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 汉武帝的仙山:汉代石刻艺术与微缩景观

06 | 汉武帝的仙山:汉代石刻艺术与微缩景观

00:00
22:05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艺术史》第6课。

上节课我们讲了秦始皇,今天我们要讲讲汉武帝刘彻。“秦皇汉武”并称,南北朝时就有这种说法了。上次我们讲了秦始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创新,还送了他“观念艺术家”的称号。这次,我们要着重讲的汉武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有想法的“景观建筑师”,他为自己主持设计了皇家园林和众星拱卫的陵墓。这一切,从他18岁的那年就开始。

汉武帝

上林苑的景观

这一年,他刚登基3年。就着手一项巨大的营造工程,也就是后世反复称道的皇家园林——上林苑。

上林苑其实是个烂尾的二手项目。长安边上这片由秦始皇开始规划的荒地,直到汉武帝才把它扩展成为最重要的皇家苑囿。但是汉武帝花了一辈子,也没有真正把它建好。它的范围之广,据说方圆三百里,要是换成今天的单位,差不多1100平方公里。这是多大呢?相当于一个香港。这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夸张就对了。上林苑是皇家的禁苑,神秘性不言而喻。就算活在当时,也只能通过一些诗人的夸张文字来感受。可能在皇帝心中,真正的上林苑是活在文字中的,因为只有无拘无束的文学想象才能够再现帝王的理想。最著名的文字是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把它一气呵成读下来,你一定能体会上林苑的无极。无限和无极,就是司马相如这篇赋文的关键词,这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地方,你能想象得到的河流、山脉、瀑布、深渊、鸟兽、植物、宫殿、高台,应有尽有。倘若这一切真的出现在你眼前,一定比《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还要壮观。

上林苑景观

司马相如第一次提出,上林苑是作用于眼睛的,需要“周览泛观”,他在这里想象的是是在一个很高很高的露台上360度俯瞰,就像今天的空中航拍。并且,这个地方穷尽了我们的视线,因为它“视之无端,察之无涯”,就是说无穷无尽,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

通过考古学家几十年的努力,上林苑的一些遗迹被发现了。尽管非常零散,但我们发现它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营造“视觉景观”来表现仙境。大家应该注意到了,我们反复讲到“景观”这个词。景观可以是天然的,比如,黄山云海,或者是庐山瀑布;也可以是人工的,比如,北京的鸟巢、央视的大裤衩。景观往往都是可以观看的,所以,艺术里把景观叫做“视觉景观”。

上林苑里还有一个昆明池,根据目前探测的结果来看,面积有17平方公里。这个庞大的人工湖泊,据说是仿照昆明的滇池而建。北京的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中,也有一个昆明湖,汉武帝的昆明池是它的差不多9倍。

昆仑池公园局部

牛郎织女

大家猜猜,这么大个昆明池,是干什么用的?文献记载,昆明池有时会用来操练水军。不过,把南边的滇池缩微,搬到长安,反映出征服四方的雄心壮志。汉武帝的雄心,就是超越各种极限,做到无极。而且,缩微的不仅仅是地上的景物,同时也包括天上的景物,是什么景观呢?。

去过西安的朋友可能知道,在汉代的昆明池遗址周边,这些年建起了一座昆明池公园,又称“七夕公园”。汉代的昆明池里,就有中国最早的牛郎织女。文献记载,汉武帝修建昆明池时,在池的东西两岸,矗立了2个大型石像,一个是牛郎,一个是织女。这样一来,昆明池就成为了缩微版的银河。这对石像被忽略了2千多年后,终于被发现了。我们都以为牛郎一定是帅哥,织女必须是美女,我们都错了。这两个石像被网友誉为“最丑牛郎织女”,都是坚硬的花岗岩雕刻而成,刻得十分简单甚至是粗糙,石像2米多高,加上底座3米多,采取半身跪坐的姿势,脑袋大,没脖子,粗具人形。这2个石雕发现在不同的村子,相隔3公里。当初他们之间应该是有昆明池的水面隔开的。如果你现在去探访这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会发现在当地,已经把他们当成了神仙,一个叫石公,一个叫石婆,披红挂绿,分别建了庙来供奉。

牛郎织女

汉武帝的审美应该还是不错的,他最喜欢的李夫人,号称“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为什么织女和这倾国倾城的美貌全无关系?为什么汉武帝能够容忍如此粗糙吓人的女神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先来看一下昆明池里的一头鲸鱼。

李夫人

昆明池里除了两岸的牛郎织女,水中其实还有一头石鲸鱼。文献中说长达三丈,10米。如果大家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参观,在正门的旁边,可以看到一条石鲸鱼的残段,仍然有好几米。这是考古学家在发掘汉武帝在上林苑建造的建章宫时,在建章宫的太液池遗址发现的。鲸鱼是海洋动物,汉代人并不常见。所以,说是鲸鱼,其实就是一条大鱼。石鲸鱼的雕凿也很简单,只粗略有鲸鱼的厚重的形状。

上林苑里的石鲸鱼和牛郎织女虽然粗糙,却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大型石雕。在一个铁器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雕凿巨大而坚硬的岩石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有人认为,是这个原因导致皇家工匠们只能把巨石加工成粗糙的外形?既是也不是。尽管工具的限制,可能没有办法把牛郎织女做得很细致,但做得再完整一点也是可能的。汉武帝的弟弟、中山靖王刘胜的墓里面,就有5个石人,3男2女,采取跪坐的姿态,应该是死后为刘胜夫妇继续服务的侍从,五官的刻画就比较清楚。尽管也就四十多厘米高,比牛郎织女小太多,而且材质是河北产的白石,也就是汉白玉,比较容易雕凿,但多花点功夫还不成吗?你们说呢?

