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觉中老师传统文化讲座《大学古本质言》第51讲

余觉中老师传统文化讲座《大学古本质言》第51讲

00:00
01:08:17

心正而后身

心为一身之主,而心之所以纷杂者,亦身累之。老子曰人身百节有神灵,其语至精,然引而不发。后世演为《黄庭内外景》诸书,第言摄养之法,流为邪妄,遂失老子之本意。或且据以为老子所作,误矣。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以其有天理。后天心杂于情,情不可少也,而必以性正之。如衣食男女宫室,人所以生,然有礼以节之。礼者,天理之节文,天理即性也。性无形而心有觉,有觉之心从性而发者可以为善,恻隐羞恶等四端是;从气质而发者可以为恶,甘食悦色等情欲是。此理至微,非语言文字可传,必践形尽性之后始知,故老子亦难尽言。发于性舆发于气质者,即其人亦不能知也,所以诚意正心必实践其功。盖性本虚无,心乃浮动。性原于天命,无声无臭者,安得不虚无?心杂于形质,嗜欲牵引者,安得不浮动?儒者以心为性,斥虚无为异端,不知理之本体即虚无,著于事为而后有象。正心者,复性而已。性尽而天下之理无不函,形神精气无不净,故曰大而化焉。而其所以然,则以止于至善,得天地之中而存养天理。静以致中,动以致和,知行并进,内外交养,由有诸己而充实而大化,所以德明身修,无所不宜。先儒分内外动静为二,又不知心之正也即至诚能化,而尽性、尽人物性之义晦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