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时期,是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阶段。3岁至6岁期间,孩子每天在幼儿园里的时间为9个小时,如何利用好这个时间,开启幼儿的美育启蒙呢?从今年年初开始,北京学前教育协会党支部书记、快乐音符品牌总策划张晓坤每周与行业专家对话,力图帮助幼儿园管制者和幼培机构找到最适合的方法,开启幼儿对美的感知力。在最近两期的对话中,他们探讨了民族民间音乐与乐器如何进入幼儿园的话题。而无论是参与讨论的专家,还是张晓坤,都有一个共识:美育的意义不是教幼儿会唱歌、会跳舞、会画画,而是在唱歌、跳舞、画画中,让幼儿感到快乐。
民族民间音乐进入幼儿园
广西仫佬族音乐人姚亮,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多年来从事民族民间音乐的推广,曾出版《学前教育音乐活动指导》一书。姚亮认为,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是中华文化中灿烂的瑰宝,应该让当地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这些民族音乐的魅力,通过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从小树立儿童的文化自信,寓教于乐地在音乐游戏中感受到方言的音韵之美。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通知中曾明确指出,应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因此,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幼儿园应该让幼儿有机会接触一些当地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
姚亮举例,铜鼓是壮族的一种民族乐器。他曾经在草原儿歌节上,为很多汉族、蒙古族的小朋友介绍这个乐器,小朋友都很喜欢这件乐器,“足可见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对于未知事物的接受度远比我们想象得高。”在姚亮看来,不同地域的幼儿园音乐老师,可以从当地的方言、民族文化入手,与当地环境做结合,“例如,广西南部地区说广东话,那里的幼儿园老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粤语的念谣。而在广西讲桂柳话的地域内,老师们可以更多地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
姚亮总结,在广西桂柳话地区,最适合幼儿的就是摇篮曲(在广西不同民族的方言中名称略有不同,但总体上都可以翻译为摇篮曲)。因为摇篮曲有清、柔、美的特点,很多幼儿在家中就能够听到长辈们的演唱,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同时在摇篮曲中,幼儿能在音乐中感受到爱意,温暖他们的心灵。另外,在当地的民歌中有一类歌曲是游戏儿歌。这类歌曲类似于《编花篮》《丢手绢》,儿童可以一边演唱,一边做动作、做游戏,互动性很强。广西音乐中还有一类叙事儿歌,本身音乐的节奏欢快、歌词富有童趣,有助于培养儿童爽朗、大方的性格。同时又可以配合手指摇,很适合在幼儿园中进行推广,如桂柳话版的《虫虫飞》。
我国的民歌文化很丰富,并非所有的民歌都适合儿童,需要老师进行查找、整理、筛选,以满足幼儿的兴趣爱好,符合幼儿园教学大概的需求。张晓坤的感受是:“粤语民歌中关于儿童主题的作品有很多,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歌颂母亲的,这些都很适合幼儿。”姚亮建议:“幼儿园小班的幼儿,音域还比较窄,老师可以将歌曲进行适当的修改,或者只选取民歌中的几句进行教学。”
纪晨/文,《音乐周报》2022年4月23日报道
感谢《音乐周报》,感谢喜马拉雅对我主编的《学前教育音乐活动指导》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