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 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9.09 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00:00
05:24

 《诗经·颂篇》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词义】:不争斗不急躁,不刚猛不柔弱,实施政策平和,所有的福祉汇集过来。这是和平的极致啊。

【Ben sir 解读】

这是《诗经》的句子,我们可以用文学求美的意境去解释文学与管理的关系来解读比较合适,为什么?

现代人读文学可能会觉得文学只有点缀生活之用,可以有些消遣作用而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早年更有“学懂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说法,重理轻文,大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选择理科而放弃挑选文科,更令很多人有文学无用论的认知。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用最先进的脑神经科学(neuroscience)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左右脑同时训练,正如一个优秀的足球员必须左右脚灵活运用,顶级网球运动员一定是同时善用正反手而没有明显的短板,否则很难成为高手。依着同样道理,我们的左右脑要同时接受一样强度的训练才可能成为一个一流综合领袖,只集中训练我们单一方面的能力,只能成为专才及偏才而不是全才领袖。

其实中国领袖训练一直有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全才训练,左脑是礼与数的规则、理性及逻辑训练,右脑的乐与书的培养是感受全局的情况,实战的射与御更是体能及意志力的磨练,在古代这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训练人才的方式, 只是当时没有系统地留下太多统计数据做研究,清末民国初年的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亦曾开办复性书院,重新提倡六艺的学问,可惜当时大势已去,所有传统学问已经被攻击到体无完肤,还有谁能跟随应当时之势,然后返本开新?这是时代时势的不可能,所以当时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如熊十力、钱穆、辜鸿铭先生只能从学术的角度回应当时的情况,熊十力更提出新唯识论,为中国的经学找到现代诠释的新方法,更影响弟子唐君毅先生再研究贯通中西哲学学问之道而写出几千万字的巨著。国难兴邦是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在深切感受到亡国、民族被异化、中国文化被攻击及被连根拔起的时候,当时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用尽毕生的精力,就是为中国学问重新找到灵根自植之机,继而返本开新,回应时代之挑战。

国内现在有的国学热不是一时的潮流,而是国学确实是有很多帮助我们成长智慧及培训领袖的资源。现代人常常比较什么是经理(Manager),什么是领袖(Leader),其实用领导培训的角度,经理多是有左脑的专业知识、系统及逻辑思维与技巧;领袖的胆色、担当、承担及全局思维的感知,知人善用及凝聚人心的能力必须是右脑思维的提升,文学及国学就是最好的资源。

中国训练人才的传统从来都是文武兼备、文史哲不分的,这样才可以训练一个全才的人而不是现在偏才的所谓专业人士。从这个角度看,1%Net 训练人才的方法是既传统,亦最现代的左右脑方法学,经理"do the things right "与领袖"do the right things"技巧及思维训练,令大家有"Do the right things right"的能力是我们的目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