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中,出现了两处踢蹴鞠的场景,一处是傅子方逃学把球踢到赵盼儿身边,赵盼儿精准把球踢回去;第二处是一群手下围着池衙内在练习蹴鞠,挡了赵盼儿的路,他准备刻意刁难一番,却未曾料想到对方技高一筹,自己的脸面瞬间无处可放。
这两处场景,体现了赵盼儿球技的高超,也间接地体现了在宋朝,蹴鞠的流行。那咱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宋代的蹴鞠文化。
蹴鞠,是一种群体性的体育运动,诞生于战国时期,那时被称为“蹋鞠”,汉以后称为“蹴鞠”,到了宋朝,蹴鞠的发展达到了高峰,从皇室到官吏,再到普通老百姓,都喜爱蹴鞠,其流行程度,就跟咱们现在全民跳刘畊宏的毽子操一样。
既然是蹴鞠,那就得要有球。那古代蹴鞠用的球是用什么做的呢?在最开始的时候,鞠球是实心的,而不是空心的,一般是用动物皮缝合而成,里面再塞满羽毛一类的填充物。实心的鞠球,重量比较重,弹性不怎么样。
到了唐代,人们对蹴鞠的要求变高了,开始出现了空心球。具体怎么做呢?你可能打死都想不到,用的是动物的尿囊。先用一层皮革作为球的外胎,然后再把动物的尿囊洗干净,往里吹满气,然后扎紧,就跟现在吹气球一样,接着再放进皮革里,让皮革鼓起来,形成一个球。要我说,这方法也挺重口味的,不过挺好使,有了空心球后,球的重量变轻了,就可以做出更多花里胡哨的动作,这也为宋代蹴鞠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代,蹴鞠的制作变得更加精致。为了把蹴鞠做圆,当时已经有了标准,必须用12块皮革来拼接。众所周知,现代足球是由32块黑白多边形组成,宋朝时已经开始普及12块皮革做成的蹴鞠,这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超前智慧。
有了球,那还得有球场。宋代的球场,有正式的,还有非正式的。正式的,也叫作“筑球”,先是在高达十米的两根柱子中间设置球网,网中设置一个直径一尺左右的洞为球门,称为“风流眼”。也就是说,古代的球门,比现代足球的球门要小得多、高得多。
“筑球”不像现代足球那样充满对抗性,互相抢球的那种,而是两队队友轮流发球,球头开球之后,要根据顺序在本队队员之间传递,只要手不碰到球、球不碰到地就行,最后球再传回给球头,由球头射门将球穿过风流眼,如果没能成功球弹了回来,只要没有落地就可以像之前那样再操作一次,由两队球员轮流射门,最后比较总分。
还有一种非正式的,叫做“白打”,就跟咱们现在一样,宋朝人踢球,很多时候都会面临场地条件不允许、人手不足的情况,那么怎么办呢?就玩“白打”呗!
所谓的“白打”,既没有球门,也没有人数限制,只要在规定场地内不让蹴鞠落地即可,主要考验“控球”能力,有点类似现在的接头足球。事实上,“白打”是当时的主要玩法,我觉得啊,《梦华录》中池衙内在桥边颠球,就有点“白打”、炫技的感觉了。
由于蹴鞠文化的火热,宋朝时期还形成了专门的兴趣社团,最早、也最有名的蹴鞠社团,叫做“齐云社”,注意啊,这和“德云社”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那时候蹴鞠以踢得高为好,大家都崇拜能把球踢得高的人,所以就用“齐云”两个字,来比喻自己的球能踢得和云一样高。
齐云社不仅广纳社员,还组织职业比赛,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足球联赛的感觉了。
再后来,有更多的蹴鞠社团应运而生,因为蹴鞠为圆形,因此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名字:圆社。
宋朝的蹴鞠文化,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特征,那就是,蹴鞠在妓女中尤为盛行。是不是觉得很难理解?但其实你往深一层去想一想,就会发现,妓女喜欢蹴鞠是件非常合理的事情。你想啊,每天光顾妓院的都是些什么人?无非是些文人墨客、纨绔子弟,而这些人恰恰是蹴鞠的主要受众。所以对广大妓女来说,蹴鞠与其说是一种娱乐,还不如说是一种跟琴棋书画类似的职业技能。
既然要陪那些公子哥儿踢球,球艺当然不能太差,在当时,色艺俱全的妓女是很受宠的。
《梦华录》中的赵盼儿是乐籍出身,虽然之后脱了乐籍,改行卖茶,但我猜测啊,他小时候,为了讨好那些达官贵人,应该是接触过蹴鞠、学过蹴鞠的,所以她的技术才会那么好。
松仁小肚的皮儿,也是类同蹴鞠皮儿,都是动物尿囊
123abc辰辰 回复 @spicylulu: 啊?
好
好
好
好
好
女主光环呗
《梦华录》中,出现了两处踢蹴鞠的场景,一处是傅子方逃学把球踢到赵盼儿身边,赵盼儿精准把球踢回去;第二处是一群手下围着池衙内在练习蹴鞠,挡了赵盼儿的路,他准备刻意刁难一番,却未曾料想到对方技高一筹,自己的脸面瞬间无处可放。