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_锦衣卫势力过大,东厂来了

10_锦衣卫势力过大,东厂来了

00:00
15:29

10、锦衣卫势力过大,东厂来了


正文:

大明兴盛功臣还是衰亡祸首?听政史专家评说锦衣卫功过是非。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易强老师的《锦衣卫》历史专栏,我是主播木杉。

1、讲锦衣卫,不得不提三厂

在前九集内容中,我从锦衣卫的缘起和建制出发,介绍了锦衣卫这个机构的基本情况。从这集我们正式开启第二单元的内容,重点讲述锦衣卫与三个厂之间的关系,看看这四个部门之间的恩恩怨怨。

你可能会问,我们的课程主角明明是锦衣卫,那为什么还要用一个单元的内容讲解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呢?可以这样说,在锦衣卫的故事中,如果要选最佳配角的话,那么厂内宦官一定当仁不让。

《明史》中说“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这里说的厂实际上包括三个机构,分别是东厂、西厂和内厂,从延续时间看,东厂时间最久,从影响力来看,东厂最大。所以在大部分时候,我们一般说的厂卫关系,基本以东厂和锦衣卫为主。明朝历史上奇特怪异的厂卫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稍不留神,就影响了历史的趋向。

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畅销著作《万历十五年》中有这么一句概括,他说“东厂是管理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乃是皇帝的耳目,根据过去的成例,管厂者必升司礼太监。”东厂是锦衣卫的管理部门,是皇帝钦定的特务部门。东厂的管理者,也就是东厂掌印太监,一定会进入司礼监。真实情况是不是如此呢?

这里实际上包含了三个问题,第一,东厂是什么机构?它的责任是什么?东厂与锦衣卫到底是什么关系?谁在谁之上呢?第二,为什么东厂宦官取得了皇帝的信任,成为他们的耳目呢?第三,司礼监太监是什么?东厂管事者会直接成为司礼太监吗?

接下来,我们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2、何为东厂?

首先是东厂这个机构。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在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设立了东厂。主要通过这个机构,监控朝中内外的言论,禁止不满朝廷的各类声音出现。因此,历史学家丁易直接将东厂定义为特务组织

前面我们讲过,监督舆论,这不是锦衣卫的重点任务吗?但是,朱棣对锦衣卫处理这些工作仍感到不满意。首先锦衣卫虽然由皇帝指派,但他们是外官,朱棣觉得与他们的关系并不如与内廷的宦官亲近。因此他又上了一道砝码,让宦官领衔的东厂去负责机密要事,监督锦衣卫,同时与锦衣卫内外制衡。从实际结果来看,从东厂设立的永乐十八年到朱棣去世的永乐二十二年间,锦衣卫都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违反纲纪的事件。东厂对它的监督或者制约,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内部结构来看,东厂的长官由太监担任,称厂主、督主、东厂掌印太监、提督东厂。厂主下面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名,他们又被称作贴刑,人选从锦衣卫千户和百户中来。再下,还有掌班、领班、司房等职务,通常人数有40多个。

在东厂之内,办事的低级官吏还有上百位挡头和上千位番役。挡头和番役经常在影视剧中出现,是臭名远扬的丑角。挡头人选来自锦衣卫低级官吏,比如校尉和力士,一般会选择最会察言观色、最会说话办事的人来充当。挡头跟城里的流氓无赖关系很近,这些无赖是东厂的眼线。当他们在市井中打听到别人的坏事之后,会向挡头禀报,挡头就会派遣番役袭击嫌犯。嫌犯要是能供出大案或者缴纳贿赂金,那挡头会放他们一马,如果不能,嫌犯大概率会被丢进监狱。

听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东厂和锦衣卫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东厂的高级宦官带领锦衣卫中的下级官僚去办事。实际上,两个部门之间孰高孰低没有那么确定,主要看皇帝更信赖谁,东厂和锦衣卫的首领谁更能赢得皇帝信赖,能稳得住场面。

因为两个部门经常合起来办案,案件办理得越多,从中获取的利益也逐渐增多,部门之间开始纠缠不清,互相争斗。在朱棣之后,厂卫相争的案例数不胜数,有时候东厂可以压过锦衣卫,有时候锦衣卫压过东厂。从整体来看,东厂压过锦衣卫的时间更久,因为东厂由内廷宦官把持,他们与皇帝的关系更为亲近。

