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之二

谢灵运之二

00:00
29:23

上一节课我们看完了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我所着重讲的,是谢灵运在形式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实际上,这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也很有代表性,它真实地反映了谢灵运内心之中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在他来说是异常痛苦而又无法解决的。中国自东汉魏晋以来一直非常注重门第,魏文帝施行九晶官人法,结果是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谢灵运出身豪门世族,谢家在东晋朝廷炙手可热,而那时候宋武帝刘裕不过是谢玄部下刘牢之军队里的一个小军官。刘裕后来做了皇帝,谢灵运要想保全自己家族的地位就只能屈身侍奉他。以谢灵运的门第和身分来说,这是一种屈辱,他在内心深处是不能甘心的。而且,谢灵运还在刘裕的对头刘毅手下做过参军,后来刘毅被刘裕消灭,因此在谢灵运心中除了那种屈辱的感觉之外又加上了一份猜忌的心理。何况,事情还不仅仅如此。我上次还说过,谢灵运还和刘裕的次子庐陵王刘义真关系很好,但刘义真在争夺帝位之中也是一个失败者,在刘裕还活着的时候就被遣出京都,后来终于被杀。对此,谢灵运心中又有许多牢骚和不平。他处在这么多矛盾与猜忌之中,本来已经很危险,不幸的是,他的性格又如此任纵、骄奢。因此,他终生都不能“得其所”:把他放在朝廷里不对,派他出外做个行政长官也不对,让他回到故乡去闲居也不对。他不肯也不能安心地稳定在任何一个位置上,究其根源,还是出于他内心那些无法解决的矛盾。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作为自己人生立足的所在,说“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但谢灵运不行,他始终找不到一个能够安身和安心的所在。这种不安定的感觉反映到诗里边就是“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而这些矛盾,也就必然造成他最终那个悲剧的结局。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做永嘉太守时所写的作品。实际上,他只做了一年太守就“称疾去职”,回到会稽营建他的山居别墅了。就在这个时候,朝廷之中起了变乱。执掌朝政的徐羡之、傅亮和谢晦废掉了少帝刘义符并将其杀掉,罪名是少帝游戏无度。但那多半只是个借口,说不定是少帝对他们的专权不满意,他们就先下手为强了。在这之前,他们已经杀死了武帝的次子庐陵王刘义真,按照顺序,下一个继承人就是武帝的第三个儿子宜都王刘义隆了。宋文帝刘义隆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即位之后他慢慢培养起自己的势力,相继杀死了徐羡之、傅亮和谢晦,夺回了旁落的大权。在刘宋的几个皇帝之中,宋文帝要算是比较英明的一个。他记起谢灵运的才学,就请他回到朝廷来做官,让他整理秘阁图书,补足阙文,并让他撰写晋书。但谢灵运不是一个可以安下心来做事的人,史书上说他对撰写晋书的任务仅“粗立条流,书竟不就”。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参政的材料,但皇帝又不用他。所以他心中不平,经常称疾不朝,去游山玩水,十天半个月都不回来,又差遣公差给他私人修建庭园,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文帝不想过于伤害他,就暗示他自己告退,于是他就称病辞职,又回到会稽。这第二次回乡,他心里更不得意,所以行为也就更加放纵。会稽太守孟颉信佛,谢灵运就用言语嘲笑挖苦他说:“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孟颉因此恨透了他。后来他又要求把一个湖的湖水放光,作为他的田产,孟颉不答应,两人的仇隙越来越大,于是孟颉就以谢灵运在家乡那些放纵的行为为借口,向皇帝告了一状,说他有叛逆之心。文帝是个明白人,并没有怪罪谢灵运,但觉得他和本郡太守搞成这个样子,实在也没法在家乡呆下去,就派他去做临川内史。可是这谢灵运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到了临川还是那样放纵,又被人告了,上面派了一个叫郑望生的官员来逮捕他。结果这一次谢灵运就真的反了,他扣押了郑望生,率部众反叛,并且写了反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所写的这几句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思君子。”子房是汉朝的张良,他的祖先五世相韩。秦始皇灭了六国,张良发誓为韩国报仇。当秦始皇出游的时候,张良和一个力士埋伏在博浪沙,用大铁椎袭击秦始皇,但是误中副车,没有成功。但后来张良学了黄石公的兵法,辅佐汉高祖刘邦,终于推翻秦朝,为韩国报了仇。鲁仲连是战国时的齐国人,主张六国联合起来抗秦,不应该为求一时苟安而尊奉秦王为帝。他说:“秦是个不讲礼义的国家,假使暴秦得了天下,我宁可赴东海而死,也绝不做它的臣民。”谢灵运用这两个典故,是对他自己造反行为的一个解释。因为他的父祖都曾在晋朝做过将军或宰相,刘裕灭掉东晋是一种篡逆行为,是不义的。谢灵运说,我本来就是个不受拘束的江海之人,我要推翻刘宋这强暴的政权,为东晋报仇。

