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代表北元镇守东北的太尉纳哈出兵败归降明朝。这标示着明朝取得了整个东北地区的控制权。元朝用的是行省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东北地区整体被划为“辽阳行省”。开始布局东北的明朝,决定依照辽阳行省的范围,延伸自己的军政机构。
2
这种城下之盟并不能解决双方的结构性矛盾。对于朝鲜半岛政权来说,不管中国东北地区为谁统治,最担心的都是后者跨越鸭绿江,攻取以平壤为核心的西北沿岸平原,要是用汉武帝在半岛北部建立的汉四郡来对应,这片朝鲜半岛的核心之地就是四郡中之首的“乐浪郡”。
朝鲜半岛的地势整体呈东高西低状。主平原都集中在与辽东隔鸭绿江口相望的西侧。当年汉朝把汉四郡中的三个都或取消或内迁了,独独乐浪郡一直留在版图里,也是因为可以从海陆两线控制这片土地。
3
有一说一,铁岭城的位置并不在千里长城以北,而是在千里长城以南。从这个角度说,本来倒也算是高丽固有领土。当年蒙古人势大,铁岭一带的高丽豪强乘机造反,主动归附元朝。元朝也顺势把边界线向南移了点,不过总体来说并没有什么本质变化。
4
铁岭卫的回撤,意味着图们江-鸭绿江成为大明与朝鲜王国的国境线。客观说,划江而治并不符合地理规律,而更多是一种政治妥协。山脉和河流经常被视为天然边界,但山脉的阻隔效力要强大得多,两侧甚至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环境。相比之下,河流两侧的联系就要紧密的多,通常会为同一族群所覆盖。
不管怎么说,在铁岭卫撤入辽东之后,图们江都成为了明朝和朝鲜的边界线。不过王氏朝鲜虽然把国防线推进到了图们江,想消化这一地区却还是需要时间的,最大的问题是怎么经营。首先要做的肯定是往盖马高原地区迁入人口,尤其是条件最好的沿海平原地带,以及图们江南岸。只是光这样做还有够。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这一地区还有不少野人女真部落存在,而且来自图们江以北地区的野人女真部落,以后还是会惯性南迁。这个问题不是李氏朝鲜才开始面对的,王氏高丽北征时就已经需要面对。一个能修“千里长城”的政权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当然还是继续向中原王朝学习。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的游牧压力时,向来不是只依靠长城和武力,还会分而治之,甚至主动内迁部分游牧者充当屏障。形象的比喻,盖马高原之于朝鲜来说,相当于漠南或者说内蒙古地区;长白山脉地区则相当于漠北或者说外蒙古地区。区别只在于分隔漠南、漠北的是大漠戈壁,长白山脉与盖马高原之间的分隔线是两条更容易跨越,但同时也更容易划界的河流。在刚开始北伐时,王氏高丽对被征服地区的女真人态度非常强硬,亦因此遭遇了很大的反弹,甚至被女真人反攻成功。之后王氏高丽转而使用怀柔政策。为了安抚盖马高原地区的女真人,朝鲜方面不仅给予他们以国民待遇,甚至还主动招揽鸭绿江、图们江以北的女真部落南下,变身为朝鲜国民。当然,这一政策也不光针对女真人,只要愿意跨江而来做高丽人的,这边都来者不拒。所谓“愿渡江为民者,官给粮种,各令安业”。鉴于白山黑水地区因为元朝崩盘而乱成一锅粥,过江就能安居乐业的诱惑还是很大的。江北很多地区甚至出现了“为一空”的景象。“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的道理不止适用于中国地区。说到底,所谓民族更多是一种文化认同。在彼此人种相一致的情况下,相互转换的难度更低。日后我们会说到,女真人中有一些部落最初源自于蒙古,而蒙古部落中也有来自于女真的成分。自然经济时代,人口是第一生产力,只要愿意归附都是重要的资源。同时作为最原始的生产方式,渔猎本来就是会向农耕或者游牧模式进化的,怎么转换只在于所处的环境适应哪种经济模式。北纬42度线正好从三江源头的长白山天池中心穿过,可以说朝鲜半岛整体都属于农耕文明区。这种情况下朝鲜消化女真的难度,比起中原王朝融合游牧民族来要容易得多。值得一提的是,在高丽征服女真地区的过程中,无论用战争还是怀柔手段,出生于铁岭城的李成桂都是最核心的执行者,这也为他后来建立新朝,与明朝达成划江而治的协议奠定了基础。李氏朝鲜建立之后,针对女真人的招抚政策亦因此得到了延续。只是令朝鲜方面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朝鲜招诱为民的女真部落中,竟然会有一支在200多年后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