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名称: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职场沟通利器,轰动日韩的“说话指南”
文稿内容: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这本书中文版大约19万字,我会用27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解书中精髓:如何结合阿德勒心理学理论,与人顺畅交流,在职场沟通中游刃有余?
说到沟通,我们先讲个圣人的故事。根据《吕氏春秋》里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用现代职场中的话来说,就是出差考察。由于天下长年征战,兵荒马乱,没什么吃的,一日三餐基本靠摘野果子,挖野菜填肚子。他们已经连续好多天没尝过香喷喷的白米饭,做梦都想吃一口呢。你看他们这趟差出得,真是要丢命的节奏。
一天,弟子颜回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居然讨要到了一些白米。他兴致冲冲地把白米放到锅里煮。就在饭快煮熟的时候,颜回掀起锅盖,抓了些饭就往嘴里塞。这一幕恰好被孔子看到了,孔子装作没看见,走开了。
你以为孔子就这么轻易地放过这个教训弟子的机会了?不不不,他已经想好高招了。饭煮熟后,颜回请孔子去吃饭,孔子酝酿好的大戏开始上演了。他故作若有所思的样子:“嗯,我刚刚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就把大家都还没吃的米饭拿来祭祖吧!”颜回慌张起来:“不可以,这锅饭已经被我吃过一口了,怎么能祭祖呢?”接着他又解释了自己为什么偷偷吃米饭的缘由。原因是灰掉进了锅里,如果把那块染了灰的米饭丢了又觉得可惜,于是,他就抓起来吃掉了。
孔子算是用了一个聪明的方式沟通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换作一般领导,看到下属做这种鬼鬼祟祟的事,指不定早就破口大骂了。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人际关系的维护,需要以相互之间的尊重和信任为基础,哪怕两人地位相去甚远。以这个视角来看,孔子没有当场点破颜回偷吃米饭,算是做到了尊重。可是,他还是动用了心思去试探颜回,说明对他的弟子,还是没有做到真正的“信任”二字。
学过阿德勒心理学的朋友都了解,阿德勒宣扬的“人际关系论”,说人生的所有问题都是和人际关系有关。而在今天看来,最复杂,又每天必须面对的关系,应该就是职场中的同事及上下级关系了。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这本书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下,全新诞生了。书里首先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说阿德勒心理学适用于职场沟通呢?除了上面我们说的,它强调的人际关系论外,还因为阿德勒有着“自我启发之父”的美名。戴尔·卡内基的著作《成功有效的团体沟通》,有不少与阿德勒心理学相近的观点。在沟通技巧培训以及神经语言程序学这些领域里,阿德勒的心理学也是无处不在。说阿德勒心理学称得上是研究职场沟通之道的最好利器,并不为过。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石,探讨职场沟通的技巧。这本书总共四个章节,详细地介绍了具体的沟通实例,加以实践为基础,构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兴趣的书友们,一定可以从这些案例中找到自己曾在职场中遭遇到的一些困惑。
本书作者是日本作家小仓广。说他是作家并不够贴切,他同时还拥有企业人力资源顾问、阿德勒心理咨询顾问、小仓广事务所董事长等等多重身份。小仓广的作品也颇多,著有《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交办的艺术》《完成的技巧等》等。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如何把握适当的沟通距离?
第二个重点是,如何做到有效倾听?
第三个重点是,沟通过程中如何向对方说“不”?
01
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如何把握适当的沟通距离?
作者小仓广说,沟通能力的高低体现在哪里?答案是对距离的把握。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些失败的沟通案例。
开会的时候,在会议上自顾自地大讲特讲,多管闲事,干预对方的事务。
同事被领导冤枉遭受批评,明明知道真正的原因,就是不敢主动向领导澄清,替同事辩解,事后又为自己的不作为感到后悔和自责。
在小仓广看来,这些其实就是属于对沟通的距离没有很好的把握。干涉对方太多,是源于沟通距离太近;回避或者沉默,是沟通距离太远,不管太近还是太远,最后逃脱不了沟通失败的结局。
我们先来看看,哪些情况属于沟通距离太近了呢?
阿德勒心理学里有一个关于“问题分离”的概念,面对一个问题时,直接点明要害:这是谁的问题?谁需要对结果负责?
