为转型的重中之重。目前,建行已明确将大财富管理列入全行“十四五”规划战略重点。

从2018年至2021年,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年复合增速近14%,是集团中收增速的2倍。如今,大财富管理业务也已成为全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广度之余的另一面,是建行在不断“挖深”原有经营业务,实现提质增效。

在普惠金融领域,建行凭借着金融科技的“加持”在国有大行中率先发力普惠金融,普惠贷款余额已超2.1万亿元,在全市场占比近10%,成为普惠信贷规模最大的银行。

再比如,建行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科技为核心生产工具,以平台生态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发展格局,通过“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连接G、B、C三端,构建数字化经营生态。

与此同时,持续完善以手机银行和建行生活“双子星”为核心的零售领域生态,加快构建以企业网银和企业手机银行为核心的对公领域生态。

体现在数据上,至6月末,建行零售业务客户新增的32%是依靠线上渠道;手机银行用户数持续保持同业领先,线上账务性交易占全渠道的97.57%。

素有银行创新教父之称的布雷特·金就曾在其《银行3.0:银行转型未来式》一书中预言,银行不再是一个场所,它已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疫情正在加速催化金融行业的转型和变革,建行这些包罗了多种新业务领域的探索, 也正在让其进入一个“海纳百川”的新阶段。

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严峻的调整和震荡,与地产不分家的金融行业也受到了波及。今年,在疫情冲击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按揭、消费贷、房地产开发贷等更是给银行资产质量带来风险和不确定性。

越是行业波动期,越是能看出一家企业的抵抗风险的能力。

面对复杂的外部经营环境,建设银行坚持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持续完善风险治理体系,完善三道防线、母子公司、境内外协同控险机制。全面主动管控风险,夯实优化资产质量。

于投资者而言,建行前瞻审慎地预判重点领域的风险,主动调整,加强管控,也逐渐呈现出了领先的价值底色。

财报显示,截止6月末,建行不良贷款率1.4%,较年初下降两个基点。拨备覆盖率244%,资本充足率17.95%,风险抵御能力充足。逾期率低于不良率43个基点,逾期不良负剪刀差879亿元,保持行业最优水平。

具体到房地产业务上,张金良透露,建行上半年在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的同时,严控风险,建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为2.98%,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为0.25%,两者在可比同业中保持最优水平。

众所周知,净息差作为反映银行盈利的关键指标,相当于制造业中的“毛利率”,也最能反映银行风险治理体系的成果。

近年来,受利率趋势性下行等因素影响,面临着持续收窄的压力。二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1.94%,季度环比下降0.04个百分点。

从同业可比角度看,建行凭借着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综合化和差异化定价管理,深化数字化经营拓展低成本资金,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等对冲部分外部经营环境变化。上半年净息差实现了国有四大行第一的市场位次,达到2.09%。

建行这些战略举措和经营成效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2022年,在《银行家》杂志的评比中,建行位列世界银行1000强第二;财富世界500强位列第24,比去年上升1位。

与此同时,建行还获亚洲银行家颁发的亚太区最佳零售银行、中国最佳银行普惠金融实践、中国最佳大型托管银行、中国全面风险管理成就奖等奖项。

更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和风险挑战,建行勇于担当大行责任,有力支持经济稳定恢复,分别在明晟(MSCI)ESG评级和中证ESG评级收获“A”和“AAA”级别,这两项指标在国内银行业均处于最高水平。

在“飞机起跑曲线思维”理论中提到,飞机起跑时,需要在跑道上助跑很长一段距离,达到拐点后就会腾空而起。

亦如当下的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助跑”阶段,我们看到的是,“三个样本”背后是建行不断修炼内功,时刻与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相匹配,已然走上了一条推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共振道路。

未来,可以预见的是,跨过结构调整进入新周期,迎接建行和中国经济的都将是一个全新的高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