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在雅典一个显赫而富有的家庭。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先后成为军人.运动员.诗人与剧作家。如果说苏格拉底的人生结局是一幕壮烈的悲剧的话,那柏拉图的人生开局则更像是一部网文。按照网文的剧本,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该如何发展呢?主角显赫的背景出生已经有了;开挂般的少年经历已经有了;超乎常人的天分也已经具备了。那么还差什么呢?没错,他还缺一个金手指。就像萧炎的药老,唐三的大师一样,而柏拉图的金手指则是苏格拉底、
在柏拉图20岁那年,他遇见了苏格拉底。从此,一个全新的世界便在这个少年面前徐徐展开。他乐于看到苏格拉底以排山倒海的雄辩术揭露人们对于简单常识的武断和臆想。他也认同苏格拉底对于当时雅典无能民主制的批判。在长达八年的学习生涯里,他对苏格拉底产生了深厚得的情感。“感谢上帝”他这样说道,“我生而为雅典人而非野蛮人,自由人而非奴隶,男人而非女人,但最重要的是,我生逢苏格拉底的时代”
公元前399年,柏拉图28岁。这一年,雅典人以不公正的罪名审判了苏格拉底,然后苏格拉底气势如虹的走向了死亡。在目睹老师死亡的那一刻,在柏拉图心中,有些东西永远的破碎了.......而随着苏格拉底的离去,柏拉图在雅典的处境也变得微妙了起来。雅典的许多人将他视为苏格拉底的同党,为了躲避政治迫害,也为了开阔视野,柏拉图选择了离去,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漫游。他首先去了埃及,在这里,他看到学识渊博的统治阶层以神权的方式统治这一大群农民。此番景象长久的留在了他的记忆里。后来,他又去了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在那里,他又发现一小群手握大权的国家统治者过着简单朴实的物质生活。这再一次深深打动了柏拉图那敏感的心。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这时他已年届四旬。在过去漫长的12年岁月里,他游历了许多的地方,也思考了许多的问题。时光没有消磨他的志向,反而给他平添了几分智慧与成熟。现在,这位未来的伟大学者就将开始构建他心目中的理想国。这也是西方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接下来,我们可能要多花费一些时间重点聊聊柏拉图的理想国了。因为理想国之于柏拉图就好比论语之于孔子,孙悟空之于六小龄童,二者是不能分离的。而柏拉图对于后世最大的影响也是通过他的理想国来实现的。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呢?首先,我们可以尝试从字面的意义上去理解他,理想国,即理想的国家。但是,这样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对他更为精准的解释应该是理念的国家。那么,什么又是理念的国家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又必须去了解柏拉图的理念论。如果我们把柏拉图哲学比作一篇小说的话,那么理想国就好比这篇小说的高潮 ,而理念论则是贯穿整部小说的线索。接下来,我们切入正题。来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一种综合哲学,因为他的哲学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伦理.数学.政治.美学.法律等等 ……而为了将这些不同的领域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体系里,柏拉图为他的哲学构建了一个共同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理念。理念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我们可以举例子说明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将白猫,黑猫,花猫等统一称之为‘猫’。柏拉图认为,我们所说的猫显然不是指某个个体的猫,我们所说的猫的意义实际上是指某种普遍的猫性。所以,他更进一步认为,只有这种普遍的猫性才是真实的,完美的。而存在于现实之中的的个别的猫都分享这这种猫性,因此是不完美的,表面的。而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理念的世界。在那个理念的世界里,也存在着一个类似于猫的完美的国家。
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柏拉图进一步提出了他关于理想国的主张。既然唯有那个存在于理念之中的国家才是完美的真实的国家。那么,要想在现实中去建立这样一个完美的国家,那么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去模仿那个存在于理念的国家。那么,问题来了,那个存在于理念之中的完美的国家应该又是怎样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柏拉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柏拉图认为,人的行为有三种根源:即欲望,情感和知识。欲望发端于腰部;情感产生于心脏;知识源自于大脑。这些能量与品质是人所共有的,因此这些就是关于人的理念。但是这些理念具体到个人就会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程度上的不同,将人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别。然后又根据这三个类别的划分给他们分别确立各自的等级和职能。
欲望程度最深的人应该从事生产,成为国家的生产者。受情感支配的人应该从军打仗,成为国家的保卫者。而受知识支配的人则应该享有国家的统治权,成为国家的统治者。这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设计。
那么,在他的理想国里,谁应该来担任最高统治者呢?柏拉图的回答是——哲学王。关于他的哲学王,柏拉图自己这样解释道:“只有哲学家成为国王,或者这世上的国王具备了哲学的精神和力量,智慧与政治领导才能汇聚一身....否则,国家将不会安然无恙,人类也不会永不衰败。”总之,在柏拉图的哲学王身上,体现了柏拉图这样一种理想倾向,即一个合格的国家领导者应该集政治权力与哲学智慧与一身。而且,在物质生活上,必须符合简单朴实的标准。
柏拉图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比起现实的世界,他更愿意沉醉在自己美好的幻想中。所以,他的理想国是静止的,很像是他精心绘制的一幅关于人间天国的油画,这幅画的表面安宁祥和,但在更深的层次上却暗流涌动。柏拉图的理想国从来没有在人类历史上完整的出现过,但是他的某些成分却经常性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并且,直到今天,这种情况依然还是如此。
柏拉图除了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还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他痛骂诗人,但他自己就是个诗人;他咒骂神话,但他自己却又写了上百条神话;他说比喻就是耍滑头,但他自己用起比喻来却是一个接一个。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最为典型的还是下面这个例子。
众所周知,柏拉图是一个反民主主义者,但在教育上,他的主张又极其民主。“统治者的儿子和擦鞋匠的儿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着相同的待遇和机会”他这样写道,“假如统治者的儿子是一个傻子,那么他在第一轮测试中就会被淘汰;假如擦鞋匠的儿子具备真正的能力,那么他会一路过关而成为国家的护卫官。”柏拉图的教育民主观念不仅体现于此,而且还体现在他对于女性受教育的态度上。“女孩跟男孩享有一样的受教育权利,拥有一样升至国家最高职位的机遇”他这样说道,“社会分工根据每个人的天资和能力,而非性别;如果一个男人表现的只会洗盘子,那么也应该顺应天意。”在今天,我们或对或错的将共产主义和唯物主义等同起来,但在哲学史上,作为客观唯心主义之父的柏拉图却又是共产主义鼻祖。
如果说,苏格拉底给古希腊哲学播下了一粒新的种子,那么,柏拉图是真正意义上使这枚种子发芽并促使它生长的人,作为最早的探索者,它既缺少同伴又缺乏对手,于是他便以左右互搏的方式式开展了他的哲学研究。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哲学的根基常常让他自己给毁坏。他最杰出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更是直接将自己的哲学建立在了对柏拉图的批评之上。
公元前348年的一天,柏拉图接受他的一位弟子的邀请,去参加婚宴。当众人在欢声笑语中欢度良宵时,这位老哲学家却独自退到屋子里一处安静的角落。第二天清晨,酒宴散场,当人们走过来想要叫醒他时。却发现—-老人已经安详离世了。于是,红事变白事,全体雅典人一路护送着他去了墓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