举个例子来说。
我们小时候都会被父母教诲:“你给我好好学习!少看电视,少贪玩!”如果从阿德勒心理学来看,我们就该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离。“学不学习”是谁的问题呢?是父母的吗?当然不是,是孩子自己。或者说孩子本身要对“学不好”这个结果负责。
而父母命令孩子好好学习的时候,在阿德勒的观点里,这就成了父母干涉子女的问题,此时的沟通距离变得过于近了,结果是可能破坏和孩子的信任关系。
阿德勒的理论认为,关系破裂可是大忌,所以在关系可能破裂前,必须采取有效手段进行补救。什么有效手段呢?比如,亲切平等的交谈。
“我对你的学习情况感到担心哦,我们可以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吗?”
“如果学习上需要帮助,爸妈会想办法解决,要么,先给你报个辅导班?”
上述这种平等的对话,在孩子听来,是不是比那句粗鲁的“你给我好好学习”更受用?
这就是作者小仓广把“距离感”奉为沟通秘诀的根源。小仓广认为,干涉子女的问题,其实就是背负了对方的问题,强加在父母自己身上,属于踩到了沟通距离中的“过近”雷区。把本不属于父母的问题进行分离,让孩子承担自己的问题,从过近的沟通距离拉远一点,拉到一个合适的地方。
职场中,也有类似的事例。
如果你是公司的领导,在下属屡次犯了同样的错误之后,可能再有修养的人都会忍不住发脾气了:“要说几遍你才会明白?你怎么老是做这么蠢的事呢?”
被你这么一吼,下属肯定会沮丧,会难堪,甚至一些玻璃心的女孩,还会因此哭得梨花带雨,楚楚可怜。
你是不是又不忍心了?你觉得是自己的批评过火了,心里有一些懊悔,觉得不该说这些难听的话。
同样的,用阿德勒的理论来看,下属情绪低落是他自身的问题,与你没有关系。你如果因此而忐忑不安,那是因为背负了对方的问题,也就是没有做到阿德勒心理学的“问题分离”,是属于沟通距离过近导致的局面。
而你所要做的,是稍微收敛下自己的严厉,并且加以改善,你的问题是下次在批评下属的时候稍微注意一下言辞。如果过多地想着:“他是不是会因此而恨我啊,会不会以后更讨厌我了,我是不是又丢失了人心啊”等等,被这种负面情绪纠结,相当于背负了对方的问题,属于自寻烦恼。
阿德勒心理学提倡舍弃纵向关系的思维,只看有益或无益、是否具有建设性。这个概念怎么理解呢?
哪些是纵向关系的思维?比如说,优劣、胜负、对错等。纵向关系的思路会在沟通过程中抬高自己,使得相互之间的尊重感和信任感降至最冰点。
比如说,这样的评价:“你完全做不了这件事,你的资历实在太浅了!”“你的见解太糟糕,不能和我相提并论。”这就是纵向关系思维的表现,如果这么和别人沟通,势必会让对方反感。
而横向关系的思维呢,着重点在于解决面临的问题,避免发生对立冲突。“你的观点的确不错。但是,你不觉得我说得可能会更有效一点吗?”先肯定对方,再表明自己的意见。不可否认,横向关系思维方式,更符合阿德勒心理学提出的对待问题是否有益,是否有建设性。
哪种表达方式更能有利于沟通的推进呢?答案一目了然,横向效果会更好。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纵向关系思维。用这种思维进行沟通,当事人总会不自觉地按照纵向视野看待人和事,把双方的意见分出“上下”“优劣”“对错”。多数时候,沟通中的一方会显得比较有优越感,认为自己不仅优秀而且观点正确,另一方则被摆在对立面,低人一等,是平庸、错误的代表。这是强加于人的表现,在沟通上属于距离过近,因而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导致沟通很难继续下去。
还有一种距离过近的表达方式,就是多管闲事。
你想,公司里的同事,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教育背景、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可能一一相同。那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也不可能大家的观点一定会确保一致,脑子都能往一块儿想。所以,在沟通中,不可能每个人的观点都和你的一样,有的时候,只能学会放弃自己的执念。
多管闲事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比如,公司领导让你把之前负责的一项工作交接给另一位同事。在交待工作的时候呢,你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堆,听得人家云里雾里,不胜其烦。在作者小仓广看来,这种多管闲事的表现正是符合阿德勒心理学的解释——自我满足。
因为不信任别人,总觉得对方做得一定不如我之前做的好。在把对方定义成无用之人的同时,衬托得自己多么能干,多么伟大。用阿德勒的原话来说,是“对方离开自己就一事无成”。
说了这么多距离过近的例子,哪些是属于沟通过程中距离过远的情况呢?
