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呼啸山庄》爱情与仇恨哪个力量更大?

62《呼啸山庄》爱情与仇恨哪个力量更大?

00:00
24:30

——· 思维导图 ·——

——· 关于本书 ·——

1818——1848年的三十年间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呼啸山庄》诞生了,是一位在英国史上饱受争议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著。“呼啸”在当地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形容词,用它来描绘当狂风肆虐、暴雨倾盆时,这所庄园周围到处喧嚣杂乱的情景。书中这样形容呼啸山庄名字的由来,意在为整篇文章做一个恰当的描述,给整篇文章及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个清晰的定位。这个名字也象征了在希斯克利夫的统治之下,呼啸山庄由之前的繁荣之景变成了冷漠且冰冷的邪恶之城。

——· 关于作者 ·——

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是《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妹妹,是创作了《艾格尼斯·格雷》的作者安恩·勃朗特的姐姐,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勃朗特三姐妹”。她们出生在一个贫苦的牧师家庭,然而天妒英才,6个孩子的寿命都不长,艾米莉也不过三十岁就去世了,所以《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

——· 本书金句 ·——

1.有谁能想象得出在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

2.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的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

3.惩罚恶人是上帝的事,我们应该学会饶恕。

4.温和慷慨的人不过比傲慢霸道的人自私得稍微公平一点罢了,等到种种情况使得两个人都感觉到一方的利益并不是对方思想中主要关心的事物的时候,幸福就完结了。

5.整个世界成了一个惊人的纪念品汇集,处处提醒着我她是存在过的,而我已失去了她。

6.时间的流逝给他带来的是对命运的屈从和一种比寻常的欢乐更甜美的沉思。

7.天堂不是我的家园,流泪心碎后,我要重返人间。

——· 核心内容 ·——

《呼啸山庄》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第二部分讲述希斯克利夫复仇的计谋和行动;第三部分讲述希斯克利夫的晚年和死亡。

第一部分,描写了希斯克利夫的童年生活。

主要以凯瑟琳为描写对象,从凯瑟琳讨厌希斯克利夫,到和希斯克利夫成为很好的玩伴,一起对抗辛德雷的专横暴虐,再到凯瑟琳选择嫁给林顿,希斯克利夫愤然出走为结束。这一部分是希斯克利夫隐忍狠毒性格养成的时期,也是他和凯瑟琳最开心最相爱的时期,同时为第二部分的复仇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第二部分,希斯克利夫的复仇。

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可怜的哈里顿被培养成了一个粗俗不堪的野小子,小凯蒂也因嫁给了垂死的小林顿,而后成了年轻的寡妇,此时的希斯克利夫掌控了一切。

第三部分,希斯克利夫的晚年和死亡。

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呼啸山庄》这个故事最大变化就是由爱生恨,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诠释了爱恨的极端,这也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的真实体现,通过两代人的恩怨为故事铺满了前奏,希斯克里夫凯瑟琳的爱情是贯穿故事的主线,凯瑟琳的死是导火线,之前真挚的爱情因为凯瑟琳贪慕虚荣的性格而兵分两路,就此有缘无分。

作者的这一描写不仅表现了当时的世俗,更展现了人性,就在希斯克里夫认为完美的爱情终于要收获甜美的果实时,却带来了世俗的打击,爱的人没有一直等待而是嫁给了自己厌恶的人,无法接受现实的希斯克里夫跌入了人性的深渊,变成了复仇的魔鬼。

就在一切都冰冷麻木的时候,希望带来了,小凯蒂和哈里顿的第二代爱情展现出了十分动人的情景,感化了生活在仇恨中的希斯克里夫,让他再一次看到了爱人并随爱人而去。

这种极端的爱恨冲突终于以希斯克里夫的死结束,虽然山庄就此恢复平静,但是希斯克里夫的死仍然给许多人带来惋惜,希望的降临却是以死亡作为沉痛的代价,何尝不是一种悲剧呢?

撰稿人逯笑宇

讲 述阿成

绘 图:小蜜蜂

- END -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