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003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00:00
07:04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jiǎo)起,千嶂(zhàng)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zhuó)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lè)归无计。羌(qiāng)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mèi),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注释: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有人想到他的'词;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为他是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仁宗年间,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今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据历史记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百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首二句点明地点和时间,以及边地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和气候,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此时大雁奋翅向南飞去,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延州城在群山的环抱中,各种边地特有的声音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是写静; 边声、号角声则是写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lè)归无计。”,范仲淹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小小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燕然未勒”典出《封燕然山铭》: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

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写夜景,”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牵动了征人的思乡之情。结尾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边艰苦,又归乡无望,人怎么能睡得着呢! 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思乡的热泪。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读起来真切感人。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本词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心如水_09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jiǎo)起,千嶂(zhàng)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zhuó)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lè)归无计。羌(qiāng)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mèi),将军白发征夫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