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为宝鸡独做山水诗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困难生活的同情,故他的诗被称作“诗史”。韩愈曾这样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他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在杜甫的诗中,写景的作品不多,而全诗都写景的更是凤毛麟角,但在他西行途中,却被太白山的美景所吸引,写下了《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此诗虽“八句皆情”,但句句有“情中景”,首联两句直接抒情,没有描绘具体物象,然而读者能从诗人痛定思痛时的“自怜”,联想到诗人不辞万死,艰辛跋涉的情景。中间四句既抒情,也描写了“太白雪”、“武功天”等具体景象。最后两句抒怀,也没有描述具体物象,但诗人所表达的热切希望,却能在读者心目中唤起诗人爱国的高大形象。如果说开头和结尾有“情中景”的话,那么中间四句既有“情中景”,又有“景中情”,抒情写景浑然一体,妙合无垠。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