阿德勒心理学把“勇气”定义为克服困难的活力:“如果一个人勇气十足,就会敢于挑战、进行各种具有建设性的尝试。”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勇气或者说缺少那么一点点勇气,他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为了避免失败就会选择两种方式,要么服从,要么回避。
作者小仓广认为,一味服从或回避就是沟通距离过远的表现。为引起不必要的歧义,小仓广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回避的对象只是个别人,倒是问题不大,因为谁都有相处不来的人嘛,或者总有一些存心想攻击自己,为难自己的人,那么对这种人,选择回避,也无可厚非。
可是,如果对每件事,对每个问题都选择回避,物极必反,那肯定就不行了。这种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人会说,我就是鼓不起勇气面对啊,除了回避,我也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小仓广要说的是,办法还是有的。这得掌握好两个步骤,一是鼓起勇气,转变观念。具体来说,就是要接受自己,学会对自我的包容。不要把对方看得过于强大,过于权威,而妄自菲薄,对方地位再高,也是个人嘛,有什么可怕的呢,敞开心迹,真实客观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即可。
二是提升对共同体的归属感,相信别人可以帮助自己。
什么是共同体?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公司,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都叫共同体。
阿德勒将“共同体感觉”放在他自身理论的核心位置。那么,什么是共同体感觉?就是对这个集体的重视,换句话说,这个集体的事就是我的事。既然是自己的事,为什么要回避呢?
阿德勒心理学将共同体感觉奉为幸福人生的前提条件。在作者小苍广看来,强调多为他人奉献的共同体感觉,正是保持合理距离、实现良好沟通的必要条件。
有些书友可能要问了,沟通距离太近不好,太远也不好,那么什么样的距离才是刚刚好呢?
小仓广的答案是相互尊敬和信任是最适当的沟通距离。
做到尊敬对方,我们可以巧用谦语,在沟通过程中与对方保持恰当的距离。
比如需要同事帮个小忙,不妨说“劳驾,能否帮我……”
“不好意思,可否为我……”
对方是位高权重的领导,可以说“百忙之中,打扰了……”
职场中有句话,叫做“少说话,多做事”,其实还是自有它的道理的。我们平时在职场中也可以做到:说得少,但说得有礼貌。也不失为是一种尊重对方、信任对方的表现方式。
催促对方单位打款,同样一种情境下的两句话。
“请在一周内汇款。”
“知道您很忙,只是想问一声,什么时候可以打款呢?一周内可以吗?”
很显然,前面一句有命令的意味,而后面这句在礼貌的前提下,还带入了商量的成分,听了会更让人舒服,从而更有利于沟通的开展。
小仓广在这里提到一个叫“DESC”的方法。这四个字母分别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
D代表的是Describe,意思是客观描述;
E代表的是两个单词,一个是Express,意思是主观表达;另一个是Empathize,意思是引起共鸣;
S代表的是Specify,意思是具体提议;
C代表的是Choose,意思是提出替代方案。
比如上面那个催促对方汇款的案例。用DESC方法就是:先客观描述实际情况“至今天下午四点,我公司还没有收到贵公司的款项入帐”,再主观表达“因贵公司付款事宜未有进展,我方不免有所担心”,继而引起对方共鸣“或许贵公司也是业务繁忙,难以腾出时间”,再提出具体提议“三日内付款,是否可以”,最后一步,提出替代方案“如果贵公司实在为难,一周内如何”。
02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内容:如何把握适当的沟通距离?说完这个,我们接下来说第二个重点:如何做到有效倾听?
说到倾听,我们往往会有两个误解。一个是:咦,倾听谁不会啊?认认真真地听对方的表达就好了啊!另一个误解则是:沟通中不是以说为主吗?如果一味只是倾听,那么听的这个人算作沟通吗?
