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帝的帝国理想】
742年至814年,日耳曼人的王国能否成为一个国家在现代人眼中不言而喻,但在日耳曼人统治下的罗马臣民尤其是教士和知识分子眼中却成了问题。尽管和罗马臣民之间没有了信仰上的巨大鸿沟,但日耳曼人要想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却仍需巨大的努力。而查理大帝就用其毕生功业使日耳曼民族跨过了最后的鸿沟,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日耳曼-罗马国家。
【罗马帝国复兴】
800年的冬天,一队来自遥远的圣地耶路撒冷的使团出现在古老的帝国都城罗马。这是一支由耶路撒冷大主教率领的使团,他们应当时圣地的支配者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之命来拜会法兰克人的国王查理曼:这位西欧最强有力的君王。
58岁的查理曼此时正率领着他令人生畏的军队驻扎帝都。为了把被罗马人放逐的教皇利奥三世送回罗马的宝座,这位法兰克人的君王,依照教皇的请求披上了罗马式的紫袍,在罗马人民和他们的教皇之间当起了仲裁人。耶路撒冷大主教使团的到来,无疑让这个强大的君王很满意,因为这个使团不仅为他带来了象征着圣城保护者身份的圣城城旗和钥匙,还为他带来了遥远的东方君主: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的问候。
一个世纪前,查理曼的祖先在普瓦蒂埃打败了阿拉伯军队。如今为了反对他们共同的敌人:西班牙的伍麦叶王朝,新王朝的哈里发不但承认了查理曼作为西欧基督教世界的统治者身份,还承认了他对基督教圣城耶路撒冷的保护权,甚至要和查理曼平起平坐订立攻守同盟。这对查理曼来说,无疑是在外交上的一大成就。12月23日,圣诞节前的最后一天,按照查理曼的命令,罗马教会的高级教士和罗马城的贵族们聚集在圣彼得教堂,等待查理曼对罗马人和教皇之间的争讼做出裁决。他是会废黜教皇,然后像传言中那样为罗马任命一位法兰克人做教皇,还是会站在利奥三世一边?人人都在猜测。这时,查理曼披着罗马人庄严的紫袍出现在了教堂,而在他的注视下,教皇利奥三世走上了圣坛,手按《圣经》向上帝祈祷,然后大声宣誓自己无罪。当教皇做无罪宣誓时,没有人敢站出来反驳他。于是查理曼宣布教皇是清白的,教皇则立刻宣布赦免曾经公开反叛他的人。
当子夜弥撒开始的时候,查理曼跪倒在地,而教皇利奥三世却突然起身,把一顶拜占庭式的皇冠戴在查理曼的头上。聚集在教堂里的罗马贵族们齐声欢呼:“尊敬的查理曼万岁!上帝加冕的虔诚的奥古斯都万岁!伟大的罗马皇帝万岁!”在他们的带动下,法兰克骑士们也跟着欢呼起来。
在欢呼声中,教皇利奥三世跪倒在查理曼面前,依照拜占庭的方式,向这位罗马的君王行臣服礼。尽管对查理曼来说,这一切的发生显得十分突然,但对历史来说,却意义深远。因为从476年最后的皇帝被废除到此时,3个多世纪过去了,罗马这个古老帝国的旧都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皇帝。
罗马帝国的复兴从理想变成了现实。
【查理曼的帝国理想】
加冕对查理曼来说是意外的,但这并不是说查理曼自己不希望成为皇帝,相反,从他第一次进军意大利,就在谋求这样的机会。
查理曼要为他统治的人们建立一个国家。在此以前,法兰克人的国家观念和罗马人完全不同。事实上,在罗马人的眼中,法兰克人的“王国”根本谈不上是“国家”,对他们来说,只有拜占庭帝国这个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才算得上是“国家”。而查理曼要做的就是缔造一个日耳曼人和罗马人都能接受的新国家,他把这个目标表达为“罗马帝国的复兴”。这也意味着查理曼需要对法兰克人和基督教进行彻底的改造。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查理曼致力于对教会和基督教传教事业的扶植,曾经没收教会地产的查理曼·马特的子孙,成了基督教会的慷慨施主。在莱茵河以东,查理曼在日耳曼人的土地上建立新教区,在法兰克人的土地上则复兴旧有的教区。查理曼还兴建了宫廷学校,让法兰克人贵族的子弟接受罗马式的教育,为将来成为教士和宫廷官员做准备。
不过,在扩大教会的同时,查理曼也毫不犹豫地将教会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他亲自在自己的宫廷学校和宫廷教士中间任命主教和修道院长,将高级教士看作自己的官员,并依照他们的表现进行奖掖和惩罚。对教会的教义和仪轨,查理曼也认为自己有无可辩驳的权威,让宫廷教士以他的名义编订了《加洛林书》,明确规定了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和宗教仪轨,而全然不顾教皇的态度。