所以,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牛郎织女和石鲸鱼,都是汉武帝求仙之路上的产物,他们之所以被雕刻成粗糙的外表,仿佛还没有从一块天然的岩石中被分离出来,或许与一种特殊的观念有关系,那就是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通神的功能。怎么来理解这一点呢?有个词叫做“鬼斧神工”,我们去黄山旅游,有猴子观沧海,还有梦笔生花,都是天然的山石,却显露出某种人工的痕迹,仿佛是经过仙人之手而成型的。汉武帝的大型石刻,追求的也许就是这种感觉。虽然的确是人工的,但想让人觉得是仙人之手通过石头自然显现出来的。

与自然融为一体,在汉武帝之后流行的另外一种人工景观中也有体现,就是博山炉,其实就是一种做成仙山形状的香炉,我们后面会讲到。

通仙的景观

缩微的山与海,看起来就是汉武帝极力打造的人工景观。他如此着迷,是出于凡人想要长生不死甚至成仙的愿望。我们看“仙”这个字的写法,一个人,一个山,在山上的人,就是仙。汉代人认为,仙常住在西边的昆仑山,或者是东边大海中的仙山上。越高,离天越近。所以,建立高台建筑,对于汉武帝来说,是最直接的求仙工具。

李白在《夜宿山寺》里写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我们仿佛是可以和天上的仙人沟通的。汉武帝的苑囿中常见的另一种视觉景观高台,其目的之一是用高度来吸引仙人的眼睛,期待他们降临。上林苑的皇宫建章宫,宫里除了太液池,还有一个神明台,据说高五十丈,高台上还立有一个巨大的青铜铸造的仙人承露盘。算起来大概要二百米高吧,他相信,天降甘露,是仙人的食物,凡人饮用,也能长生。

建章宫遗址

不过,造一个真正的能够通天的高台,有点太笨重了。与其费尽心机要到仙人那里去,不如把仙人请下来吧。缩微的景观,就可以看成是这样的努力。博山炉大概就这么出现了。

汉代人相信,在遥远的海上,有好几座仙山,叫法不一。最有名的三座,常被称作蓬莱、方丈、瀛洲。所谓的博山,也是汉代人说的海中仙山之一。在刚才讲到的建章宫太液池中就有三座小山,加上石鲸鱼,完美地把大海和仙山缩微在皇帝的宫殿里。这种海上三山,或者三岛的设计,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园林,一直贯穿到现在。博山炉是一种香炉,炉盖做成博山的形状。整体设计十分巧妙,香炉的炉身被设计成波涛汹涌的大海,其中还有龙出没。海波托起一座圆锥形的山,山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尖峭山峰,富有动势,与水波的扭转形成一种互动。要仔细辨认,才可以看到,山上有不少动物。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是猛兽,比如财狼虎豹之类,有的却不好分辨,又像猿猴,又像人类。它们几乎都是与山石融为一体的。因为是香炉,博山的中间有好几处是透空的,香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会通过这些孔穴涌出来,形成云气的感觉。贴近了观看,既可以闻香味,又可以想象迷你的仙山变幻成磅礴的海中世界。汉代的博山炉中,最著名的一个,是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银铜香炉。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坑中,还有一个把香炉的腿做成一跟挺拔的竹子的鎏金铜香炉。香烟袅袅的博山炉,既是世间享乐生活的工具,也是死后的理想归宿。

错金铜博山炉,西汉,1968 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汉墓(刘胜墓),藏于河北博物院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1981 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从葬坑,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我们看到,汉武帝不断地用山、海、水的主题来创造不同体量、不同类型的仙山。博山炉上的仙山,只是一个小版本的仙山。不过还不是最小的。在汉武帝时代,还流行在贵族的马车伞盖的伞柄铜管上,用华丽的错金银的方式,描绘出一幕绚烂的山川景物。在直径几厘米的铜管上,既有真实的老虎、熊、大象、鹿、骆驼、野牛、山羊、犬、猴、兔等各种动物,也有天马、凤鸟、龙等神物,还有一些狩猎的骑士、仙人,在山川间出没。这个微型化的山,没有水,不是东边的海中仙山,而更像是西边的神山。

上林苑建章宫中的太液池,则是一个大型的海上仙山,大到人可以在里面玩耍。太液池有多大?从现存的遗址来看,有15万平方米,什么概念?不到3个太液池,就能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了。池的一头筑起了一座高台,残存的仍然有8米高,据说有20丈,那就是将近70米。从这个高台,俯瞰池中的仙山、鲸鱼,汉武帝是否会觉得自己不仅是皇帝,而且已经是一位仙人了呢?

