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徐健顺 普通话吟诵调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徐健顺 普通话吟诵调

00:00
01:23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背景

本诗写于759年,安史之乱还未结束。其时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当时的战事主要在洛阳一带,而杜甫的三个弟弟也在这一带附近(另一个弟弟好像和杜甫在一起)。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指边塞(其实特指秦州);鼓,更鼓。戍鼓一敲,宵禁开始,所以说断人行。

边秋,边塞(其实还是特指秦州)的秋天。一雁声,有两种解释可能都可行:“一声雁叫“,或者“一只大雁的叫声”。我的好友昂昂是按“一只大雁”来解释的,因为大雁一般都是雁阵出现,一只大雁则渲染了孤独的气氛。而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则是按“一声雁叫”来解释的,他说:“若作‘雁一声‘,便浅俗;‘一雁声‘便沉雄。诗之贵炼,只在字法颠倒间便定。”

关于这个首联,还常见有“起的突兀”的评语。如上海辞书出版社《杜甫诗歌鉴赏辞典》就说“诗一起即突兀不平”。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样的:在一个月夜思念别人,这样的主题,别的诗是怎么起头的呢?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是“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是“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杜甫另一首《月夜》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它们都是直接就写月了。但这一首起笔却只写悲凉的气氛,所以说突兀。不知道对不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说露从今夜白是因为当天是白露。上海辞书出版社《杜甫诗歌鉴赏辞典》说:“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宋王得臣《麈(zhǔ,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史》说:“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颠倒其句而用之,盖如此则语崚而体健,意亦深稳矣。“

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是说服我,直接摘录在此了。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然我)有弟弟,(可是大家)都分散了。杜甫有四个弟弟。无家是因为杜甫的家在洛阳附近,而当其时安史之乱正打到洛阳附近,所以杜甫的家都被打没了;无家问死生,意思就应当是没有可以“可供问生死如何”的问询对象了吧?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平时)寄书信都经常没有能够送达,何况现在还在打仗呢?这一句更加凸显没有消息。

长,经常的意思,如王安石有“茅檐长扫净无苔”一句。况乃,况且的意思,如《文选.曹丕.与吴质书》:“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休,停止。兵,战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