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一则“禁止第三方平台直接参与药品网售”的消息直充热搜第一名!
该消息一经发布,众多网友惊呼:“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百度健康、平安好医生等电商具有的自营业务都将不保。”
悲观的市场情绪蔓延,影响着投资者的情绪。表现在股市上,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的股价开盘即下挫,截止今天收盘,分别下跌14.83%、13.85%。
事实上,上述表述来自于今年5月,国家药监局印发的《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这份征求意见稿中就有“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的表述。
不知为何,一份一个多月前就已经公开的文件,会在6月底引发市场轩然大波,并被坊间解读成:拟禁止第三方平台直接参与网络售药。
短短几字只差,曲解了政策原本的含义,影响了市场表现。
一位医药电商高管向健识局表示:“无论是自营还是平台业务,这些企业都均与实体药店展开深度合作,早已不存在第三方直接参与网络售药。”
确定第三方边界
若想弄清楚这条法规,对行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首先要弄清楚:第三方平台是谁。
根据《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是指在药品网络交易中提供网络经营场所、交易撮合、信息发布等服务,供交易双方或者多方开展交易活动的法人组织或者非法人组织。
这一说法可以简单理解为:第三方就是电商这样的网络交易平台。
表面上看,如今的”第三方平台”主要采用B2C模式,由“平台加盟+自营售药”两种业务构成。在各大电商App里,我们不仅能看到合作药店在展示产品,也能看到很多标注“自营”的电商主体。
一家顶级医药电商告诉健识局:在公司内部,自营大药房和交易平台是两家独立的公司,“自营大药房和其他合作伙伴的地位其实是均等的,都是在平台上展示商品,通过平台完成交易。”
也就是说,平台一直都是无法直接销售药品的,能售药的只能是线下药店。
在现实操作中,京东健康与至少2万家药店展开合作,并自建“京东大药房”;阿里健康则通过投资收购成为数千家药店的股东。平台上既有“自有”的药店,也有合作药店。但所有药品交易均由实体药店完成,销售环节基本符合“网售店送”的监管原则。
“网售店送”是2017年监管部门制定的医药电商运营原则。网络平台负责撮合交易,药店自行送药,或者委托有药品配送资质的物流企业送药。
多年来的网售药品的严格限制至今尚未“松绑”,售药主体必须是药店,而不能是第三方平台。但药店可以在第三方平台上展示药品信息,并通过平台完成交易。这是目前医药电商合法运作的唯一模式。
各电商也一直希望监管部门能够认可它们规范化发展的成绩,不过监管部门并未松口。
监管部门的担心
监管部门不放开第三方平台直接售卖药品,最核心的关键是处方药的销售。
根据国家药监局南方药物经济研究所的数据,2021年线上终端药品销售额达2230亿元,同比增长40%.预计2022年还将持续增长,销售额将达2899亿元。行业高速发展,很多乱象也随之产生。
网络上假药泛滥,危害公众健康,加大了监管机构的执法难度。对于医院、药店等主体,药监部门能够监管到,但如果第三方平台都可以售药,监督就很难完全触达了。
尤其是处方药,因为涉及用药安全、滥用等问题,如果脱离医生、药师的医嘱和处方,任由第三方平台随意销售,必然会导致严重的药物安全灾难。
正因为网上处方药销售监管难度大,平台对相关业务控制很严,虽然处方药销售是医药电商必争的市场,但其实京东、阿里等大平台上目前处方药销售金额并不大。
2021年,京东健康处方药的业务营收仅为33亿元,还不到其总营收10%,而阿里健康处方药的业务尽管增长105%,但收入占比也还未到公开披露的级别。
放开“网售处方药”的动议一直有人提,但一直没有具体的执行方案,原因也就在这里。
从当前的规则来看,线下药店依然是医药电商绕不开的一环。阿里、京东、叮当快药等依靠收购、自建线下药店,满足监管需求,销售“自营”药品。平台上更大的药品供应主体,则是老百姓、大参林、一心堂等实体药店。
6月19日,医药商业股今天集体爆发。截至收盘,第一医药和漱玉平民涨停,此外,大参林、老百姓、健之佳、益丰药房等涨幅均在5%以上。行业门槛一天不放下来,线下药店就依然是电商最坚实的伙伴。
分析人士指出,本次《征求意见稿》一旦落地执行,就会必将引起实体药店的行业整合,随着医药电商的监管常态化,网络与线下的监管进入融合时代。
撰稿 | 小米
编辑|江芸 贾亭
制图|廿十三
运营 | 山谷
药品电商还是蛮好的,有些急性不舒服的病,不方便出门也能快速买到药,希望政策越来越好。
不错不错
阿里健康挺好的,买什么药都在上面,还没有假药,线下看推荐贵药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