太液池

还有更大的仙山吗?有的,上林苑就是。至少从司马相如的想象来看,汉武帝理想的上林苑,就是一个缩微版的人间仙境,各种名山大川,各种河流瀑布,各种动物,各种植物,应有尽有。不仅如此,还有银河、蓬莱等各种天上的景观。生活在天上,不如生活在这里。如果我们描绘一下汉武帝,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位生活在各种人造仙山之中的皇帝。

汉武帝和他的陵墓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中最渴望成仙的一位皇帝。但是,尽管他活了70岁,终究还是会死去。他为此也在一直准备着。和秦始皇一样,从即位起,就一直在营建自己的陵墓,花了53年。他是否也会把自己的陵墓建造成仙山呢?

让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在最后的永恒归宿地,他选择了一种最亲密的方式,让自己的挚爱、挚友、勋臣,等等,都在他们死后与自己埋葬在一起。这其中包括他的2位大将军,霍去病和卫青。文献中记载,他把霍去病和卫青的墓,设计成天山和阴山的形状,似乎透露出一种对仙山的情结。

汉武帝的大将军卫青,在对匈奴战争中取得过重要的功绩。汉武帝让他陪葬在自己的陵园茂陵,把他的墓的封土修建成庐山的形状,这可不是江西的庐山,而是匈奴人的阴山。

卫青墓

卫青的墓其实仿照的是霍去病。霍去病虽然年轻,但战功更为卓著。可惜天嫉英雄,23岁就因病去世。汉武帝为他举办了最隆重的葬礼。根据司马迁《史记》的描写,汉武帝调来铁甲军,列成军阵,沿着首都长安一直排到茂陵旁边的霍去病墓前。更奇特的是,他还让人把霍去病墓的封土堆修成祁连山的模样。这个祁连山并不是今天青海与甘肃的祁连山,而是中亚语言中的“圣天之山”。这场葬礼颇具象征色彩,霍去病的灵柩仿佛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来到匈奴的圣山之下。

霍去病墓其实是一个大大的谜团。像天山一样的墓,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有人说得清楚。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相信就在茂陵东边一点,一座旧称“石岭子”的小山,就是霍去病墓。在上个世纪,学者们开始对这里展开调查时,发现山上和山下散乱地堆着不少大型的石雕。最著名的,是一件被称为“马踏匈奴”的雕刻。这是一匹四足站立的马,风吹雨打,马的耳朵、尾巴都没有了。马有点五短身材,但也显得很健壮。马腿之间没有镂空,而是依着石头的形象顺势雕刻出了一位躺倒在地上的胡人,仿佛被马踏倒在地,却依然负隅顽抗,手拿着矛戳向马的肚子。这件石雕在中国艺术史中太有名了,历来被当做是霍去病击破匈奴的赫赫战功的纪念碑。而在小山上,还有十几件石刻,用非常简朴的方法雕刻出大致的轮廓,有卧马、卧虎,卧牛,卧牛,还有形象很模糊的表现人与动物搏斗的野人抱熊、怪兽食羊等等。这一批石刻,团块状的雕凿手法,艺术史中常称之为“循石造型”,就是依照石头本来的形状进行雕凿。这不禁会让我们相起昆明池的牛郎织女和石鲸鱼。

马踏匈奴石雕,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

霍去病墓

关于这些石雕,学者们研究后发现很复杂。有人说,雕凿出石马、石虎以及各种动物,安放在山丘上,不正是形象说明了汉武帝要把霍去病的墓建造成“天山”吗?也有人说,这些石雕和山丘构成的景观,不一定是在具体的表现天山,而是在表现抽象的仙山,就像博山炉上的仙山一样。甚至于,还有人提出,这些石雕或许是进行某种祭祀仪式所使用的。而且,这座小山,究竟是不是霍去病的墓,甚至也无法肯定。

解答这些问题,也许还需要很多人很多年的探索。又或许,这些问题永远也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喜欢本课程 欢迎转发海报

和更多人一起漫步7000年中国艺术史之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千山月2010

    愽山炉是汉代才出现的吗?

  • 1378222eszk

    过渡的背景音乐让人抓狂,听不下去

  • Zoe御风飞行

    马踏匈奴

  • 1507473eqsi

    后峁古城当建筑材料的兽面浮雕都那么细致,汉武帝石雕却那么粗糙,肯定不是技术原因。

  • 云卷云舒清风明月

    有书可以买吗?

  • 姜奎林

    嘎嘎嘎

  • 小熊猫夜行侠

    古代人的思想和审美有很多都有相当的高度,效法自然,追求浑然天成的美。

  • 渤海子余

    有点晕到底是什么山?(卫青霍去病)听到好几个

  • 红狐狸的尾巴2

    怎么下载文稿呀,老师讲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