的确,就像作者小仓广自己也说,他曾经以为的沟通,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表达,畅所欲言才是沟通该有的姿态,直到他学习了阿德勒的心理学后,才发现自己错了。阿德勒心理学,强调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必须做到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一个人如果只顾着自己说个痛快,肯定算不上是尊重对方吧!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样才算尊重,才算信任呢?小仓广一针见血地指出,倾听是尊重、信任对方的表现,它远比发言更加重要。所以多数人以为的沟通即是说话,也就大错特错了。
问个有意思的问题:人类为什么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呢?作者小仓广认为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沟通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听和说的比例,应该是2:1。
我们在公司开会,用三成的时间表达观点,用七成的时间来倾听别人的观点,如果能恰当地把握好这个原则就非常重要。压缩了发言的时间,势必需要我们做到话语精炼,省略那些冗长,没有意义,没有内容的讲话,把一定的注意力放在倾听上,一方面能更好地吸收同事们提出的观点,另一方面,便于自己再做一个更深层次的思索。
你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呢?比如同事找你讨论工作中的一些事情,此时的你呢,正好在电脑前敲打键盘,忙得不亦乐乎。你是一边继续把手放在键盘上听同事讲话呢,还是会把双手从键盘上撤离,目视同事,专注地听对方讲话?很显然,后面的做法比前面的做法更妥当,对你和同事的沟通也更有促进作用,因为对方感觉到了你的尊重和诚意,当然也更愿意跟你展开更多内容的探讨。
对于企业的领导来说,还有一个问题也很重要。书里举了个作者亲身经历的例子。一件关于小仓广在交待部下修改业务手册的事情。
作为领导,他完全可以把自己的要求跟部下强调一下。但他没有这么做,他选择听,其次才是说。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他想先听大家的建议和意见,他先询问大家对业务手册的修改有什么具体意见?然后,专注地聆听各位谈论自己的看法。
有一个细节很关键,如果这时候大家说得差不多了,而你的意见和他们的意见相左,你想借此说出自己的意见,会怎么说呢?小仓广建议,不如这么说:“我跟大家的观点基本一致,不过某些方面有一点点不同……”不宜直截了当地否认别人的观点,哪怕他们都是你的下属,你觉得自己位置更高,也不适合在一开始就否认对方的观点。作为领导,最好的办法是听完大家的发言后再作表态。阿德勒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相处之道,强调的是相互尊重和信任。七分听,三分讲,先听后讲,是倾听在整个沟通过程中起到的一个重要作用。
讲到这里,可能会有书友表示,嗯,倾听就是这么一回事,我们都了解了。可是,还是有些细节,也许我们之前未曾注意。
比如在具体的沟通过程中,作为聆听的一方,你有没有意识过自己的表情变化。如果对方在说一件很兴奋的事,你的表情是漠然的;或者对方絮絮叨叨说了很久,你表现出了不耐烦。其实这些表现,一是说明了你并没有在认真倾听,二是不尊重对方。
举个例子。同事兴高采烈地说着周末要跟男朋友约会的事,还没问你的意见呢,你便抛出冷冰冰的一句:“算了吧,周末这么冷,约什么约。”我想,这句话会让对方更冷吧。就算你跟这位同事好得像闺蜜,但你这么泼人家冷水,相信别人也会把你们的关系理解成传说中的“塑料闺蜜”?为什么不该这么说呢?一是,对方还没有征询你的意见呢,你便擅自来这么一句,的确显得不合时宜。二是,对方正说得满眼放光,兴致勃勃的时候,你当头一个“算了吧”,想想看,多煞风景。当然,除非你们确实是那种死党级别的,怎么怼对方都无所谓,这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之内。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人都是喜欢听好听的话,也都愿意跟真诚的人谈话。
沟通的双方,就像是一个在投球,一个在接球。你把球投到对方的手套里,对方接住了,说明你们的这场游戏进行得很完美。如果对方手套还没套上呢,你就把硬梆梆的球往人家手上扔,人家是忍着痛接呢,还是不接呢?沟通也是如此,不像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那是种不正常的逻辑。我们平时在沟通的过程当中,认真倾听,注意投其所好,还是有必要的。
在《人性的弱点》中,作者戴尔·卡耐基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其实也是跟倾听有关。
他说,那时他对帆船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遇到的那位客人正好也对这个话题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听得那叫一个认真。等那位客人离开后,他还对那名客人啧啧称赞。可是,他的姑妈告诉他一个真相:那个客人对帆船其实一无所知,也没什么兴趣。他为什么一直愿意听他聊帆船呢?原因很简单,人家是个有修养的绅士,在认真聆听的过程中,他了解到了对方的兴趣,为了迎合对方的喜好,才尽量不讲自己有兴趣的话题,却用热心地倾听方式,引导对方畅所欲言。
霍布斯曾说过这样的话:倾听对方的任何一种意见或议论就是尊重,因为这说明我们认为对方有卓见、口才和聪明机智,反之,打瞌睡、走开或乱扯就是轻视。
03
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第二个重点,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沟通过程中如何向对方说“不”?
