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巨响!我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9月23日|历史上的今天

一声巨响!我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9月23日|历史上的今天

00:00
06:06

大家好,欢迎收听系列节目大国崛起的脚印,让我们一起回溯历史上的今天。

1969年9月23日0时15分,一阵惊天动地巨响,地爆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将试验区山体猛烈地摇晃起来。这是一场没有蘑菇云的核爆炸,也是中国第一次成功进行的地下核试验,标志着我国终于突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有底气说出“只要苏美敢摁下核按钮,我们将毫不退缩地进行反击。”

据记载,整个地下核试验的进程,从工作筹备到技术论证和工程施工,中国地下核试验全体参试人员不断攻克难关。历时近5年,终于建立起地下核试验综合测试和全面指挥保障系统,完成了中国地下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可以说,那个创造奇迹的时代,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也让世界真正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那么,什么是地下核试验?我国又为什么要进行地下核试验呢?

首先,从专业角度来看,地下核试验指的是将核弹装置设置在地下一定深度的核爆炸试验,与大气层核试验比较,其技术要求高,工程量大,投资较多。当然它也有优点,那就是可以将放射性产物基本控制在地下,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技术保密,同时还有利于爆后取得各种反应产物的样品。

但中国走上地下核试验之路,除了有专业层面的考虑,更有一丝无可奈何。在上世纪60年代,美、苏、英三国表面上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实际上是想以此巩固他们核大国的垄断地位,阻止其他国家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于是,我国只能选择地下核试验。在该条约签订不久后,我国的“地下核试验研究小组”悄然成立,地下核试验场地的选定、实验室模拟、爆炸效应研究等课题相继展开。

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经济困难、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各方面百废待兴,要实现核研究的突破谈何容易?

是以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的核学科人才,秉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白手起家,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限制,突破关键性技术难关,和成千上万的核工业人一起,创造了中国核事业从零到一的突破,铸就了共和国的坚强盾牌。

2016年夏,电视剧《马兰谣》在荧屏首播落幕。这部剧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解放军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林俊德为原型,真实再现了我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那段历史。

从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中国进行的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参与了中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

当时作为“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林俊德带头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他们用了半年时间研制出了第一台样机,一年后成功用于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春雷,蘑菇云腾空而起。林俊德研制的仪器,第一时间准确测得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当天晚上,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林俊德带领回收小组在爆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圆满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

而到了1969年,中国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的战场从大气层转到了地下,为尽快掌握地下核试验爆炸应力波测量和核试验工程设计技术,他和战友从大山深处的平洞试验到戈壁滩上的竖井试验,先后建立了10余种测量系统,为中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数据。

2012年5月31日,罹患胆管癌晚期的林俊德,因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享年74岁。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核试验工作者,如同在罗布泊大漠中绽放的马兰一样,永远守护在人民身边。

敢为人先,这是老一辈核工业人精神的精髓,也是今天新核工业建设者的底气。

几代核工业人的奋斗接力成就了中国核工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追梦之路。如今,我国在核能领域的发展正在和世界同步。我国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尤其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经走出国门,被世界多个国家看好,“华龙一号”正在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本期节目就到这,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