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灯彩 - 龚智瑜

上海灯彩 - 龚智瑜

00:00
08:23

龚智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灯彩,上海市黄浦区代表性传承人。


大家好,我是龚智瑜,80后年青一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灯彩,上海市黄浦区代表性传承人。今天,由我来为大家讲述黄浦的非遗故事。

我从小生活在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中,母亲喜欢手工艺品制作和绘画,我父亲擅长修理和装配电子设备;从小的耳濡目染,使我对手工制作充满了兴趣。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加上我曾学习过书法、绘画、食品雕刻等,对工艺美术特别喜爱。

在上海灯彩上专研学习精益求精,得从2018年开始说起,我们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很重视,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非常丰富。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我母亲看到了五里桥街道文体团队联合会在招收上海灯彩非遗传承班的学员。我一直是手工艺爱好者,知晓有这么好的机遇可以自己亲手学做灯彩,让我十分欣喜,在截至报名的最后一天,赶上末班车成为了传承班最年轻的学员。授课的吕协庄老师是何氏灯彩创始人——有着"江南灯王"之称的何克明大师的关门弟子。

灯彩又叫“彩灯”、“花灯”,俗称:“灯笼”,顾名思义,即有色彩的灯。灯彩是我国普遍流行的民间传统综合性手工艺品,其表现形式也就是灯的综合性装饰艺术。

中国灯彩是起源于18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品。那时,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前后,人们都会张挂象征团圆意义的彩灯笼,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渐渐地,彩灯笼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据《周礼注疏》记载,周朝就有了烛灯。到了战国,灯的制造工艺蓬勃发展,在屈原《楚辞》中有记载。随后的《西京杂记》中记载着汉代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到了唐朝,元宵放灯发展成了盛况空前的灯市,宋代,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花灯发展到了高峰,样式千变万化。到了明清时期,花灯活动尤为盛行,不但样式变化万千,种类也逐步增多,规模也有所发展。

就技艺而言,中国灯彩综合了绘画、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因地制宜地将各地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融入其中。

上海灯彩是中国灯彩的一部分。在上海灯彩严格创新的漫漫长河中有着目不暇接的众多璀璨明灯。明代以“刻纸夹纱灯”称雄于世,清代以伞灯最为盛行。到了近代,上海的灯彩艺术家们继承了前人灯彩的优秀技艺,不仅在材质上不断更新,充分发挥麻、纱、丝绸等材料的天然特性,令灯彩艺术愈发斑斓炫目,而且品种也更趋丰富,创作出了撑棚灯、走马灯、宫灯、立体动物灯等四大类。有“江南灯王”之称的何克明所创造的“立体动物灯彩”集观赏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是上海灯彩艺术中最精粹的一部分。2008年以“何氏灯彩”为主风格的“上海灯彩”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上海灯彩的六大工艺特征分别是:匀、正、紧、挺、齐、鲜。

第一是匀:就是要求搓丝均匀;我们制作骨架的每一根铁丝都是用皮纸包裹的,既美观又防锈,将皮纸包裹到铁丝上的这个步骤就叫搓丝,搓丝会用到的工具是我们祖师爷何克明大师自创的搓丝板。第二是正:就是要求形体正;骨架是作品的灵魂,在制作骨架时就要考虑到作品整体的弧度起伏、造型的比例、肌肉的饱满度等等。上海灯彩的特色就是写实的立体动物灯彩,所以即使是一个立体的骨架,都要能体现出动物的灵动。

上海灯彩虽说是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科技造就了新的材料、新的光源、新的展现方式等。将这些新的科技产物与传统的技艺相结合,让传统手工艺品与时俱进。比如从前的灯彩用蜡烛照明,亮度不够,也有明火隐患,进而逐步转成了电灯泡替代。如今各式各样的LED灯泡、电子装置又能让彩灯发出更多色彩、更加明亮,这并非破坏传统,而是将创新思维带进了非遗传承。我们的作品中有从中国古代建筑借鉴“窗棂”结构,打造以四季窗景主题的《四季双鸟》灯彩;从古典音乐出发,为彩灯安装发声装置,让灯彩雀鸟能够“歌唱”;以喷泉为灵感,让灯彩锦鲤喷出七彩泡泡。

上海灯彩在我的人生历程中,真的就像一盏闪亮的明灯,点亮了我的生活。让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前行的目标,有了坚定的信念。我要感谢我的恩师吕协庄老师毫无保留的教导,感恩我身边每一位团队老师的帮助。希望上海灯彩能点亮每个人的生活,让更多的人能走进上海灯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