3、为什么许多明朝皇帝宠信宦官?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跟着来了,为什么宦官得到了皇帝信任呢?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明朝就是一个宦官地位非常高的朝代,传统小说戏剧当中有不少表现宦官扰乱朝廷的作品。但是,重用宦官并不是明初就有的风气。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就非常忌惮。第一,他打心眼里鄙视宦官的品性,认为这些人心术不正,缺乏教导,只适合在内廷干些打扫更衣之类的杂事。这种心态显然是对宦官的结构性歧视,但却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第二,朱元璋担心汉唐时期宦官专权的历史再次重演。他曾对左右侍臣说,自己在看汉唐末世的史书时,总在感慨宦官日夜陪在皇帝身边,非常亲近,他们做做杂活是可以的,但是怎么能让他们干涉军政呢?宦官乱朝的故事让好不容易打下江山的朱元璋不寒而栗,因此,他对宦官进行了严格的约束,让他们不能识字,不能兼任外朝的文武官职,不能穿戴文武官员的衣饰,官职不能超过四品。除此外,他还在宫门内挂了一块醒目的铁牌,上面写着“内宫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到了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在与朱允炆的皇位斗争中,朱棣在南京安插了众多眼线,其中不少人都是朱允炆身边的宦官。所以朱棣得到皇位之后,这些经验给了他双重启示:第一,宦官与皇帝朝夕相处,他的作用不可小觑;第二,如果宦官不能被皇帝把控,生了贰心,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些经验,他充分地运用到驾驭宦官的政策当中。首先,朱棣像他的父亲一样,担心宦官乱政。永乐五年,朱棣派遣宦官李进到山西搜罗天花。没想到,李进耍滑头,到达山西后他以搜罗天花的名义,伪造勘合,假公济私,危害当地军民。朱棣听闻后立即命令都察院的人将李进押送回京城。对于这件事,他忧心忡忡地说,李进与历史上那些弄权的宦官有何区别?如果权力落到了这些人手里,那么天下该怎么管制?

但在更多的时候,朱棣展现了对宦官足够多的信任与重视。朱棣刚刚获得皇位时,根基未稳,对外派武官不够信任,因此他赐予几位宦官公侯官服,镇守贵州、广西、辽东、宁夏等边疆地区。这是明朝头一次出现宦官监军的情况,影响十分大。(《明史·宦官传序》: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到了朱棣的孙子宣德皇帝朱瞻基这里,宦官的素质培养又迅速提升。朱瞻基违背了祖辈的叮嘱,他开始让宦官受教育了。而且这教育还不是普通教育,朱瞻基专门设立了内书堂,内书堂的老师很多都是鼎鼎大名的学者。在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在位时,那个把大明江山搞得摇摇欲坠的王振,就曾在内书堂读书。

朱瞻基教宦官写字,可不是为了普及义务教育,而是为了让他们分担批阅奏折的压力。在朱瞻基之后,宦官的权力迅速膨胀,不久就出现了王振这样只手遮天、影响朝局的人物,再往后,又相继出现了刘瑾、冯保、魏忠贤这样做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能够与内阁首辅抗衡的人物。

4、重权在握的司礼监

既然讲到了这几个人物,我们就来说说最后一个问题,司礼监太监是什么职务,为什么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力如此之大?

这与明朝的政体有关。我们把明朝的中枢政体称为“监-阁体制”,阁是内阁,这个大家听得比较多,内阁是外朝大臣组成的核心政府机构。监呢,就是司礼监,它由内廷的太监组成。明朝内廷的宦官机构有二十四个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司礼监是这二十四个衙门里职权最高的。

在明朝中期开始,朝中各项事件由内阁审理,内阁大臣拟好对策,这些对策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称作“拟票”。内阁拟票之后再交给皇帝批红。但是每天这么多拟票,皇帝根本忙不过来,有些皇帝压根不上朝,于是司礼监太监便代表皇帝批红。

你想想看,现在公司里的文件,如果你仅仅拿了一张白纸黑字的方案,却没有盖上公司的公章,是完全没有效用的。正是这个道理,司礼监太监,尤其是这个机构内权力最高的掌印太监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人物。在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和内阁是可以互相抗衡的,有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甚至在内阁首辅之上,被称作“内相”。

那司礼监太监与东厂掌印太监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根据《明史》及《五礼通考》等史籍的说法,东厂掌印太监只有一位,他可以出自司礼监,也可以出自其他监,比如御马监或内官监。但实际上,东厂掌印太监主要出自司礼监,而且往往由司礼监权力排名第二或第三的秉笔太监担任。

举个例子。在万历皇帝时期,外朝有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而与他搭档最多的太监是冯保。冯保原本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后来提督东厂,成为东厂掌印太监,再后来就升迁,成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可以看出,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机构,人员调配非常紧密,可以直接接触到朝廷权力中心。

好了,这集内容我们从整体上介绍了东厂的基本情况,说了锦衣卫和东厂的关系。在接下来两集的内容中,我们的讲述会更加具体,从这两个部门的上下关系,看看厂卫如何微妙地影响了明朝政治走向。欢迎继续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双人一辈子

    声音好听,必须支持好声音

  • 听友260636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