学会说“不”,是沟通双方都该具备的底线。生活中,有很多老好人。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芳华》中,黄轩饰演的刘峰就是这么一个老好人。他质朴善良,是文工团里最不起眼的男兵,他主动包揽了团里的脏活累活,为大家服务,受到了表彰,也貌似得到了整个文工团的喜欢。但是,渐渐地,味道却不对了,他做得再多再好,人家都觉得是理所应当的,如果有一件事没做好,大家反倒不客气地责怪起他来。升米恩,斗米仇。说的也是这样一个道理。
阿德勒心理学提倡大家为共同体多做奉献,这没错,前提是也能确保个人利益。但是在具体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想拒绝,却不知道怎么拒绝的情况存在。
同事请你帮忙,可是这件事你不擅长。怎么办?是迎难而上,还是委婉拒绝呢?如果你直接说“不行,我不会”,肯定欠妥,人家会觉得你这个人真是薄情寡义,不值得交往。可是你硬着头皮去做吧,不一定做的好,还可能会浪费很多的时间,错过自己该做的,更重要的事。
这种时候,你需要懂得说“不”。怎么说呢?这里面当然蕴含着学问。“谢谢你的信任,但是这件事我没有百分之一的把握,如果你换个人去做,说不定事半功倍呢!”这样说,是不是会比直接拒绝好多了呢?
还有一种情况,在你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领导又安排了一堆事情给你,而且要求你下班前完成。你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有没有搞错,别说今天下班前,就是明天下班前,也不一定完得成。领导是不是看我不顺眼,存心找我麻烦嘛!”
如果你直接这么爆发出来,当然是不明智的。那么一味服从?也不妥,完不成工作,拖延了进度,这个后果你背负得起吗?该怎么说“不”呢?不如跟领导表态:“谢谢领导重视,只是我现在手里还有比较紧急的工作……所以,再加上现在的这些工作,加班到明天也不一定完得成,反而耽误了工作。领导,你看,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能不能把这些任务再分解一下,让我跟其他人共同来完成?”想来,但凡是开明的领导,应该可以采纳你的建议!
还有一类情况,同事想在下班后请你去酒吧喝酒。可你想回家陪孩子,毕竟加了好多天班,再不陪陪家里人,他们肯定该有意见了。这种时候拒绝同事吧,又担心以后跟他们不能打成一片。不拒绝,又影响家庭和谐,也算是个两难的选择。
阿德勒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自主决定性”。什么是“自主决定性”?这里解释一下,它指的是,这件事不是“我不想去,我却硬着头皮去”,而是“我自愿去”。也不是“我难以拒绝”,而是“我无意拒绝”。也就是说,不管选择哪个答案,都是自己决定的,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不带有被迫性。你可以试着问自己,如果你不答应同事的邀请,难不成会被公司开除吗?会构成犯罪吗?如果后果你担负得起,那么就遵从自己的内心,是或否,由自己决定。坦然跟某一方,说出那个困扰你很久的“不”字。
还有一种情况。公司的主要领导和部分同事一起坐在会议室里开会。对于领导的某个观点,你很想反驳,你想说出跟他完全相反的观点。可是,你很难开口说“不”,说了意味着反对啊!这种时候该怎么说才好呢?
作者小仓广说,我们可以选择用谦语来说“不”。比如你说:“某某领导提的意见让我特别受教,我这里还有一个想法……你们认为可行吗?”
04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今天聊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说的要点。
首先我们讲到了:如何把握适当的沟通距离?阿德勒认为对问题进行分离,是我们解决所有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式。太远或太近的方式,都不利于沟通,距离适中才是关键。而相互尊敬和信任,就是最适当的沟通距离。
其次,我们讲到了:如何做到有效倾听?阿德勒心理学倡导人际关系应该遵循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而良好的沟通关系势必也是建立在彼此的尊重、信任的基础之上,倾听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有效手段。别人在说的时候,认真地听,用心地听,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这样做对沟通过程的的推进,远比我们只顾着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话,有用的多。
最后,我们讲到了:沟通过程中如何向对方说“不”?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的自主决定性,为不知该如何拒绝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准则。沟通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双方都感觉到愉悦才算是一场成功的沟通。当自己觉得过于勉强或者无助的时候,如何向对方巧妙地说“不”,是职场中的一堂必修课。让你在满足自己目的的同时,也能适当照顾到对方的情绪,使得沟通在良好的氛围中开始,在和谐的谈话中结束。
《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是作者小仓广在作品《管理精进:跟阿德勒学带人》的成功发行之后,应读者意愿,再度撰写的一本书。在作者受邀前往企业发表演讲时,不少听众对作者提出建议,是否能再写一些更通俗易懂的知识,传递给企业中层或者年轻点的员工?于是,《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在粉丝的渴望下,应运而生。
作者始终坚信,阿德勒心理学不仅在于影响沟通,还可以改变人生。卡耐基也说: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
生活里有那么多的成功人士,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其实工作能力并不一定出众。可是,人家沟通能力强,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左右逢源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个人魅力。所以,人家平步青云,事业开展得游刃有余,也在情理之中。
以上就是今天全部内容总结,为你准备的笔记版文字,就在音频附属文稿里,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