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中国艺术史》第3课。
上课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有戴过玉吗?或者家里摆过玉器吗?回答“Yes”的朋友估计不在少数吧。今天的课,我想请大家一边摸着你们的玉雕、玉坠、玉镯,一边听我来讲一讲中国艺术史中的玉。
寻找美丽的石头
首先,我们要来讲讲玉是个什么东西。玉是什么呢?答曰:石头。中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人编的《说文解字》,里面解释说,玉,是“石之美者”,就是美丽的石头。不夸张的说,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寻找美丽的石头。我们的祖先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寻找到现在。我们今天所说的“玉”,只不过是这漫长的寻石之旅的一个部分,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小的时候,你有过在河边捡漂亮石子的经历吗?记得我当时最喜欢那些泛着光泽的滑溜溜的石头。原始人类也是这样。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自然界中有一些特殊的美石,颜色纯净、质感光滑、纹理细腻、容易雕刻。一开始是在水里发现被自然冲刷成小块的各种美石。后来逐渐发现山里头有更大的矿藏。于是,用美石制造特殊的器物,就成为原始人类生活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行为。慢慢的,对美石的雕琢逐渐形成了一套制度,讲究也越来越多。比如,材质越来越追求纯净,而雕琢的图案则越来越丰富。同时,随着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不断扩展,更多种类的石材矿藏被发现,比如水晶、玛瑙、翡翠。
浙江鸡血石
虽然世界其他地域的宝石不断进入中国,比如猫眼、甚至是后来的钻石,但中国人偏爱可以进行雕琢的美石。于是,各地的特殊石材矿藏不断被发现,比如浙江的青田石、鸡血石、福建的寿山石、内蒙古的巴林石,等等。中国人对石头的狂热,甚至还辐射到那些不是为了雕琢,而是为了装点园林的石头。总之,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完全可以用石头来讲述一部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历史。
发现玉
美石虽多,但中国人却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玉”作为标准。那么,究竟什么是“玉”?
要是去问玩玉的行家,他们会告诉你,“玉”分为“真玉”和“假玉”。要是去问矿物学家,他们会解释说,矿物学意义上的“玉”是“真玉”,分为“软玉”和“硬玉”,软玉指透闪石,硬玉则是翡翠。除此之外,其他的石材,都不是“玉”,顶多看起来和玉相似,是“假玉”,或者是如花似玉的“似玉”。其实,这是一种19世纪后期以来才出现的矿物学分类。古人发现的美石,种类繁多,比如绿松石、玛瑙、琥珀、滑石、汉白玉、蓝田玉等等,按照现代标准,都不是玉。不过,虽然古人并不会用现代的矿物学去区分玉与石,但如何从石中得到玉,却一直是几千年来人们思考的问题。
大家知道和氏璧的故事吗?卞和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人,有一天他从山中得到了一块极品的玉料,郑重地献给楚王。可是楚王宫廷的玉器专家,那些被称作“玉人”的人,却认不出这块玉料,只当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王一怒之下砍了卞和的一只脚。卞和仍然坚信自己,多年之后,他把这块玉料再一次进献给下一任楚王。结果和上一次如出一辙,新的楚王砍下了卞和的另一只脚。遭受巨大痛苦折磨的卞和每日抱着玉料在山中哭泣。许多年后,第三位楚王看见了,问明情况,决定公开验证。命人剖开石头进行琢磨,果然得到一块无上的美玉,制作成了一块玉璧,被称作“和氏璧”。这块传奇的璧后来被赵国得到,秦王得知,甚至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这就是“价值连城”的由来。
