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读书13 《我与张中行先生的一面之缘》

第一章 读书13 《我与张中行先生的一面之缘》

00:00
11:14

我与张中行先生的一面之缘(散文)

我与著名学者、散文大家张中行先生有过一面之缘,纯属巧合,是不期而遇。

1993年夏,应主持人之邀,我去北京电台做一档关于读书与人生的热线直播节目。

是一个雨后的下午,少有的清新凉爽。我和前妻走出北京站。这是时隔六年后,我第一次进京。六年前,我被急救车从廊坊拉到北京一家部队医院接受抢救性治疗,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把我推到阴阳界的边缘地带,经历了十八个月死去活来的折腾,我保住了一条小命,却失去了一双眼睛。北京,成了我人生命运的转折点。“人生南北多歧路”,只是这歧路有的是自己的失误,有的纯属命定,不由你做主。

本以为,没了眼睛就活不下去了。也曾要死要活的闹过,可闹过之后呢?还是得活下去。这世界的可爱终究难以割舍,生的欲望依然十分强烈。更何况,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他早晚会在一个地方恭候我的到来。心念及此,也就打消了急着去死的念头,下定了在人生这条歧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走路也不容易,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往哪儿走?这是个方向问题;二是怎么走?这是个态度问题。几经思量,我发现,读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既可以靠着他的引领明确前行的方向,也可以在阅读中开启人的另一双眼睛。于是,我选择了读书与写作。别问我没了眼睛还怎么读书?这不是一个问题,只要想读,有的是办法。比如:请人给我读,用录音机听有声书,也可以收听广播。那时,北京电台有一档名叫“人生热线”的直播节目,我就是在参与了他们主办的一个关于读书与人生的征文节目后,被主持人发现,受邀赴京做那次访谈节目的。

跟着前来接站的主持人,乘坐地铁,很顺利地找到建国门外十四号(北京电台所在地)。时任新闻台台长的苏京平先生陪我们在电台附近一家饭馆吃的晚饭,饭馆虽小,铁板牛肉和肉末南瓜汤做的很地道,至今想起,口有余香。

回到电台,离上节目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就在一间办公室略作休息。闲聊间,主持人告诉我,今晚经济台那边也请了一位嘉宾,是被誉为燕园四老,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的张中行老先生。正自惊叹间,一位年轻女主播领进一个人来,竟是张中行老先生。

这意外的相遇令我激动,也紧张,一时间竟有点语无伦次。好在张老先生很是随和,说话慢条斯理,温和平易,虽不能一睹先生容颜,却觉出了他目光的和蔼与亲切,因而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老先生话不多,语速和缓,每说一句,仿佛信口拈来,然而,很有韵味,经琢磨。知道先生是香河人,就想跟他套套近乎,说:“我在廊坊,跟您是老乡呢!”先生笑笑,轻轻“嗯”了一声,本以为先生会有意外的欣喜,说几句亲热的话,可先生啥都没说,仿佛乡情早已淡了。正自尴尬间,经济台的那位年轻女主持人进来,他把写好的节目嘉宾的简介念给先生听:“张中行,1909年1月生,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天津市武清县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没等主持人在往下念,先生就打断了她,含笑缓声说道:“我不是武清人,是河北省香河县人……”一个地名,先生竟是如此较真。想想自己刚才的小聪明和尴尬,不觉好笑。我,一个晚生后辈,如何能洞悉先生饱经世事沧桑,跃进人间冷暖的内心世界!

先生对我眼睛失明的事似乎并不怎么关心,然而,当听说我是来作关于读书的访谈时,老先生却有几分高兴,问我大学在哪儿读的?喜欢读谁的书?会不会盲文?我向先生一一作答,并说知道先生刚刚出版了《顺生论》,准备明天去王府井买一本。先生微微一笑,轻轻“嗯”了一声。

快到九点的时候,主持人请老先生准备进直播间,我抓住最后的机会,请先生给我今后的读书作一二指导,先生略作沉吟,缓缓说道:“其实,读书的妙处不在于你通过读书知道了什么,而是通过读书你知道了还有什么是你不知道的,语毕,先生随主持人离开休息室,去了直播间。而今想起,真该请先生将这句话写下来,不仅是难得之墨宝,且是一份珍贵的纪念。

第二天,去了王府井书店,买了先生的《顺生论》,请人读了一遍,不得要领,大约先生是在讲人应该怎样活才算好?先生好像是说,难有一个定论,但可以遵循一个原则——顺受天命,率性而为。该怎样活才算好是一个大问题,先生的《顺生论》是一本大书,被世人誉为当代《伦语》,我生性愚钝,少悟性,如风过耳般读了一遍,岂能得其要义?后来,又读了先生的《流年碎影》、《禅外说禅》等大作,加上多了几年人生的历练,似乎对顺受天命,率性而为有了更深的体会,想先生出身农家,命运多舛,挨批受斗,遭人重伤,八十多岁居无定所,然先生从容以对,泰然处之,终以九十八岁高龄驾鹤西游。先生是家乡运河岸边的一株老柳呢,于不露声色中尽显生命的大美,在随和淡然里做默默地坚守。

光阴荏苒,似水流年,白驹过隙也好,逝者如斯也罢,二十多年的光阴,淡忘了许多人,许多事,然而,跟先生的那次不期而遇却难以忘怀,先生对我说过的话始终铭记在心,一直鼓励着我去认真的读书,认真的写作,并在读书与写作中体悟着先生“顺                  受天命,率性而为”之真谛,于漫漫长夜里努力寻求着做人的道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