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庙
6月18日9:20离开孟州,北上前往山西临汾尧庙,240公里。中间在沁水服务区休息,吃上午餐。奶茶,煮鸡蛋,昨晚在酒店对门的一个很大的超市里购买的孟州特产提江饼、桃酥、面包。此前几天,老领导官布扎布主席的长篇人类学文化学著作《人类笔记》出版发行,订于19日在呼和浩特中山西路新华书店举行首发式,邀请我参加,赶不回去了,写了一个贺词在服务区给他和作协发了过去。
下午两点四十到尧庙。
尧庙简介曰:尧庙是中国首座国祭帝尧,民祭尧、舜、禹三位华夏先祖的庙宇,俗称“三圣”殿。4300年前,尧定都平阳,划定九州,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推进农耕,实行禅让,教化民众,协和万邦,奠定了中国最早的格局。尧被尊为“五帝”之一,是炎黄之后华夏上古文明的开创者,为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的开篇首载帝王。
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尧庙位于临汾城南四公里处,现有广远殿、虞舜殿、大禹殿、五凤楼、寝宫、尧曲壁廊、尧字壁廊、祭祖堂、仪门、钟楼、鼓楼、尧井以及“龙凤之脉”等景观。为国家4A级旅游区。
在庙内瞻拜参观两个半小时。
庙的正殿前有三株古柏。东侧一株已经枯死,时在1998年。右前方的一株叫柏抱楸,柏抱枯死,楸树依然茂盛。西侧一株名曰柏抱槐,柏的大部分枝干已经干枯,岌岌可危。三株古柏都是晋朝所植,时间为1700年。
庙内就我和咏花以及一个年轻男子,年轻人行色匆匆,进来焚香叩头毕,就走了。
殿宇巍峨气派。正殿中有帝尧金色全身坐像,身形端正,稳健如山,眉宇疏朗,面容庄重,双目直视前方。
庙内呈现荒凉萧索景象,应该是许多年没有修缮了。是我们此行一路走下来最缺少维修的古迹。帝尧的头上身上落满灰尘。除了晋代栽植的三株古柏以外,还有不少柏树,大都晦暗萧条,了无生气。陪殿中的帝舜、大禹塑像,寝殿中的帝尧和帝后塑像,雕塑技艺及材料率皆草率粗陋,塑像皆彩绘,都穿了服装,披红挂绿。尤其是寝宫里帝尧及帝后的造型和服装,俗不可耐,滑稽又可笑。
如此神圣庄严的地方,穷酸和恶俗正在侵袭着它的许多角落。
综合《尚书》《史记》《帝王世纪》等典籍,略述尧的事迹如下:
帝尧陶唐氏,祁姓,名放勋。尧母名叫庆都,怀孕十四个月后生尧。尧十五岁辅佐帝挚,封在唐地,成为诸侯。身长十尺。二十岁的时候登上帝位。任命羲和的四个儿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为分管四岳的官。确定一年为三百六十六日。
四岳及诸大臣向尧推荐舜,尧说那我先试一试他。于是把自己的两个姑娘都嫁给了舜。古书是这么说的:“尧妻之(舜)二女,观其德于二女”。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欲以二女试舜,观其理家之道也”。尧先让舜担任司徒的职务,没问题;又让他领导百官,百官在他的领导下秩序井然,各司其职;又让他统领天下四方,诸侯群臣纷纷来朝,舜迎接措置,非常有水平,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许;尧又把舜放入群山密林河湖草泽之中,即使遇上狂风暴雨,舜也从不迷失方向和道路。尧认为舜简直就是圣人,于是尧把治理天下的工作都交给了舜。
舜受命之后,不敢懈怠,努力工作。他先用璇玑玉衡(浑天仪)以正天文;又去东方巡狩,祭泰山;会见东方诸侯;协调音律统一度量衡;又到南方、西方、北方视察;四方视察结束,回来祭视祖庙。大禹治水后,划定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舜视察北方后,认为北方地区广大,又增设并、幽、营三州,分天下为十二州。继续施行咎繇制定的五常之刑,遇上具体案例,从轻从宽处理。
