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衰退、市场低迷时,投资人还能有所作为吗?

经济衰退、市场低迷时,投资人还能有所作为吗?

00:00
10:55

本文作者:黄凡

近日,国内知名企业家任正非先生的“企业要以活下去为目标”的言论引发了市场的极大关注,一度被认为是“任教主把寒气传递给市场的每个投资人”。国内市场确实也感受到了极强的寒意。

其实这是任总在华为内部论坛分享的文章《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中的部分内容。

该文章核心主要有四点:


第一,未来十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全世界的经济在未来3到5年内都不可能转好,加上疫情影响,全球应该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在这种情况下,全球消费能力会有很大幅度的下降,这对华为而言无论是供应还是市场都有压力,2023年甚至到2025年,华为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的纲领。


第二,华为2023年预算要保持合理节奏,收缩或关闭未来几年内不能产生价值和利润的业务,同时调整市场结构,哪里有钱就去哪里赚一点,聚焦市场价值客户,彻底放弃一部分国家或市场。


第三,华为内部在员工岗位安排、绩效考核、公司财务、库存等方面,也应合理安排。其中重点说了一点,宁可销售收入下滑一些,但利润和现金流要增长,激励大家去争抢利润,将让寒气传递到每个人;财务要做好现金流的规划,危难时期主要是要造血;合理控制库存,避免过大库存造成华为利润不足和现金流紧张,从而构成新的危机。


第四,收缩阵线不意味着降低质量,华为研发要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负责,同时过去华为重研发轻服务,现在要提高服务体系的地位,此外,华为强调,在战略关键机会点、生存危机点上,华为仍可以不惜代价投入,但在非战略机会点上不能乱花钱。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将面临着持续衰退、消费能力大幅下降的情况,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以保障度过未来三年的危机。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几年前,当地产行业依然如日中天之时,地产龙头公司万科也曾经喊过“活下去”这样的口号,结果发现,万科当时提出的口号的确很有前瞻性,如今地产市场正过着深冬。

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既然如华为这样的龙头企业都要面对将来能否活下去的问题,那么其他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命运会如何?上市公司还能为股东带来回报吗?资本市场还有投资的价值吗?

诚然,这两年以来,受到“疫情防控”“中美博弈”“平台整顿”“地缘政治”等国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国内除了以“核酸检测”为代表的疫情防控相关产业外,各行各业几乎无一不感受到寒意。许多企业家直言是遇上了自1992年伟人南巡推动经济高速发展以来最大的挑战。

就过去十多年一直拉动国内经济高速前行的其中一个火车头——房地产行业而言,表面上看,“疫情管控+经济下滑”是房子卖不动的主因,而事实上,人口老化、城镇化基本完成、现存房子过剩、租金收益率低下等等这些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因素早已让房地产不堪重负,“疫情管控+经济下滑”只是压垮房地产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而且参照日本1990年代的例子……房地产的长周期拐点过后,即使是实行0利率,恐怕也拉不动了。

经济学者们说,按经济周期理论——不管是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熊比特周期还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来考量,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过了一轮长扩展周期的顶点,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不可避免。因此,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A股这两年持续走低实属正常了。

那么,如果国内经济真的面临长期调整,投资人还能有所作为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看了上面的分析,似乎没有一点好消息啊?

其实不对!

全球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说过,“资本市场没有任何好消息”本身就是最好的消息。因为一切都变得非常便宜。投资股票就是买上市公司,好公司价格便宜了,就是很好的投资。如果我们投资了一篮子的上市公司,不出几年,能靠着公司的分红派息就能收回投资成本。那么,经济增长放缓又怎能碍着我们获取合理的投资收益呢?

如何找到上述好公司?这些公司能在经济低迷之中生存下来吗?前半个问题不难回答,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诸如银行、保险、制造业中估值便宜、股息回报率高的公司。至于后半个问题是关键,我们必须判断哪些行业的优秀公司大概率能在经济增长下降的周期中长期存活,并且活得可以的公司。

我们不妨把眼光投向我们的东方邻居日本。日本经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资产泡沫破裂后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有近二十年没有出现过实质性上的回升。“失去的二十年”成为了这个一度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魔咒”。在这样的极端经济背景下,有哪些行业能诞生长期存活并活得滋润的公司?

我导出了当今日经指数中5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这些显然是在经历“失去二十年”中依然活下来的强者。这些在长期熊市中的适者生存公司除了电信、高铁、银行、保险等涉及国计民生产业中的佼佼者外,就是日本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的丰田、本田、日产、三菱、佳能等;还有日用消费品中花王、TOTO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以及小野制药、大塚制药、武田药品等医疗保健产业。

显然,银行、保险等基本服务行业长期生存没问题,高端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也活得很好,非可选型的消费、医疗保健等刚需产业在经济低迷期依然生机勃勃。

值得注意的是,1990年代初期日本消费者曾几乎垄断了欧洲美国所有购物街上的高端服饰门店,很多名牌产品在瞬间销售一空,日本人几乎控制了全球的艺术品、钻石、游艇和赛马市场。在5000万参加高尔夫运动的人口规模中,日本人约占1300万,26%的规模。

根据高盛与Euromonitor数据显示,1995年日本奢侈品市场规模达978亿美元,占据全球68%的市场份额,市场消费人群达4900万人,人均消费1996美元全球最高。之后,1995年,劳动力总人口出现下降,老龄化加剧,国民购买能力降低,物质消费下降。于是回归商品使用价值的快时尚品牌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这个时期中日本诞生了我们熟悉的两个品牌:MUJI和UNIQLO。这两个大众消费的品牌迅速成长并很快夺走了日本大型商店服装零售份额。

参照日本过去的经历,我们很容易到A股按图索骥,以国计民生、核心竞争力、消费刚需、医疗保健等为选行业的原则,然后以长期持续稳定的权益回报率(ROE)、高现金股息分红收益率、较高长期经营利润增长率等关键指标为选公司的标准,就能选取到长期穿越牛熊的好的投资标的,这些标的在市场低迷的当下往往给予投资人买便宜货作长期打算的好机会。 

如果我们持有上述这样的一些好公司,即使市场出现总体表现长期非常低迷的极端状况,上市公司本身也能通过经营的稳步增长来为投资人带来很好的回报。哪怕是牛市长期不再来,也不用担心了。

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永久的繁荣,也没有永远的衰退,只有永恒的周期轮回。我们完全没有理由相信国内经济增速会一直下行,也不应该预期资本市场一直低迷下去。

尽管准确的市场底部位置从来没有人能准确预知,但无论从总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以及物极必反的原理来判断,现在的A股离底部不远了。从投资角度看,出现“危机”也就是出现了机会。当市场极度悲观,已经无人敢轻言底在何方的时候,底也许就在脚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