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人格生物学范型
第二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艾森克(Hans J.Eysenck,1916-1997)英国心理学家、以其人格理论和行为疗法而闻名
艾森克一直致力于揭示人格特质的潜在结构。他从传统的特质理论出发,将因素分析方法和经典的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相结合,长期致力于人格“类型”及特质的基本数量的研究,同时将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格类型理论。
一、三个基本人格类型:外倾性、神经质及精神质三维特征的理论。这三个类型中每一个都是多层次人格结构。
一个人精神的最表层,即个体在特殊情景下的物殊反应,层层深入,经习惯性反应,特质,最后达到最里层,即类型。
二、人格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
1、内---外倾
① 外倾的人有更低的皮层唤醒水平,他们追求丰富社会刺激和从事高度唤醒的社会行为,仅仅是努力避免无聊,需要高强度的刺激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以后达到适当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好交际喜聚会,有很多朋友,需要与人交谈,不喜独自看书和学习。
② 内倾的人具有高于正常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会选孤独或较少刺激的环境,防止原本过高的唤醒水平更加升高,弄得自己心神不定。喜静不喜与人交往,内省的,喜欢书籍胜于喜欢他人。
2、神经质
艾森克模式中的第二个基本维度是神经质,这一维度表明人格异常到正常的连续特征。
在该维度上得高分的人“情感的波动大,神经过敏,倾向于对刺激产生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之后难以平复” 更激动,动怒,沮丧。
得分较低的人容易恢复平静,这种人不容易焦虑,稳重温和,容易自我控制。
3、精神质, 从正常范围过度到极度不正常范围。它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得分高的人,“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冷酷的﹑缺乏同情的﹑冲动的,对他人不关心的,且通常不关心别人的权利和福利”。
低分者则表现为温和﹑柔弱,富于同情心,缺少攻击性等。如果个体的精神质表现为明显程度,则容易导致反社会异常行为。
1975年,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一种自陈量表,成人90个项目,少年81项目两种形式,四个分量表:
E--内外倾; N -神经质; P--精神质; L--说谎或自身隐蔽(即效度量表)
(二) 人格维度与心理障碍
* 艾森克提出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智力和守旧—激进主义五个维度,但是他认为只有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是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
*(三)人格结构的理论框架
L1:最基础的层次是大脑神经生理过程,表示神经过程的兴奋--抑制水平
L2:以L1为基础获得大量实验事实,这些内容构成L2
L3:行为习惯特质,环境影响
L4:思想及态度,社会性格,高及精神面貌和状态,1967年去掉这层
人格的主要体质因素,以Pc来代表,与环境的影响E发生相互作用后,产生L3型式现象,对此现象以PB来代表之,称为人格的行为特质,说明这些变量的关系的基本等式:PB=f (Pc x E)
三、对艾森克理论的评价
贡献:
1.艾森克提出的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不仅为实验所证实,也得到数学统计和行为观察的证明,受到各国心理学家的重视。
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用途较广的人格量表,已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和司法领域.,已被一些国家译出或修订。
3.他提出人格就可分解为有据可查﹑有数可记的要素.这是心理学家多年以来一直探讨而难以确定的东西.
尽管人格的生物倾向性仍是他理论的主要方面,但是他并没有排除环境的作用。
局限性:
艾森克的人格类型理论与传统的特质理论都是一脉相承的。
传统特质论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人格类型理论也在所难免。
第三节 气质研究
先天遗传的行为与情绪活动的特征或倾向性称为气质,通过与后天成长环境的复杂交互作用,形成稳定的人格。
朱可曼:通过对具有高度感觉寻求倾向个体的长期研究,认为这种感觉寻求倾向虽然也要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但主要是由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一种气质特征。
无聊是用来形容因缺少环境变化或刺激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
感觉寻求倾向:是指对感觉刺激和经验变化的需求
感觉寻求倾向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气质特征,具有生物进化和遗传的基础。
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渴望参与各种冒险行动,以获得刺激体验。
第二,通过违反常规的生活方式来获得感觉刺激
第三,对无聊的敏感度。
一个重要的生物化学成分是MAO,存在于血小板中,另一个生物基础是性荷尔蒙
布斯与普洛明区分出三种气质倾向,这就是情绪性E,活动性A,交际性S。这就构成EAS气质模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