因为共工本来邪恶阴险,讙兜还向尧举荐;四岳推荐鲧治水,但没有成功;三苗国在江淮、荆州一带叛乱闹事,在舜的建议下,尧把共工、讙兜、三苗首领以及鲧流放到四面八方的边远之地。讙兜、共工、三苗、鲧,史称“四罪”。
尧在帝位九十八年,一百一十八岁去世。百姓如丧姥妣,三年不听音乐。
尧有儿子,名叫丹朱。因为丹朱不肖,不能继承帝位,治理天下。于是就把帝位授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以天下。”《史记·五帝本纪》如是说。病,损害、痛苦之谓。
尧称帝后,以平阳为都城。《诗经》中的唐风,指的就是这个地区。古唐国在山西中部太原一带。
大槐树·汾河生态园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在山西洪洞县。此行的路线图里并没有这个景点,而且对大槐树的移民情况没有一点了解。是从临汾出来往晋祠的高速上看到关于大槐树景区的提示。女中英杰范玫子从山西到了内蒙古后,在她主持的呼和浩特赛马场东侧的呼和佳地住宅区大门旁,栽了一棵小槐树,树是专程回山西老家,在大槐附近选取,不远千里,运送到呼和浩特的。小槐树枝繁叶茂,正在茁壮成长。
因为有玫子大姐的故事在其中,于是不假思索,下了高速,重新设置导航,来到大槐树参观。
园区内楼观连绵,巍峨气派,整饬一新。人满为患,全部是中老年人,南腔北调,五花八门,放肆说笑。
第一代第二代大槐树已经枯死。第三代长势还算旺盛。进入园区,匆匆看一下第三代槐树就出来了。
从大槐树出来,隔着滨河路,就是汾河生态园。
做过截流工程的汾河水面宽阔,河两岸的浅水处种满了荷花,莲叶接天,一望无际。正是开始开花的时节,有的已经绚然开放,有的含苞欲放。想找一张长椅坐下来静静欣赏。然跟前的唯一的长椅早有人占据。无奈,站着拍照完毕,就离开了。
下一站,直奔太原方向准备瞻拜晋祠。
绵山
绵山风景区和先前的大槐树,随后的平遥古城,都是在驱车去往太原晋祠的高速公路的提示牌上看到,只要看见,就二话不说下高速,去景区。这种情况在山西一再出现,一是可以看出我对山西的无知,二是可以看出山西历史文化的深厚。二广高速、京昆高速以及汾河,从北至南,联珠串玉,把三晋大地的许多历史名胜、重要城市连接起来。走在这样的路上,脚步不能匆忙,眼睛要时刻留意。所以当“绵山风景区”的字样进入视野的时候,就毫不犹豫。
绵山又称介山,在介休市东南,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是山西中南部太岳山支脉,山势高峻雄伟,山上林木葱郁。据云春秋时期,道家就开始活动于绵山,北魏时期就有了寺庙建筑,到唐代已经形成规模。现在的绵山,打造成了规模宏大的旅游风景区。在对旧有的寺庙宫观进行改造维修的基础上,又新设了许多新建筑,楼阁亭榭,廊庑台观,应有尽有。设立了悬空索道,甚至凿山破石,设置了电梯。为了措置这么多的新的景点和建筑,好几公里的山体被劈开。劈开的平面(地面)上铺石修路,建造各类仿古建筑,立面上修筑透明通道、宫观、太极八卦标记等等。
我和咏花到风景区,已经两点二十。时间紧迫,匆匆乘了摆渡大巴上山。偌大一辆可乘坐四五十人的大车就我们两个游客。司机是一个中年男子,健谈,曾到过内蒙古做过电力工程的活儿。给我们介绍绵山的游玩路径和方法。如果按照司机兄弟的推荐来游览,那至少得在山上住一宿甚至两宿。这是我和咏花都不愿意的。所以一下大巴,直接乘坐索道缆车,上介公岭,拜谒介公祠、母子亭,祭拜介公墓。
然后乘电梯下到半山腰的平台上闲逛,等到最后一班摆渡大巴,就坐着下山了。
在一进入景区的广场上,照例矗立着介之推的塑像。塑像高大雄伟,仰头才可看见。像一座巨大的岩石,凛然似有生气。高大到何种程度?高大到不论仰视还是拉开遥远的距离基本上平视,都不能看清主人公的面貌。
绵山的旅游工程之所以能够扩造铺排得如此浩大,就是因为介之推。如果没有介之推,绵山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就像火没有了光,刀没有了锋利,西施失去了美。如果是这样,绵山景区的开发者也就不会砸上许多个亿,费尽移山心力,做这件事情了。即使因为介之推,也不至于把原本郁郁葱葱完好无损的山体劈削成现在这般模样。相信每一棒炸药的轰击,每一镐每一镢头的砍斫,山的神经都会无声地抽搐。