   当然,谢灵运的造反马上就失败了,他本人也被抓起来治罪。宋文帝是个很宽厚的人,本不想杀他,只是把他送到广州去,让他离大家都远一点儿,免得再生是非。但紧跟着又发生一件事:有一个官员在去广州的路上遇到一群形迹可疑的人,捉起来一审问,其中有一个人说是谢灵运的人给他们钱,要他们在去广州的路上劫取谢灵运,但他们来晚了,没有赶上。这件事情一出来,谢灵运就非死不可了,宋文帝只有下令把他斩首。这位天才的诗人,死的时候只有四十九岁。那么,谢灵运真的忠于东晋旧朝廷吗?真的是张良或鲁仲连那样的人物吗?我以为不是的。因为如果他真的忠于东晋朝廷,那么在刘裕篡晋的时候,他纵然不能殉节死义,至少也要辞职归田,但他当时并没有下这种决心。既然如此,你就在刘裕手下苟且求生好了,可是他还要在新朝里跟人家争权夺势。固然,有些胸怀大志的人并不把忠君观念看得那么拘泥死板, 比如伊尹,他认为自己的才能足以给天下老百姓带来太平安乐,所以并不在乎君主是商汤还是夏桀,谁肯任用他,给他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就肯给谁做事,因此孟子说他是“圣之任者”。但谢灵运是伊尹那样的人吗?也不是。他只是一个从小被惯坏了的贵族子弟,一向骄奢任纵,既不可能安于贫贱,也不可能安于寂寞。时代的巨变造成世族地位的下降,但他却不肯甘心,不能适应。所以,他最后的悲剧结局也就不是偶然的了。我曾经说,作品是由作者写出来的,所以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必然与作者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已经讲过的陶渊明,他在乱世之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操守,并且在精神上找到自己的一个立足之地,因此他的心是宁静的。当他写外界景物时,其中很自然地就融会了他心中那一份境界。所以前人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陈师道《后山诗话》)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看到,他也谈哲理,也写感情;但山水是山水,哲理归哲理,感情归感情。他不能把它们融会起来,不能够作到情景相生。为什么会这样?就因为他的心中还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远远没有达到陶渊明那种融会贯通的境界。为了把握谢诗的特色,下面我们再看他的一首诗,题目是《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

   跻险筑幽居, 披云卧石门。苔滑谁能步, 葛弱岂可扪。袅袅秋风过, 萋萋春草繁;美人游不还, 佳期何由敦。芳尘凝瑶席,清醑满金尊;洞庭空波澜, 桂枝徒攀翻;结念属霄汉, 孤景莫与谖! 俯濯石下潭, 仰看条上猿;早闻夕飙急, 晚见朝日暾;崖倾光难留, 林深响易奔。感往虑有复, 理来情无存;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匪为众人说, 冀与智者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明月秋风0555

    叶嘉莹先生讲谢灵运,太深刻了。震撼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