玉璧
从外表普通的石头中辨别出内里的美玉,象征着一种观察事物的独特眼光。故事更深刻之处在于,要想得到世界的精华,人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玉隐藏在石头里,只有破坏石头,切开它,才能得到玉璧。而卞和 经历破碎,成就完美,从个人的痛苦和绝望中才能衬托出玉璧的强大力量。
圆形而有孔的璧,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玉器类型之一。原始时代的璧多是素面的,商周以来,常常和青铜器一样,雕刻上各种繁复的动物、植物或几何纹样。一块玉璧,虽然以材质罕见而珍贵,制作也极为花费时间,但难道仅仅因为美,卞和就甘愿遭受数十年的痛苦吗?秦王就甘愿用十五座城池的国土来换吗?显然不是。玉璧之所以价重连城,根本原因是因为它的强大功能。
绝地天通
第一种功能是沟通天地。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千辛万苦地用打磨出来的玉石制作斧钺和刀,当然不是实用的,而是和上节课讲的许多青铜器一样,是用于祭祀的礼器。玉的礼器,历史可比青铜器还要早得多。玉璧、玉环、玉琮、玉璜等等名称,对应了不同的形状,承担着不同的祭祀功能。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总结玉器祭祀时说:“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圆形的璧,和天的形状类似,是用来祭祀天的。琮是一种方形的玉器,与地的形状类似,是用来祭祀地的。
为什么要祭祀天地呢?祭祀天地,就是与天地中各种神灵进行交流。在中国人对于传说中远古时代的理解中,认为那时候的人类,是可以与天地神灵自由沟通的。慢慢的,随着人类世界的发展,这种普遍的沟通能力,出现了断裂,只有一些特定身份的人还拥有这种能力,这常常使得他们像是巫师一般。这个新的时代,就是古书上所说的“绝地天通”。
巫师常常也是王,他们依靠什么沟通天与地呢?就是各种玉器。因此,与天沟通时用的玉璧,和与地沟通的用的玉琮,就成为人世间最有力量的物品。在21世纪,大家肯定都会对玉器的这种力量表示怀疑。但在几千年以前,人们对此是深信不疑的。
今年的7月6日有一件大事,位于杭州附件的新时期时代良渚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的出土品中,最让人震撼的就是玉器。而且,不少玉器的材质,是透闪石和阳起石,属于软玉。
在良渚玉器中,最有名的是一种被称为“玉琮”的物品。这种物品的结构,像是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里面套着一个中心有小孔的圆柱体。其实这种玉器明清时代的人就发现了,乾隆皇帝就很珍视。不过人们并不清楚该怎么称呼,直到19世纪,有人才通过古代的记载,确定了“琮”这个名称。当时还认为是商代或者汉代的东西,直到1936年,良渚进行了第一次考古挖掘,才宣告了这种玉琮在时间坐标上的真实定位,它们其实距今将近5000年之久了。
良渚玉琮
浙江省博物馆藏就收藏了一件很大的良渚玉琮,重达6.5公斤,十分有代表性,人送绰号“琮王”。除了形状特别之外,玉琮上面还雕刻出了奇特的人像或兽面。在玉琮外部立方体的4个转角处,都有像是有一对大眼睛、宽鼻子或长条形嘴的人面或兽面。而在玉琮四面的中央位置,则有非常复杂的人形,仿佛是一个戴着高高的羽冠的神人,他的身体和手都用细线刻画得清晰无比。
如果这件玉器真的是祭祀地用的琮,表面用十分精细的手法刻出的这个人形图案,是在表现什么呢?这个反复出现的形象,是否是在暗示巫师或王在祭祀中尝试与之沟通的某个神呢?或者,是否就是巫师或者王在精心装扮之后出现在祭祀仪式上的形象?又或者,这个神秘的形象,是部落的图腾,是良渚人崇拜的神?
