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 其二

秋浦歌 其二

00:00
01:14

秋浦歌其二
唐 李白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注释】
①秋浦:县名,唐时属池州,即今安徽贵池县。
②黄山:在秋浦南约九十里。二句意谓秋浦、黄山之猿,悲啼之声足以使人头白。
③青溪:在秋浦北五里。陇水:在陇州(今甘肃东南部)。古乐府《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二句谓青溪水鸣悲切,一如陇水。暗寓思念长安之意。
④薄游:犹言暂游。


【译文】
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
青溪虽非是陇水。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胭之声。
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
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赏析】
第二首诗与前一首一样,也是抒发客愁和对长安的思念,思归益切,愁绪愈来浓。“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前四句写别愁,比较婉曲;“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后四句进一步言归思,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秋浦歌十七首》 创作背景】
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秋浦歌十七首》题解】
天宝十二三载作于秋浦。非一时一事而作,或写山水风物,或抒故国之思。陆游云:“李太白往来江东,此州(指池州)所赋尤多,如《秋浦歌十七首》….杜牧之池州诸诗,亦清婉可爱,若与太白诗并读,醇酶异味矣。”(《入蜀记》)《秋浦歌》总的特色在于全在不经意间写天然生机、天然情趣及个人情怀,即李白自己标举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境界,读之亦令人获心魂如洗的美感。


【《秋浦歌十七首》古诗提要】
李白一生创作做多,游历经验丰富,其中他在天宝年间游历到秋浦的时候,创作了一组《秋浦歌》总共十七首,从不同的角度来歌颂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因为当时政治逐渐黑暗,其中又流露出了忧国忧民的心情。
在所有的《秋浦歌》里面,最为出名的就是其中的那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首诗通过作者对镜悲白发的描述,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将自己的哀愁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歌最开始就是一种极度的夸张,正常人怎们可能又三千丈长的白发,正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愁苦白饭才会这么的绵长,而且忧愁比起千丈长的白饭一点都不差。虽然起笔突兀,但是读来之后却又恰到好处,试想一个人面对着镜中的自己,看到自己的白发,细细的疏离的时候,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多少往事值得回忆,多少往事值得深思,这时候白发已经不是白发了,而是李白的一生,是李白这坎坷怆然的人生,回想一生,即使豪放如李白也不得不感到忧愁。
不知道这明镜之中是哪儿来的这一抹秋霜,不是不知,而是明知故问,这反而更加伤感,看着自己的满头华发,作者并不愿意承认,这就像是辛弃疾的“却道天凉好个秋”,不言愁却更愁,此诗读罢,不禁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家呆坐在明镜之前,望着自己的白发,一声叹息,不禁让人感慨烈士末年,然壮志未酬,何其悲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五0岁月

    思归益切,愁绪愈浓。

    吉殳 回复 @五0岁月: 李白的诗 从狂放不羁中 总能品出些忧伤和落寞

  • 有声黎敏

    吉殳 回复 @有声黎敏: 谢谢黎老师捧场鼓励啊!么么哒!

  • 晚安故事张老师

    道出了挥之不去的忧愁: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吉殳 回复 @晚安故事张老师: 谢谢张老师捧场! 张老师别愁, 我来逗你开心!!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