介之推的事迹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僖(西)公二十四年》:晋侯(晋文公)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翻译:晋文公重新归国后赏赐在他逃亡时追随他的臣僚,介之推(也是当时的追随者之一)没有主动请求俸禄,(或许因为疏忽,文公也就没有赏赐介之推,所以介之推)没有得到俸禄。介之推说:“献公有儿子九人,在世的只有国君(文公)。惠公、怀公不能善待他人,所以里外上下都嫌弃他。上天不愿绝灭晋国,必定会出现新的君主。而主持晋国宗庙祭祀的人(君主),不是您又能是谁呢?上天已经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和安排,而他们几个人认为(今天的大好局面的实现)主要是依靠了他们的力量,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偷窃他人的财物,人们尚且称之为盗贼,何况贪天之功以为自己的功劳呢?在下的人把罪恶当成义举,在上的人又对这种罪恶大加褒赏,上下相互欺瞒蒙骗,真的是难以和他们相处共事了!”介之推的母亲说:“(既然如此)你何不也去向文公求取封赏呢?如果就这样不明不白死去,又能怨谁呢?”介之推回答说:“明知他们是错的,还要追随仿效,罪责就更甚了。再说我的怨言已经说出去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坚决不能再要求这份俸禄了。”推母(看儿子如此决绝,心有不忍,所以又委婉地)说:“要不就让文公知道这件事(要求俸禄),你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语言文词,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就要隐藏起来了,还用得着用语言文词装饰它吗?(如果真要这样,那)就是追求显达的行为了。”推母说:“儿啊,你真的能做到不求显达,过一种穷困寂寞的隐居生活吗?如果能做到,母亲跟你一起去。”于是母子二人一起(躲避到绵山中)隐居,直到后来死去。(早先的时候)晋文公曾派人搜寻,没有找到。于是把绵山的土地赐给介之推,并说:“就用这个办法来记取我的过失,同时表彰善良美好、道德高尚的人。”
《史记·晋世家》所记介之推事迹主要引自《左传》。司马迁在引用《左传》的时候,在前边加一段解释性文字,说明文公的赏赐没有给到介之推的原委:“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在司马迁笔下,介之推写成了“介子推”。《左传》、《史记》以后,介之推的事迹一直在流传,用网络语言说就是不断发酵。介之推的人格内涵里被加上了忠君爱国,不言利禄,不与贪秽同流合污,具有美好善良的品行,道德节操高尚等等内容。而且把介之推母子隐居绵山的史事和民俗中的寒食节联系起来,就像把屈原投江和粽子捆绑在一起一样。寒食故事使介之推的事迹增加了英勇赴义的壮烈色彩,介之推故事又使寒食节增添了美丽感人的历史文化蕴含,可谓相得益彰。
《太平御览》引《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可知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还有说寒食节去冬至一百六日,距离清明只有一天。大概是两个节日靠得太近了,古人嫌麻烦,从唐代开始,干脆把两个节日合并了。《唐会要》中记载了一条代宗所发敕令: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宋代周密《癸辛杂识》云:冬至后百六日为寒食,即以清明为寒食矣。
