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二十三集:“高丽长城”与铁岭城

25、第二十三集:“高丽长城”与铁岭城

00:00
21:30

1、

公元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代表北元镇守东北的太尉纳哈出兵败归降明朝。这标示着明朝取得了整个东北地区的控制权。元朝用的是行省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东北地区整体被划为“辽阳行省”。开始布局东北的明朝,决定依照辽阳行省的范围,延伸自己的军政机构。

明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是卫所制,农业条件好的区域直接驻军建立卫所;鞭长莫及的地区,那就招抚土著部落建立“羁縻卫所”。这些建立在故元领土上的卫所,就包括辽阳行省最东端的“铁岭卫”。

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设立铁岭卫的决定却差点引发一场战争,一场大明与高丽王国之间的战争。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铁岭卫得失与否,日后竟然还跟建州女真的命运息息相关,影响到了明朝和朝鲜的国运。作为一座中国城市的铁岭位于沈阳北部,是一座以盛产小品演员而著称的城市。在铁岭市的北面还有一个由其代管的县级市“开原”。在明朝大部分时期,身份还是卫所的“铁岭”与设置在开原的“三万卫”是帝国直属领土的最北端,也是唯一位于北纬42度线以北的明军卫所。然而大家认知中的铁岭,却不是朱元璋最早想设立的“铁岭卫”。最早的铁岭是一座位于现在朝鲜咸镜南道与江源道交界处的城。铁岭以北的朝鲜东北地区,对应的则是当年汉武帝最初设立的“玄菟郡”。朱元璋准备将铁岭城作为大明东界,法理依据并非来自于汉武帝,而是直接继承自元朝。元朝对高丽王国的统治,整体虽然算是羁縻统治,不干涉其内部王位的更迭,但铁岭以北的朝鲜半岛却并非高丽领土。当时元朝在铁岭城设置有“双城总管府”作为帝国的东部极点。

铁岭这个名字之所以出现在辽宁,是朱元璋下令铁岭卫内迁的结果。这事还得从高丽建国时说起。公元918年建国的高丽王国,后世称之为“王氏高丽”,为的是与之前横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王国区别开。其开国君主王建取高丽之名,显然是想继承高句丽的政治遗产。不过要是从地理位置及连续性来看,这笔遗产更应该为公元698年建国的渤海国所继承。比王氏高丽早两年(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东北草原建立了“契丹国”,也就是后来的辽国。十年后契丹人灭亡了渤海国,将控制线延伸到半岛北部。又过了十年(公元936年),王氏高丽向南吞并了新罗与后百济,实现了“三韩统一”。一如唐朝攻灭高句丽后,有大量高句丽贵族和遗民南逃融入三韩一样,渤海国亡国之后,也有包括世子在内的不少遗民跑到王氏高丽避难。加上“高丽”这个国名,你很容易感觉到,高丽王国是很想借机把控制线扩张到长白山脉的。最低限度,也得以鸭绿江、图们江做边界。只可惜此时的辽国声势渐隆,甚至跨越万里长城拿到了幽云十六州。为了在与宋朝交战的过程中不至于后院起火,辽国在公元993-公元1019年间三次东征高丽,最终逼迫高丽与自己结盟。此后高丽不再向宋朝称臣,转而向辽国称臣。

2

这种城下之盟并不能解决双方的结构性矛盾。对于朝鲜半岛政权来说,不管中国东北地区为谁统治,最担心的都是后者跨越鸭绿江,攻取以平壤为核心的西北沿岸平原,要是用汉武帝在半岛北部建立的汉四郡来对应,这片朝鲜半岛的核心之地就是四郡中之首的“乐浪郡”。


朝鲜半岛的地势整体呈东高西低状。主平原都集中在与辽东隔鸭绿江口相望的西侧。当年汉朝把汉四郡中的三个都或取消或内迁了,独独乐浪郡一直留在版图里,也是因为可以从海陆两线控制这片土地。

如果统治东北的是中原王朝,基于远交近攻的原则,半岛政权受到的压力还会小些;如果就是诞生于东北的政权,那压力就大了。公元1033-1044年,为了解决困扰以久的北方压力,王氏高国花了十年时间在北方修筑了一条“高丽长城”。这一做法很容易让你感觉到是在向中原王朝学习,这条高丽长城甚至也有一个跟“万里长城”相似的叫法——千里长城。西起鸭绿江口、东至日本海的高丽长城,主体是沿着鸭绿江与半岛境内河流的分水岭修筑。虽然把鸭绿江口以南的西部平原带都纳入了保护范围,却将整个鸭绿江、图们江流域留给了辽国。后来金、元两朝与高丽的划界,依托的也是这条千里长城。千里长城不光是把高丽挡在了现在的中朝界河之外。对比现在的朝鲜地图,你还会发现它少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盖马高原。如果说青藏高原是中国的屋脊乃至“世界屋脊”,那么盖马高原就是“朝鲜屋脊”。大多数半岛都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山脉,从山上奔流而下的河流在两侧冲刷出背山面海的平原,人类则依托这些平原发展文明。朝鲜半岛也不例外。半岛的核心山脉分为南北两部分:北边的盖马高原、南边的太白山脉。前者的海拔更高,所以被视为半岛的屋脊。不过你要真从地理角度看,这个盖马高原其实跟中国境内的长白山脉是一体的。只是被鸭绿江和图们江这两条源头相接,一头连着黄海、一头连着日本海的河流完美分割为两部分。


