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

卷九,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

00:00
12:17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
【9.1】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9.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9.3】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9.4】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9.5】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9.6】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9.7】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9.8】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9.9】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9.10】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9.11】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9.12】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9.13】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9.14】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9.15】阳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小则愈。
【9.16】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9.17】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9.18】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9.19】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9.20】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9.21】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9.22】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9.23】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9.24】阳明病,脉浮而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9.25】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9.26】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则知大便不久必出。所以然者,以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9.27】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9.28】阳明证,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9.29】阳明证,眼合色赤,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9.30】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9.31】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热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是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初服更衣者,停后服,不尔者,尽饮之。
【9.32】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方见上)
【9.33】阳明病,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9.34】阳明病,发汗多。若重发汗,以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9.35】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9.36】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9.37】阳明病,谵语,发热潮,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9.38】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矢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9.39】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尔,宜大承气汤下之。
【9.40】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9.41】阳明病,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实也,须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宜大承气汤。
【9.42】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9.43】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若发汗则谵语、遗尿,下之,则手足逆冷、额上出汗;若自汗者,宜白虎汤;自利者,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9.44】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9.45】阳明病,脉浮而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香豉四合(棉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香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9.46】阳明病,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9.47】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一两(去皮)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阿胶一两 滑石一两(碎)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9.48】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9.49】阳明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人参二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9.50】阳明病,胃中虚冷,不能食者,不可与水饮之,饮则必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