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 日暮: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杜甫 | 日暮: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00:00
07:15
他乡日暮静中闹,游子白发为何笑?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各自关上了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风清月朗自是一个迷人的夜晚,可这优美的山川不是自己的家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泉水从石壁上潺潺流过,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花白的头发与明亮的灯光辉映,灯花何必溅着斑斓的火花报什么喜讯。
注释
1、闭:关闭。
2、非:不是。
3、故园:故乡。
4、石泉流暗壁:即暗泉流石壁。
5、秋根:秋天的草根。
6、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摘要
《日暮》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曲折婉转,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诗的首联展现山村的闲静景象,作者凝望这景象,禁不住思绪万千:皓月升起,晚风清凉,月下的山村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颔联隐含着诗人无奈的愁绪和浓重的思乡情怀。颈联写幽深的泉水和秋夜的露珠,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灯花报喜,不觉欢欣,反而倍觉烦恼,尾联满含辛酸的眼泪。
作品赏析
这首诗,作者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怀乡、思乡之怨,但读来却更觉凄楚悲凉,其含蓄之美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
首联“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羊儿、牛儿,三三两两,“咩咩哞哞”,一声远一声近地叫着,闲散地往村子里回来。诗人添了一个“久”字,来述说它们行走的缓慢和悠闲。各家各户的柴门都已经关上了,西边的最后一道夕阳也从柴门上扫过,天地都安静下来,等待着进入黑夜。不一会儿,家家点上了灯,人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或者谈天说地,或者灶前忙碌,或者给牛喂草,或者温酒准备喝上一杯。不管怎样,上天赐福于善良普通的人们,各安其所,这个村子像个准备睡眠的老人一样,让人觉得平安、温暖、安详。这两句十个字,字字平凡,句法也极自然,却能将读者带入一种境地,让读者闻到家的味道。
颔联“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可是眼前这并不是作者的家,作者其实恰好就是想家了。夕阳的余晖散尽后,月亮渐渐升高,柔软的风拂过村庄,令人心也要柔起来、软起来了,空气中有柴禾燃烧的味道,牛羊和鸡鸭都已渐渐入睡,月光让一切都安静下来,这是一个清新的美好夜晚。可是这样的地方虽然美好,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有无限清景,但作者于它而言毕竟只是一个过客。阒寂也好,喧闹也好,都不是作者的故园。这两句语气虽然很淡,其实深藏着极浓的悲郁。一个“自”字,极言“风月”和“清夜”的与己无关。“自”是个仄声字,和下句的“非”字平仄互调,一拗一就,使读者能够感到作者情绪从抑郁到克制后的回转和平息。诗的上两句是用了黄昏中的暖色调,这两句则是用了月光下的冷色调。温馨和凄凉的互相映衬,使得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颈联“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内心难以平静的作者陷入了更深的夜色里,他独自去看山上的风景,在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听到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脚边的草根上凝着露水,打湿了鞋子。仔细看时,它们一粒一粒沾在草叶上,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这样的秋夜山间,风露袭人,水的寒气仿佛能浸入人的皮肤。在作者杜甫的诗中常能发现精心锤炼的句子,好比一个手艺精湛的老艺人,能雕出纹路精美细致、而又气韵横生的木雕一般。这两句便是如此,作者将词序有意倒置,按照意思句子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调换字词后,声调更加铿锵,而且使得“石”与“泉”“草”与“露“的连接更为紧密、融为一体,原本无奇的句子变得更有韵味,凝结出一片凄清幽遽的意境。
尾联“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浑然忘却风露的寒冷而兀自独立的人,想必总有许多心事。不知站了多久,作者才踱回室内,捻灯独坐,把卷读书,他的满头白发,在明亮的灯光下分外银白如雪。他心绪难平,想自己曾经满腔的豪情、兼济苍生的宏愿,都抵不过老来这一头发如雪。可是灯烬似乎不解人愁,在和跳跃的火花频繁地玩着花样,似乎在逗可怜的老诗人开心。一个“何须”,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无聊和凄怆,头白之人,与那些热闹和花样早没了关系;流落蜀地十多载,老来一事无成,望前路,希望渺茫;回首故园,有家难回。又有谁来同情、解救这头发白的失路之人。
这首诗的情语都在景语之中,情景交融、含而不露,有深绵婉转的姿态,句句读来,令读者感到口角噙香、余味不断。
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作者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见到瀼西一带,地势平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作者居住的山村,黄昏时分寂静祥和,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便有感而作。[3]
作品评价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老杜寄身于兵戈骚屑之中,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故作诗多用一“自”字。……《日暮》诗云:“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言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无情之物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刘云:人人能言,人人不能言,与“可惜欢娱地”同耳(“风月”二句下)。
明·谭元春《唐诗归》:谭云:通首王孟。不杂己调,所以为大。钟云:语闲气和,中藏悲感,客中清霄,吟此不觉低徊(首四句下)。钟云:王孟少此怨调(末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起二句破“日暮”,即笼起“非故园”。作倒装句、流水对看更有意(“石泉”二句下)。
明·王嗣《杜臆》:“风月自清夜”一联,其意极悲而不着色相。……至结语尤悲,意在济时而伤于头白,反怪花烬之繁也,与“待尔嗔乌鹊”同妙。
清·金圣叹《杜诗解》:如此奇句,便是佛唱,岂复风人(“牛羊”句下)!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纪昀:寂寞之景都从次句生出。六句“滴”字有神,“满”字笨而少味(按:“滴秋根”一作“满秋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一、二,“暮”之候;三、四,诗之骨。五、六,申“自清夜”;七、八,申“非故园”。自嫌头白不归,反嗔灯烬相照,无聊时错怪,情绪如见。五、六,大似鬼语。
清·杨伦《杜诗镜铨》:淡语隽永,游子不堪多读(“风月”二句下)。
清·薛雪《一瓢诗话》:老杜善用“自”字,如……“风月自清夜”、“虚阁自松声”之类,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掏出纸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看云时

    他乡日暮,门外寂静门内闹,游子白发,为何挑灯自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