长白山天池则是两大山地的连接点。为此上世纪中朝两国在蜜月期勘界时,中国还特地把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源头身份的长白山天池,切割了部分给朝鲜。长白山脉的整体海拔要更低,并且散布着许多山间小盆地,因此成为东北诸渔猎民族的成长之地。相比之下,盖马高原本身生存条件就要差得多了,朝鲜战争中著名的“长津湖之战”,发生地长津湖就是在盖马高原南部。这一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麓的鸭绿江、图们江南岸地区,以及沿海平原带。东亚地区刮的是东南季风,水气是从东南方向来的。盖马高原-太白山脉以西的冲积平原因为处在迎风面发育比较大;东侧则是很细长的一点点。这就导致朝鲜半岛的政治、经济中心,一直都是在西、南方向。高丽长城所保护的也是西侧的平原地带。南边太白山脉以东地区,因为远离长白山脉,基本不会遭遇北方渔猎民族渗透,所以一直算是半岛政权的固有领土。盖马高原及其山麓平原就不一样了,由于与长白山脉地理相接,历史上一直是东北渔猎民族的舒适空间。放在王氏高丽时代,那就是女真人的天下。元史中明确称双城总管府也就是铁岭城,是高丽人和女真人的分界线,所谓“高丽女真界首”。

3

有一说一,铁岭城的位置并不在千里长城以北,而是在千里长城以南。从这个角度说,本来倒也算是高丽固有领土。当年蒙古人势大,铁岭一带的高丽豪强乘机造反,主动归附元朝元朝也顺势把边界线向南移了点,不过总体来说并没有什么本质变化。

对于这点,高丽这边肯定是不满意的。公元1256年,乘元朝在中原与红巾军乱战之机,高丽出兵夺回了铁岭城。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并且元朝眼看着四分五裂,那高丽的野心自然也就不止拿回铁岭城了。把边境线推进到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一直以来都是高丽王国的夙愿。这在后世被称之为“北进定策”。当年辽国势衰、金国崛起的前夜,高丽就已经尝试过北进,结果被立志统一所有女真之地的完颜女真所击败。元朝比金国还强大,所以高丽不光没机会再次觊觎两江,更丢了铁岭城。这次又是一个百年不遇的窗口期,当然是要再试一试的。在朱元璋忙着北伐时,高丽已经把控制线推进到了图们江。本来在攻取元大都之后,识时务的高丽国主王颛便已经向朱元璋表示愿意称臣。在纳哈出投降后,王颛的继承人,高丽末代君主王禑甚至还做出了全国上下改穿明朝冠服的决定。在此之前,同样为了表达对上国的恭顺,高丽上下不仅在服饰上跟元朝保持一致,上层甚至还效法草原习俗,主动剃去额前的头发。现在朱元璋这边觉得元朝的东西我都应该继承,不光朝鲜要依前例确认与明朝的藩属关系,更应该恢复两国的边界;高丽这边又觉得吃进去的肉怎么可能吐出来,而且在高丽人心目中,之前的高句丽、渤海国都与自己有莫大渊源,没有提出对白山黑水的领土要求,只是以鸭绿江、图们江划界已经算是吃了亏了。在北元还在漠北喘息的情况下,高丽国王认定自己还可以在明朝和元朝之间做选择。现在朱元璋要侵害自己利益,那就只能回过头去再站队北元了。朱元璋派出铁岭设卫的部队,在渡过图们江时就受取了野人女真的袭击,不得不折返回辽东。而这支野人女真敢这样做,极有可能是受高丽方面驱使。除了指使女真人在图们江阻击明军渡江以外,王禑同时还派谴大将李成桂、曹敏修,北渡鸭绿江主动出击辽东(公元1388年五月)。好在战争并没真的打起来,两员主将在渡过鸭绿江时,突然从江口的威化岛回师兵谏,要求停止与大明开战。虽说是两个人一起兵谏,但摘果子的是李成桂。“兵谏”成功并独揽朝政之后,李成桂一步步的肃清了政敌,于公元1392年建立新的“朝鲜王朝”,史称“李氏朝鲜”。为了建立新朝,李成桂向朱元璋表达了愿意臣服大明的意愿, “朝鲜”这个国名就是朱元璋赐的。尽管以朝鲜的国力,肯定是没有办法跟明朝对抗的,当日李成桂和手下的军队也是知道此去必是以卵击石,才做出回师兵谏的决定。然而在北元还没有肃清,东北初定的情况下,高丽的态度还是很重要的。为了褒奖李氏朝鲜的效忠,朱元璋不仅将朝鲜明确列为不征之国,更下令铁岭卫内迁。影响这个决策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李成桂就出生于铁岭。不得不说,用这样一个理由恳请明朝内迁铁岭卫,朱元璋的确很难拒绝。不过朱元璋直到最后也没有明确表示过,要放弃铁岭至图们江之间的元朝故土。朝鲜这边则认为这种态度已是默许。 后来李氏朝鲜将整个国土分为了八个道,世称“朝鲜八道”,图们江至铁岭城之间的盖马高原地区被设置为了“咸境道”。从这个角度说,李氏朝鲜之于朝鲜历史的贡献,相当于扩张了八分之一的领土(实际会更大,因为多山的咸境道面积最大)。