这些问题我们目前都无法回答。我们确切知道的是,良渚的很多玉璧、玉琮在发现的时候,都是在高规格的墓葬里,放在墓主人身上和身边,也有的压在身下。甚至还有一些类似玉琮,但可能是手镯一样的玉器,就套在墓主人的手腕上。这些墓主人身分一定不凡,说不准就是掌握沟通天地能力的巫师。同时,这也充分说明,玉器是一种陪伴死者的最好物品。它们既然是沟通天地的礼器,是否也能成为沟通生死的物品?这就涉及到玉器的第二种功能:超越死亡。
超越死亡
大家都知道埃及法老木乃伊的金面具吧,那中国的金缕玉衣大家知不知道呢?汉代的帝王和贵族死后,有一种高级的下葬方式,用玉片做成完整的人形,像是一件玉做的铠甲,又像是一套贴身的衣服和面罩,把全身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玉片之间,用金丝穿连,俗称“金缕玉衣”。
1968年,满城汉墓,即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妻子窦绾墓的发现,第一次为我们揭开了金缕玉衣的神秘面纱。刘胜的玉衣,从头顶到脚底,长1.88米,共用了玉片2498块,编制玉片的金丝重达1.1公斤。玉衣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入殓的时候,会用一块纺织品把墓主人的头和脸裹上。这块布被称作“冥目”,也是“死不瞑目”的最早来源。然后用玉做成人的五官,缀在这块布裹住的脸上面,形成一个玉覆面。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
古人相信,死去后,只要魂魄不散,就可以找到渠道复活。无论是玉覆面还是玉衣,都有类似的保护魂魄不散的功能。同时,人的七窍也会用小型的玉器塞上,尤其是嘴、耳朵、鼻孔、肛门等处。手中,时常也会握着一件玉猪或类似的小型玉器。嘴里的玉器成为“含”。根据考古发现,西周到汉代时期的玉含中,最常见的是玉蝉,大概是因为蝉是一种生命形态转化得异常丰富的昆虫。它本来长期生活在地下,而钻出地面后,脱下自己的躯壳,便能重生为新的生物,遨游天空。这与人死后生命形态的转化异曲同工。
显然,用于墓葬的玉器,与墓葬这个特殊的场域有密切的关系。某种意义上来说,玉在这里,以其特殊的材质,成为了一种超越死亡的物质。
护身符
死去的人终归朽土。活着的人再怎么努力,巧夺天工的金缕玉衣也无法保存中山王刘胜和他妻子的身体。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如何延续自己的生命。玉在这里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玉器的第三种功能:护身保命。
汉代的时候,道教兴起,方术盛行。人们相信,仙人的食物就是“琼浆玉液”。凡人食用玉,久之也能登仙。尽管很多人不会相信这么神奇的事情,但一直到现在,传统的本草类医书中,软玉的粉末还是一味药材,叫做“玉屑”,内服润心肺,清胃热,外用可治疗眼疾。
在生活中使用的玉,无论是佩戴在身上,还是摆放在案头,都会与人体发生着互动。1966年,位于陕西咸阳的西汉元帝渭陵附近,一处建筑遗址内出土了一枚精巧温润的羊脂玉雕,只有7、8厘米长。一个尖耳朵、长翅膀的羽人,骑在一匹同样肩生双翼的天马上,一手还拿着芝草,在云气中奔驰。这枚玉人天马玉雕,可能当年就是西汉宫廷的小摆件,也可能是专门为了陵墓地上建筑的陈设而制作的。羽人是神仙,但不是一般的神仙,是飞仙,也是仙界的使者。他带来仙药,给人长生不死,又能辟邪除怪。毫无疑问,是人们的保护神。这应该就是人们观看、把玩这尊玉雕的意义和目的。
玉骑马羽人,西汉玉器,藏于咸阳市博物馆
供人们日常观赏的玉雕,通常不大,既便用于在家中陈设,更是因为受到玉料大小的限制。清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乾隆时代,平定了准噶尔回部的叛乱,打通了新疆。从此,上好的和田玉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内地。乾隆尤其喜欢巨大的纪念碑式的东西。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经过三年的运输,一块产自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的巨大的青白玉料运到了北京。几经讨论,皇帝决定用这块玉料,以宫廷收藏的一幅画为蓝本,雕凿巨型的“大禹治水”玉山子。简短结说,扬州玉雕匠人于1787年最后完成的作品,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底座高60厘米,重达5350公斤。这座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最大的玉山,乾隆选择再三,安置在自己退位后做太上皇所居住的宁寿宫乐寿堂中,自那时起到现在,再无一寸移动。
《大禹治水》玉山子
这座玉山,既是中国最早的帝王大禹的纪功碑,也是乾隆皇帝的纪功碑。同时,又在为皇帝的长寿保驾护航。玉这种特殊材料所具有的意义,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
《大禹治水》玉山子局部
无论是玉璧玉琮、金缕玉衣,还是羽人天马、和田玉山,只是沧海一粟。在玉的国度,玉的艺术仍在延续,玉与人的互动,期待新的故事。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喜欢本课程 欢迎转发海报
和更多人一起漫步7000年中国艺术史之路
之前在上博看到的
上班摸鱼也要学习 回复 @上班摸鱼也要学习: 真的很精致上面的花纹很细很细 不知道怎么雕出来的感觉现代工艺都很难做到
新年快乐!老师讲的很好,感谢!
玉的功能,沟通天地、超越生死、护佑生命。
玉是有灵魂的石头。
h
有图吗
青田石真的屌
西汉羽人天马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