查理曼的宫廷神父称赞他为“教士国王”,而他自己更倾向于接受“新大卫”这个名号。被比作基督教的理想君王大卫王,显然更符合查理曼的计划:因为他的帝国理想即是“在上帝的帮助下,对付异教徒,保卫神圣的基督教会,捍卫基督教的生存”。在精神上使他的国家基督化的同时,查理曼开始逐渐复兴罗马人的国家秩序。整个法兰克国家被分为600个郡,这些郡由查理曼任命的伯爵们管理。伯爵们负责征收税收、召集和统率当地的军队、审判和裁决纠纷。而他们的助手则被叫作“子爵”。
强大的宫廷还需要一个辉煌的首都,王都亚琛就在此时兴起。亚琛位于加洛林家族祖传地产的中心位置,距离马斯河上的港口马斯特里赫特32千米,从罗马时代就以温泉而著称,又紧邻阿登山和爱弗尔的狩猎场,从而成为查理曼经常前往的行宫。
当查理曼沿着自己基督教帝国的道路前进,一步步使日耳曼-罗马国家浮出水面之时,国外的事件加速了这一进程。教皇利奥三世一直在谋求摆脱拜占庭权威的机会。797年,拜占庭的伊琳娜女皇废黜儿子君士坦丁六世一事,让他找到了适合的借口,并就此事与已经在意大利建立统治的查理曼结成了盟友。
799年,被罗马人驱逐的利奥三世来到查理曼的宫廷,得到查理曼的支持,而利奥回报给查理曼的则正是文章开头那一幕“突然起身”的皇帝加冕。
然而,虽然查理曼一直谋求成为皇帝,但这场加冕却仍让其感到一些不满:加冕主要由教皇和罗马贵族主导,这就脱离了查理曼依靠法兰克人建立新国家的轨道,同时因为是在教皇加冕之后才得到部下的欢呼,这很容易被认为是教皇的加冕赋予了查理曼以统治的权威。事实上,日后的教皇也正是通过这种解释而争取到了决定皇帝人选问题上的发言权。因此,查理曼回避了“罗马皇帝”的名号,而只把自己的头衔写作“上帝加冕的、伟大贤明的奥古斯都、罗马帝国执政官、依靠上帝恩典的法兰克和伦巴底国王”。
为了明确日耳曼-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色彩,813年,查理曼将法兰克诸侯们召集到亚琛,身披全套皇帝袍服,头戴皇冠,站在教堂的圣坛前,在全体法兰克诸侯的欢呼声中让他的继承人路易自己为自己戴上皇冠,从而将路易加冕为自己的共治皇帝。在这个过程中,查理曼没有征询教皇的意见,也没有让教皇为自己的儿子加冕,由此避免了800年的加冕典礼成为日后遵循的先例。
【加洛林文艺复兴】
传教的扩大和新教区的建立需要更多更有教养的教士,除了宫廷学校之外,787年,查理曼大帝命令王国境内的每一座教堂和修道院都要设立学校和图书馆,以传授教士和世俗人士“读书和写作的能力”。
查理曼大帝的身边聚集着以阿尔昆为首的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士学者,这些人帮助皇帝更好地理解传统的罗马文化。于是,在皇帝的扶植之下,一个以宫廷教士和高级教士为主体的文人群体形成了。
阿尔昆和他的追随者们在查理曼大帝的帮助下,第一次开始了对《圣经》的校勘,同时把《圣经》翻译为拉丁文。
随着拉丁文教育和抄录拉丁文文献的扩大,传统的拉丁语也发生了变革。传统的拉丁语中,句与句之间不分开的写法令法兰克人学习拉丁语倍感困难。于是,在查理曼的支持下,阿尔昆对拉丁文的书写格式进行了改革,第一次确定了以一个大写字母作为一个句子的开头,而以一个句号作为结尾的书写格式。这样书写的拉丁文整齐清楚,便于阅读和学习,遂成为拉丁文书写的标准格式。同时,随着修道院中文献抄写工作的开展,抄本开始广泛流传,宫廷神父们所使用的字体也逐渐成为风尚,这种字体后来被称为“加洛林字体”。
在查理曼统治的时代,受教育并掌握文化的主要是教士,因此,加洛林文艺复兴也首先体现为宗教文化的复兴。除了拉丁文的革新、宗教文献的抄录和教会学校的扩大,查理曼的基督教扩张政策也必然导致教堂建筑的复兴。在亚琛大教堂和一系列修道院教堂的建筑中,西欧的建筑艺术得以发展,雕刻和绘画也得到了用武之地。
尽管加洛林王朝的文化首先是基督教和拉丁语的,但在查理曼统治下,日耳曼人的民歌和传说也开始逐渐被搜集整理。在基督教的仪式上究竟是采用拉丁语还是日耳曼民族的语言,曾经是教士们争论的对象,但是查理曼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做出了回答:“既用拉丁语也用条顿语。”794年,他又强调说:“在上帝面前这种语言和希伯来语、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同等的地位。”
814年1月28日,72岁的查理曼大帝在王都亚琛逝世。为了缔造理想中的国家,他在一生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他的努力则给当时仿佛蛮荒一片的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进步,这种进步被后世称为“加洛林复兴”或者“加洛林文艺复兴”。而查理曼本人则被中世纪的人们尊称为“大帝”;到了现代,人们则因其在欧洲统一的道路上做出的贡献而将他称为“欧洲之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