想象一个如果当代中国失去了青藏高原,地缘安全会受到多大影响,你就能够理解盖马高原地区对朝鲜有多么重要了。这一历史贡献,更是帮助李氏朝鲜的国祚一直延续到了1910年。

4

铁岭卫的回撤,意味着图们江-鸭绿江成为大明与朝鲜王国的国境线。客观说,划江而治并不符合地理规律,而更多是一种政治妥协。山脉和河流经常被视为天然边界,但山脉的阻隔效力要强大得多,两侧甚至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环境。相比之下,河流两侧的联系就要紧密的多,通常会为同一族群所覆盖。

辽金元时期,鸭绿江、图们江流域整体为女真人所覆盖;如今图们江北的中国境内,建立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都是这一现象的表现。

不管怎么说,在铁岭卫撤入辽东之后,图们江都成为了明朝和朝鲜的边界线。不过王氏朝鲜虽然把国防线推进到了图们江,想消化这一地区却还是需要时间的,最大的问题是怎么经营。首先要做的肯定是往盖马高原地区迁入人口,尤其是条件最好的沿海平原地带,以及图们江南岸。只是光这样做还有够。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这一地区还有不少野人女真部落存在,而且来自图们江以北地区的野人女真部落,以后还是会惯性南迁。这个问题不是李氏朝鲜才开始面对的,王氏高丽北征时就已经需要面对。一个能修“千里长城”的政权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当然还是继续向中原王朝学习。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的游牧压力时,向来不是只依靠长城和武力,还会分而治之,甚至主动内迁部分游牧者充当屏障。形象的比喻,盖马高原之于朝鲜来说,相当于漠南或者说内蒙古地区;长白山脉地区则相当于漠北或者说外蒙古地区。区别只在于分隔漠南、漠北的是大漠戈壁,长白山脉与盖马高原之间的分隔线是两条更容易跨越,但同时也更容易划界的河流。在刚开始北伐时,王氏高丽对被征服地区的女真人态度非常强硬,亦因此遭遇了很大的反弹,甚至被女真人反攻成功。之后王氏高丽转而使用怀柔政策。为了安抚盖马高原地区的女真人,朝鲜方面不仅给予他们以国民待遇,甚至还主动招揽鸭绿江、图们江以北的女真部落南下,变身为朝鲜国民。当然,这一政策也不光针对女真人,只要愿意跨江而来做高丽人的,这边都来者不拒。所谓“愿渡江为民者,官给粮种,各令安业”。鉴于白山黑水地区因为元朝崩盘而乱成一锅粥,过江就能安居乐业的诱惑还是很大的。江北很多地区甚至出现了“为一空”的景象。“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的道理不止适用于中国地区。说到底,所谓民族更多是一种文化认同。在彼此人种相一致的情况下,相互转换的难度更低。日后我们会说到,女真人中有一些部落最初源自于蒙古,而蒙古部落中也有来自于女真的成分。自然经济时代,人口是第一生产力,只要愿意归附都是重要的资源。同时作为最原始的生产方式,渔猎本来就是会向农耕或者游牧模式进化的,怎么转换只在于所处的环境适应哪种经济模式。北纬42度线正好从三江源头的长白山天池中心穿过,可以说朝鲜半岛整体都属于农耕文明区。这种情况下朝鲜消化女真的难度,比起中原王朝融合游牧民族来要容易得多。值得一提的是,在高丽征服女真地区的过程中,无论用战争还是怀柔手段,出生于铁岭城的李成桂都是最核心的执行者,这也为他后来建立新朝,与明朝达成划江而治的协议奠定了基础。李氏朝鲜建立之后,针对女真人的招抚政策亦因此得到了延续。只是令朝鲜方面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朝鲜招诱为民的女真部落中,竟然会有一支在200多年后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浅文青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