这是寒食节的来源。上世纪七十年代,余十来岁,每到春天,总能听到母亲以及大人们说到寒食。虽然并没有过这个节,但时常被人们提及。五十年过去,现在好像没人说这个节日了,它完全融汇到清明里去了。
其实寒食的来源非常早。《周礼·司烜氏》云:“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禁火是周朝旧制。头一年的火用到年尾,熄灭,第二年重新钻术取新火。在旧火熄灭、新火未成的这几天里,人们只能吃冷食。
晋代陆翙《邺中记》曰:并州俗,冬至一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这是寒食和介之推事迹合并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寒食节早期的地域范围主要在山西。
中国人做事好走极端,据《汉书》载,山西的寒食有延续一个月的极端例子。魏武帝曹操知道这个情况后,出《明罚令》,严厉禁止寒食,不仅不能延续一月,三两天也不行: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寒食和介之推被捆绑在一起,并不生硬,显示了民间文学家们的美好想象力:介之推负母亲逃入绵山隐居,晋文公使人搜寻,想请介
之推下山做官。搜寻不果,于是命令放火焚山,以逼迫介之推母子出山。母子二人宁死不出,遂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非常后悔。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介之推母子,便确定清明的前二天为祭悼之日,每家每户不生火做饭。此后约定俗成,相沿成习,寒食便成了节日。
平遥古城
6月20日上午离开介休市,上高速前往晋祠,110公里。刚走了四十分钟,旅游提示牌上出现“平遥古城”字样。平遥古城的名气太大了。走到它的门口装作没看见,扬长而去,可乎?让平遥人民甚至山西人民知道了,不好交代呀。于是请示好咏花,毅然拐下高速,向平遥奔去。很近,二十五分钟即到。
先摘录当天日记:县衙东南角常平仓口有一株六百年古槐树。此树原生于汉代,两千年间历经五次荣枯。生而忽死,死而复生,生死荣枯,因时运因世道而进行,它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最近一次重生,是在元代初年,距今六百年矣。山西人称之为国槐,我完全同意。此槐枝干粗壮,浓荫蔽日,健康向上,充满生命力。山西多槐。从县衙出来,东向行,过城隍庙。街面狭窄,全部铺砖石硬化,不适合植树。烈日曝晒,渴热难耐,汗流浃背。买苦咖啡雪糕一支坐一店铺门口的荫凉下食之,不解决问题,遂再买一支食之。咏花胃寒,雪糕饮料一类从不沾口,喝水。
城隍庙斜对面是文庙。中国文庙,主要供奉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儒学。中国内地只要是重视文化、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州、郡、县,大抵都有文庙。最著名者如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天津文庙、曲阜孔庙、吉林文庙等。平遥文庙即是典型的例子。宫殿楼宇,亭台池榭,砖石雕刻,皆保存完好,修缮如新。
在文庙结识两个结伴而游刚参加工作的姑娘。一个在西安,一个在济南,俩人都是单独出行,路上相识并结伴,先去了五台山、太原,最后一站是平遥古城。西安姑娘热情又健谈,扶偕咏花一直走完文庙。说到最后,我们都成了陕北老乡了。姑娘家在榆林,咏花祖籍府谷,我是神木。我们从北门进入,瞻拜游览毕,从南门出去。和两个姑娘合影,又走了一程,然后道别分手。她俩下午也将分手各奔前程。
我不知道平遥还有没有更好的去处,没有去打听,也没有去查阅。从文庙出来,咏花脚痛,不能再走了。于是出了东门,打车回到北门外的停车处。
平遥之行,老槐树、文庙以及两个姑娘,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