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后传】83《灵枢》是怎么诞生的

【黄帝内经后传】83《灵枢》是怎么诞生的

00:00
05:06

前面,我讲了很多,相信大家都基本明白了一个事实—《汉书·艺文志》里记载的《黄帝内经》十八卷和《黄帝外经》三十九卷已经失传。但有意思的是,在西汉末年到东汉时期,有一批高人或一位高人,把《黄帝内经》给改写成了《素问》和《灵枢》,而当时的《灵枢》有很多名字。
我在讲《后汉书·郭玉传》的时候,说到了涪翁—涪翁在涪水钓鱼,“
乞食人间”,给人看病,最后带了一名徒弟叫程高,程高又带了一名徒弟就是郭玉。
涪翁写了一本书叫《针经》,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历史文献上看到《针经》的出现,所以,
《灵枢》最早被称为《针经》
在《伤寒论》的序言里
(有人说这篇序言是假的,我也偏向于它不真),把《针经》称为《九卷》。到了晋朝,皇甫谧写《针灸甲乙经》的时候,他就说《素问》加上《九卷》,合起来就是十八卷,这就凑够了“《黄帝内经》十八卷”,所以他是根据这两本书,合写了《针灸甲乙经》。
有意思的是,
后世人们在整理总结的时候,《九卷》和《针经》都逐渐失传了。 全元起注的是《素问》,杨上善编的是《黄帝内经太素》,所以他引了一些《针经》的内容,到王冰的时候更绝,只剩下《素问》了。

历史上,中华民族发生过几次大的战乱,一次是在西晋,五胡乱华,逼得衣冠南渡(出自唐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邑里》篇。原仅指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司马睿由北向南迁徙。
第二次大乱是在唐朝末年,唐朝被朱温推翻以后,黄巢起义,出现了五代十国,北面有五个、南面有十个割据政权。这又是一次大的屠杀、焚毁,导致了我们的历史文献丢失和损毁。
北宋赵匡胤统一天下以后,逐渐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太平阶段。公元 11世纪时,宋仁宗设立了校正医书局,广泛搜罗天下藏书,这时就发现《针经》找不到了。
正好高丽派使者来到了汴京
(今河南开封),通过向高丽使者打听,发现高丽保存了大量中原的典籍。据高丽的使者说,他们保留了《黄帝针经》《古今录验》《张仲景方》。
当时高丽使者敬献了几套遗书,其中就包括《黄帝针经》,一共九卷,这是一件大喜事。
但高丽使者提出了一个条件,想用这些遗书换两套书—《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
《资治通鉴》大家都知道,是司马光编写的史书,它不像《史记》《汉书》的体例,主要记载了一些历史事件,并加以评述,目的是给皇帝提供治国之道。
《册府元龟》就更厉害了,从皇帝到宰相、将军的事迹,基本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管理规章都在里面,“册府”就是皇帝存书的地方,“元龟”就是古人占卜用的龟甲,也叫“龟鉴”,有指示、预测、预示方向的作用。

高丽使者识货,他知道什么重要,就要求换书。这时有一个人跳出来大加反对,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赫赫有名的苏轼。
宋朝大臣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这是关系到人的健康的书,是治病的书,值得换,而且换回来以后,一定要昭告天下,让天下人受益;另一派就是以苏轼为代表的大臣,苏轼连上三道奏折反对,认为《资治通鉴》里讲的是纵横权术之谋,还有大臣们提出的政策、意见,都是最宝贵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东西给了外国人,对我们国家的将来是有危险的,这个理由也挺充分。
苏轼这么一闹,宋朝皇帝就想:算了吧,不给高丽使者这两本书了,既然他们敬献了《黄帝针经》,我就花钱买。结果,高丽使者说:“不卖,我们就要换。”最后讨价还价,高丽使者妥协了,用《黄帝针经》换了一部
《册府元龟》就回去了。
试想一下,如果宋朝人没有拿到《黄帝针经》,再颁布发行到天下,中国人的针灸水平会落后多少?所以,我想起这个故事就感慨万千。
我认为,这本书在官面上没了,但可能有人拿到了《针经》,在民间小范围地传播,不仅会造福中国,还会造福外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6彬彬有礼

    徐老师杨老师你们好!我听了你们的讲座跟我老婆也讲解中医知识,我老婆说我是不是听的走火入魔了。要怎么做才能让她相信中医知识。

  • 李l海琴

  • 听友397544683

    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懂了许多道理

  • 九九一一

  • 金茉莉花

    感谢分享。

  • AAA鬼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