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章节:动静之上是寂静?般若现前见主人,客有轮回主不受?

开悟章节:动静之上是寂静?般若现前见主人,客有轮回主不受?

00:00
12:27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指是握一个拳头。【屈已复开】,他展开了。【开已又屈】,就是握了几次的拳,让大家看。大家是看到了佛这个动作。佛就问他了,问阿难了。【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问阿难,你见到什么了?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百宝轮掌」,赞叹佛的手掌之好,那么这个都是八十种好里面的。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这里不必细说。说在我们大众当中开合啊,实在呢,阿难是示现与我们凡夫同一样的见解,看不出世尊的苗头啊。假如阿难要在佛的这个手掌开合当中,豁然要是悟到了,动是客尘,不动是主空,他也就证阿罗汉了。他没悟!所以到后来宗门这些禅师,举手擎拳做这些动作来比划,堪验学人,可以说这个方法不是他发明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就用过这个手法啦。这个里面,密意很多,用心就是要叫人自见自悟。那么很可惜呢,阿难没悟,佛再进一步提示他: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这一提示呀,确确实实对我们理解呢,是帮了一个很大的忙。这是外境啊,佛用手举着拳众中开合,这是外境啊,是属于色尘。我们眼根对的是色尘,色尘有开合,有生灭,我们能见的这个见性不开合。开合的不是自己,不开合的是自己。佛看到阿难不悟这个道理,这才给他一个提示,希望他从这个提示当中能够觉悟。所以下面阿难呢,也渐渐地懂得这个道理了: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你看阿难一直到现在,前面多少次问答,没有一桩事情是答对了的,到现在像个样子了。但是诸位晓得,世尊要不这么提示一下,他还是不懂,还是不晓得回光返照。憍陈如现身说法做了个榜样,那么佛又在此地做了个提示,这在教学法里是最高明的教学法,诱导一个人走向开悟的道路啊。但是这种手法呢,可以说是很粗、很浅显,就是动静非常的显明。佛也是看阿难是个初学的人,没入门的人,首先叫他在粗、浅的境界里面决定,哪一个是动?哪一个是静?叫他自己啊,辨别动静两种不同的境界。那么这个阿难体会到佛的意思了,下面就更深,再进一步来提示他。


编号027-b/133–十番显见之二显见不动


【佛言:谁动谁静?】这就进了一步了。【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这一句答得好了,这是真正的有了心得了。诸位要晓得,佛手这里说一个动,哦,你这个手是动的,我这个见是静的!有没有悟呢?没悟。为什么没悟呢?常住真心啊,它不是动静的静,它是寂静,寂静不是动静的静。动静的静,那个静还是动。为什么?它是相对的,由动显出它的静,由静显出那个动。而常住真心是如如不动,超越了动静,这个才叫真正的寂静啊。


所以阿难这一句答得好啊,【尚无有静】,静也说不上,因为你说上一个静,那么再问问,它什么时候动过啊?它要动过之后才能叫静啊。它从来就没有动过,连那个静都安不上。【谁为无住?】无住就是动啊,连静都谈不上,还谈什么动呢?这个境界好啊,这是真正有了心得了。所以下面是佛给他印证:【佛言如是】。那么从此以后,这个阿难渐渐入了门了,渐渐入了道了。


诸位同修在这里应该要留意。我们图书馆的讲座,弥陀经疏钞跟这个楞严经,我们是采取细讲。讲得细,时间当然长,这是必然的。过去我们讲弥陀经疏钞是四年圆满的,讲了四年。这一次呢,我们也打算将这个疏钞和楞严经啦,我们也定四年讲圆满。四年当中诸位要是开了悟了,上根利智啊。不算慢啦,相当快啦。那么其他的经呢,我们是略讲,我们不细讲,进度比较快。这个两种进度是慢,希望同修们要在这个里面去体会,不能粗心大意,要细心去体会。


那么阿难这个刚刚才入门呢,门还没入啊,方向对了,方向很正确了。那么佛再进一步地诱导他。【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这是佛在手掌放光。【在阿难右】,这个光在阿难右面。【即时阿难,回首右盼】,佛光在阿难右面,阿难就把头转过来看一看。【又放一光,在阿难左】,这个光忽然放在阿难左面,阿难往左面看看。阿难头摇动,一会儿右,一会儿左,头摇动了,这是示现一个境界。【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你现在为什么头摇来摇去呢?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拐了好大一个弯,就是要问这句话。因为前面境界是静的,佛手这个境界是动的,自己是静的。现在怎么样呢?境界动了,自己头也在动,这就比前面意思要深一层了。所以再问问他,是你头在那里动,还是你见性在那里动呢?我们看阿难答复的: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这个答法跟前面意思是一样的,见性动静两边都不落。这个我先前给诸位举的比喻,我们心里的念头是动的,我们这个身体啊,这个细胞的新陈代谢的时候,刹那刹那都是在动的,是生灭的,可是我们的见性却是不生不灭的。那么就在我们这个一身上,谁是自己,谁不是自己,这不很清楚的看出来吗?


我们能见的见性,能闻的闻性,从来也没有动过。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当中,讲过多少遍呢,也举过多少譬喻啊。诸位要悟入进去之后,你的人生宇宙观必然改变了。什么样的境界呢?这个境界不可思议,正像心经里面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啊,那个照就是观照般若。五蕴,我们这个身,物质的这个身体,这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五蕴就是身心。我们整个身心啦,原来是空寂的啊。「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从此以后啊,一切苦啊,都没有了。苦因是烦恼,一切烦恼不生了,一切的果报不受了。这多自在!


所以说,没有悟的时候,我们有五种受,苦乐忧喜舍,有五种受。悟了以后啊,这五种受没有了。这个道理,我们在过去讲《十四表》,第四表里面,说过多少遍呢。讲题目的时候,就给诸位说,当前所受是暂时的。为什么说是暂时的呢?迷的时候才有,悟了的时候就没有啦,所以说是暂时的啊。什么样的苦不受了呢?给诸位说,六道轮回之苦不受了,这个才叫学问真正的成就。超越不了六道轮回谈什么成就呢?!现前苦乐忧喜舍还没有看破,我们谈不上功夫啊。苦乐忧喜舍看破了,真正有了主宰了,一切境界里面能如如不动,这个叫作功夫。


我们从楞严经看到这个地方,这第一卷快完了,阿难尊者才得一点消息。此地所讲只是一点消息呀,他得到了消息啊。这个消息是亲自得来的啊,不是听别人说的。在四加行里面,这叫暖法,好像虽然还没有接近火啊,那个暖气已经先感受到了,他已经觉得这个温度渐渐地在上升。那么阿难目前是这样一个境界啊,佛给他印证,好!很正确。


在这里,在此地,我特别要提醒诸位同修的,无论是什么人,在你大彻大悟之前,一定有这个现象。那么这个现象保持的时间,是长是短,与个人根性有关系。根性利的时间短,就入大彻大悟。钝一点时间长,有了这个境界,说不定三五年之后再开悟。根性利的,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一两个月当中就有开悟的,所以这个境界现前是好境界。这就是确确实实把这个宾主、尘空啊,分得清清楚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20628150

    顶礼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